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_3

来源:画鸵萌宠网


捕捉细节,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邬小平

【内容摘要】 人们向来关注细节。的确,细节决定本质。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 ;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成就精彩课堂的关键。

【关键词】 捕捉细节 精彩课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曾经在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何其芳起身时,把转椅碰歪了,周总理走过去把它扶正。这个“细节”何其“细”呀!但它告诉我们的东西却很多,不但令何其芳难忘,也让每个读者难忘。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最打动人的、最让人难忘的是细节。课堂上,最让人感动、最值得回味的也是细节,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课的全部,我们可以多借鉴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也就是“特写镜头”,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从而让这些经典细节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人格魅力,融入每个读者心中,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认为:“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发了一些语文教育思考:

[1]

一、关注新课精彩导入,激“趣”。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的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新课的导入可以创设悬念,紧扣学生心弦,造成求知若渴的状态,有时可以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还可以用故事或猜谜等形式开讲。不论是以“情”、以“境”、以“疑”、以“趣”来开讲,都是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下雪时的雪景,教师深情并茂的介绍:冬天是一位魔术师,北风“呼”的一吹,湖面一下子变成了大玻璃,北风“呼”的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早晨起床,我推开窗户一看,哇,树啊,房子啊,全白了。原来是:—— 生:下雪啦!

师: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多美呀!我们不禁再说一次:下雪啦! 师:谁能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生读,再老师范读)

师:实在是太高兴了,连说了两个:下雪啦!让我们把这两个“下雪啦!”连起来读。(生兴趣盎然读) 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小朋友们读出了自己心中的一本书,你们真棒!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跃了,课堂也就活跃了,上课一开始就由多媒体播放雪景,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介绍下雪时的情景,抓住契机,指导朗读:下雪啦,下雪啦!课堂的活跃气氛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让学生寓教于乐,笑颜顿开,形成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欢快的起点。

[2]

二、抓住课堂精彩展开,激“活”。

有效的课堂展开应当起于疑,序以疑。中国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于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展开,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质疑这一环节,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的质疑导引着课堂走向深入?如何导引着学生后继的课堂学习?课堂在学生的不经意间精彩展开,在融洽、愉悦的课堂课堂气氛中,领着孩子们进入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有趣而快乐的课堂学习。在“实”与“活”的相融、相趣中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例如:在教学

[4]

[3]

《荷叶圆圆》一课中,师:让我们记住,荷塘因为有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才变得那么生动,活泼,快乐而又美好,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生读课题)教师在黑板上板画一柄荷叶。

师:孩子们,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生:这是一张绿油油的荷叶、圆圆的荷叶、大大的荷叶、惹人喜爱的荷叶„„) 师:这片荷叶长到了你的心里,小朋友们喜欢它,让我们带着喜欢的心情读。(屛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生1读:(师评价:老师听出来了,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它还圆,还绿?) 生2读:(师评价:多投入呀,带着喜欢一块儿读。)

师:这又圆又绿的荷叶令人喜欢,作家胡木仁写的《荷叶圆圆》,用了一个圆不够,还用了两个圆呢!这些都是因为有许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再读读这句话: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让我们读得再圆一点,再绿一些。

师:我们喜欢荷叶,在荷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小顽皮,它们也和荷叶成了朋友,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情境,才能领悟真情,才能产生共鸣。指导朗读: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通过把荷叶板画于黑板,进行顺利展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引融入课文,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新课的展开,平淡而不平庸,简约而不简单。记得年逾花甲的于永正老师被称作“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新”、“活”、“实”,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

三、巧抓课堂精彩生成,促“彩”。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 。教师应该能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我们的课堂需要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例如,我学习过一个教学片段《草》一课中,师:有哪位小朋友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在黑板上。

生1:(上台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又长出来了。

生2:老师,我觉得草画得不太恰当,春天刚来,小草才刚刚开始发芽,不可能长得那么高。(老师示意这位学生上台读图画做适当的改动)

生3:我觉得还少了一样东西。 师:你觉得少了什么呢?

生3:风没有画出来。诗句是“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才生出来的。现在春风都没有吹,草怎么长得那么茂盛呢? 师:可是,这风吹怎么画呢?

生3:(上台,用粉笔勾勒几笔,草微微倾斜)因为风一吹,小草歪歪斜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春风在温柔地吹,小草在茁壮地长。

师:(带头鼓掌)画得多有创意呀!看得出你对诗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呀。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学生、书本三者间的互动缺一不可,《草》这一课中,巧妙利用对话,使课堂智慧精彩生成做法喝彩。开始叫学生上黑板画出诗意,这就赋予了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同时也使学生和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调动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让同学对黑板上的图提出质疑并作出修改的同时,也使课堂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得到了开拓和释放。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6]

四、善抓课堂精彩评价,促“悟”。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适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课时,师:棉花姑娘急切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她请来了哪些医生来给她治病?

生:请来了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自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想想动物医生和棉花姑娘说了什么?

师:(示图片:燕子)同学们,热心的燕子飞来了,生病的棉花姑娘会怎样对燕子说这句话,请你试着说一说: 棉花姑娘( )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自由说)生说自己的感受,有(高兴,着急,伤心,难过,开心,有礼貌,痛苦等)

[师: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放开声音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有感情地加入动作表情进行表演。] 生:——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师:她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医生来了,能给我治病了,真高兴!(用高兴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 师:老师听出来来了,你看到医生来了,是多么的高兴。

生:虫子咬得我真痛啊,得赶快请医生帮我治病。(用着急的语气读棉花姑娘的话) 师:我能体会到你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 生:(很有礼貌地读)

师:你真是有礼貌的棉花姑娘呀! 生:(伤心欲哭地读)

师:我的心情和你一样,是多么的难过呀。 „„

课堂评价心诚意切,充满了智慧和爱,学生在老师一次一次的鼓励声中,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书,课堂上顿时书声琅琅。”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明白“请别人帮助”要用请求的语气来读,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读出棉花姑娘难受,急切的,盼望有人来给她治病的心情,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情感练习朗读。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可以准确认知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或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增加积极性,充分发挥所长,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细微之处见匠心。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课堂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课堂教学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并且认真雕琢这些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就必定盈溢课堂。

参考文献:

[1][6][8]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2] 范书君.毛临宙.横平竖直 写意人生——记窦桂梅[J].吉林教育,2003(4). [3][4][5]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建平.孙双金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2006-3-28.2006-4-11.2006-5-9.

[8]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