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改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超全)

来源:画鸵萌宠网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讲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

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入交流和洶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入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岀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谜行赦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岀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釆取务元

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五、教学进度 周次 2 2 3 4 5 6 7 课 题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风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第一单元复习 1.电和我们的生启 2.点亮小灯庖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课时 备注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8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9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0 第二单元复习 11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2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3 5. 岩石、沙和黏土 6.观察土壤 14 15 16 17 18 19

2 2 2 2 2 2 2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 土壤和我们 第三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测试

2.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在前一课“用沉的材料可以造船”的基础上,提出“让铝箔船装载更多货物的同时保持船体的稳定性”,明确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得船的结构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探索,使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来设计与制作不同体积的船,并测试每只船的载重量。第三部分——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和总结,学生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第四部分——拓展,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出船舱的分格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比有无船舱分格结构的效果,体会船舱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材料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也就是说,对船的研究将从定性走向定量,即从制作材料的研究到船体大小的研究。

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如果让他们去计算生活中常见船型的体积显然是有难度的。因此,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技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推动着船的发展。 2.船舱中合理放置重物有利于增加船的载重量。

3.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2.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对铝箔船载重实验进行探究。

2.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载重数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发现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当材料相同时,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难点: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船的载重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张12×12厘米的铝箔(厚度70微米以上更易操作)、垫圈、弹珠、刻度尺、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谈话:前一节课,我们在自己做的铝箔船上装载了一定量的金属垫圈,把自己做的船成功升级为一艘小货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交通和运输货物的需要。 提问:我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加船的载重量呢? 二、探索

(一)设计三只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

1.教师出示铝箔,提问:用三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铝箔做成小船,你准备怎样增加船的载重量?

2.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不同底面积的设计图,以其中一张设计图为例,指导学生在这张12厘米的铝箔上确定船的底面边长和船舷的高度。

3.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思路,将三只不同底面积的船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虽有设计小船的经历,但是按尺寸设计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借助教科书上的案例,引导学生设计底面为方形的船,便于制作和计算。 (二)制作铝箔船并计算其体积

1.提问:按照自己的设计图折叠铝箔船时要注意什么?

播放折铝箔船的演示视频,给学生演示具体的折叠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事项。 2.学生制作铝箔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出示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底面积×高,并引导学生计算每只铝箔船的体积。

设计意图:方形船转角处的处理比较难,播放演示视频,给学生直观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在教学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予以更为详细的示范和提醒。

(二)测试铝箔船

1.将制作完成的铝箔船放入水中,要求逐只测试。放入垫圈时动作要轻,垫圈摆放要均匀,最后一个使船沉没的金属垫圈不计算在内。

2.测试三只铝箔船的载重量,将金属垫圈的数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小组汇报数据,教师将每个组的数据汇总。

4.总结:用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讨,教师可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在一张表格中,并根据载重量进行排序。直观呈现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大数据”,从数据中总结出规律,获得更多的发现。 三、研讨

1.提问:船的载重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追问:我们可以怎样提高船的载重量?

设计意图:答案可以不局限于本实验,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发现、思考以及新的疑问,以期引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探索。 四、拓展

1.选取班中载重量最大的一只铝箔船,用弹珠模拟会滚动的货物,利用实物投影演示船的载重量测试。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弹珠滚动容易导致船侧翻。

2.追问:我们如何改进小船,解决弹珠滚动导致船体侧翻的呢? 3.小组讨论,交流对船的改进建议。

4.教师对小组的合理建议予以肯定,结合教材中的模拟船舱分格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验

证推测。

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亲自动手改装船舱,体验船舱分格的好处;如果时间紧张,教师可在学生交流后直接演示,将分格结构放入铝箔船中,再次装载弹珠,对比两次实验的不同效果。

设计意图:从增大船的体积到船舱分格结构,学生的小船模型越来越趋向原型,让学生深切体会不断改进船只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增加船的载重量》全班数据汇总表

载重量船的体积 组号 1 2 3 4 5 6 7 8 我的发现: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也越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