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 2 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课内容】 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 4 页例 1,第 5 页例 2。 【教课目的】

1.经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育学生的时间观点。会进行一

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变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育恪守和珍爱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足利用时间。 【要点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变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课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情形导入】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发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 时=(

)分

1 分=(

)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一样的时辰,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

第1页/共6页

1. 、分之 的 位 算。 2 =(

)分

( 1)1 等于 ⋯⋯ ?(学生答)那 2 呢? ( 2)学生合作、自主研究。 ( 3)学生 : ① 60+60=120 分

② 2 就是 2个 60分,即 2 =120分

(4) 板 小 :

2 =( 120 )分 (5)稳固 : 5 =(

)分

120 分=(

2.分、秒之 的 位 算。 1 分=(

(1)学生 。

(2)学生 :你是怎么做

3 分=(

)秒的?

)秒

3 分=(

)秒

(3)学生 。

(4)教 小 : 1 分=(60)秒

3 分=(180)秒

3. 学生做 P4 的“做一做 ”和 充 。 3 =( 180 秒=(

)分

)分

4分=( 60 秒=(

)秒 )分

先独立达成,再集体 正, 正 ,能够指名学生 一 得数是多少?

是怎 想出来的?而后教 小 出 的方法。

第2页/共6页

4.教课例 2。

教师展现例 2 的情境图,要修业生说图意:

小明 7 时 30 分别家, 7 时 45 分到校。

( 1)师拨 7 时 30 分到 7 时 45 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察看时间的变

化。

( 2)发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 3)学生议论回答,试着让学生概括出计算时间的各样方法:

①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 分钟。 ②45-30=15,是 15 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

学生疏组谈谈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 其余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讲堂作业】

1.填空:

(1)50 分比 1 时少(

)分 ,1 时比 45 分多(

)分,课间歇息(

)分。

(2)一节课是(

)分,再加上( )

分,就是 1 时。

2.达成 P5“做一做 ”,集体校正时,能够指名到钟表上实质操作一下。

8 时 40 分再加上(

)就是 9 时。

3.比赛: 3 时至 3 时 45 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赐予奖赏。

第3页/共6页

4.下边是小明周末下午的时间安排表。

2:30—2:50 造作业 2:50—3:30 看电视

3:30—5:30 画画 5:30—6:00 吃晚餐

看表回答下列问题:

( 1)造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 2)画画用了多长时间?

( 3)小明吃晚餐后还能够玩 2 小时才睡觉,他应当什么时候睡觉?

【讲堂小结】

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今日我们主要学习了时间的变换和经过时间。 知道利用 1 分=60 秒, 1 时=60 分来进行简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的 4、8、9、10、11 题。

第 2 课不时间的计算

“教书先生 ”唯恐是街市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号,从最先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 ”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仰慕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不过更早的 “先生 ”观点并不是源于教书,最先出现的 “先生 ”一词也并不是有教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 “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 “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 “先生 ”为父兄或有学识、有品德的尊长。其实《国策》中自己就有 “先生长辈,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 “先生 ” 之原意非真实的 “教师 ”之意,倒是与现在 “先生 ”的称号更靠近。 看来,

第4页/共6页

“先生 ”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不是具学识者的专称。称 “老师 ” 为“先生 ”的记录,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此中之 “先生 ”意为 “年长、资深之教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 时=( 120 )分 5 时=( 300 )分

120 分=( 2 )时 3 分=( 180 )秒

45-30=15,是 15 分钟

唐宋或更早以前,针对“经学” “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教授者称为“博士” ,这与现在“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解说 “武事”或解说“经籍”者,又称“讲课老师” 。“教授”和“助教” 均原为学官称呼。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 “武学”等科目的解说者; 尔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建立了,主要辅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单要作入流的学识,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清晰。唐朝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

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不论是“博士”“讲课老师”,仍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拥有的基本概

念都拥有了。

新课标教材中相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所以,相关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必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相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关于学生来说就有必定的困难, 由于时间的进率是 60,而我们平常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第5页/共6页

一般 来,“教 ”观点之形成 了十分漫 的 史。 士 (唐初学者,四 博士)《春秋谷梁 疏》曰: “ 者教人以不及,故 也 ”。 儿的 “ ”,其 就是先秦尔后 代 教 的 称之

一。《 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 ⋯⋯ 教之弗 ”其“ ” 自然也赐教 。 儿的 “ ”和“ ”可称 “教 ”观点的 形,但仍 不上是名副其 的 “教 ”,因 “教 ”必 要有明确的 授知 的 象和自己明确的 。 在上了 个 元的内容后,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疑惑:

1. “ ”和 “ 刻 ”是两个不一样的观点,如 2 指的就是 2:00,也就是我 平 的 2 点, 是一个 刻,而 2 小 指的就是 2 个小 , 是一段 。而 本上的 2

=( )分却没有 的划分。

2. “ 算 ”, 部分知 的教课我感觉很迷惑。 学生 于几~几 的 掌握没有 , 但 于几 几分 ~几 几分中分不 减(如 4:20~5:00、 4:45~6:10 等)的状况掌握得不 好,只有少量思 好的同学能 掌握,其余同学的眼睛里表露出来的都是茫然。怎样能 每位学生都能懂呢?老 能够把 一知 合到生

中去, 学生每日算一算如造作 所用的 、在校的 等。

第6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