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癔症性遗忘并抑郁发作1例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6卷第3期Vo1.16 No.3 2007年5月 May 2007 武警医学院学报 Aeta Academiae Medicinae CPAPF ・315 ・ 餐:骏鬻镰 癔症性遗忘并抑郁发作1例 A case report of hysterical forgetfulness complicate with depression 张 颖,周 磊,曹 雷,刘百川(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心理科,吉林长春130052) 关键词:癔症;癔症性遗忘;抑郁发作 【文章编号】 1008.5041(2007)03.0315.01 【中图分类号】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高中文化,新入伍战士。主因遗忘、害怕见 人、话少4 d入院。该患者入院前4 d在部队与战友发生争 执,事后行走时突然倒地,表现为双眼球上窜,四肢抖动,呼之 不应,无角弓反张、口吐白沫、舌咬伤及尿便失禁等,急送当地 中心医院,急诊行各项化验及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初步 考虑为“癔症样反应”。对症处置,症状缓解后患者即表现为 害怕见人,警觉性高,对人和事物有回避,不知道自己的姓名 和年龄等,对以前的一些人和事物有部分遗忘,告之后可接 受。4 d后为进一步诊治送我院。入院后查体:躯体检查无明 显异常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 触被动,害怕见人,暗示后可配合检查,语速慢,语量少,问答 基本切题,注意力不集中,对以前一些人及事物部分遗忘。未 查及幻觉及妄想等,情感反应淡漠,意志消沉,无自杀及冲动 行为,智能检查基本正常,自知力存在。入院后各项化验均无 异常,检查头颅CT、脑地形图、心电图、胸透及腹部B超均正 常。诊断“癔症一癔症性遗忘”。给予暗示、心理疏导,同时口 服药物“罗拉”。入院第6天患者出现自杀、自残行为,均被及 时发现并制止,自诉“活着没意思,内心很矛盾,知道自己有 病,但不知如何去面对,对未来很迷茫……”,精神检查无幻 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测scL广9o(症状自评量表)及抑郁自 评量表示:处于抑郁状态,结合临床表现及精神检查考虑“抑 郁发作”,给予“博乐欣”口服,加强心理疏导,与其家属联系前 来探望,帮助其追忆过去的人和事等,患者情绪渐好转,3周后 症状明显改善,无自残、自杀动机及行为,接触较前主动,知、 情、意协调,对以前的一些人和事已恢复部分记忆,治疗中除 应用药物外,医护人员经常与其谈心,尤其围绕患者过去的人 和事,帮助其恢复记忆,同时鼓励其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未来。 经过40余天的治疗,患者记忆完全恢复,复查SCL-90和抑郁 自评量表均处正常状态,治愈出院。 【收稿日期】2006一l1~21;【修回日期】2007—02—03 【作者简介】张颖(1975一),女,籍贯长春,心理咨询师,主要从 事心理科工作。 R749.7 【文献标识码】 B 2讨论 癔症性遗忘(又称选择性遗忘)是癔症性精神障碍的一 种表现形式,近年发病已很少。此病患者没有脑器质性损 害,而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件突然失去记忆,癔症有发 作性和持续性两种病程,癔症性遗忘往往呈持续病程 ], 因此治疗效果及预后很难确定。 研究表明:个性赢 理素质对癔症发病有重大影响[2J。武警 战士与普通人群癔症患者有相似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素质、 人格类型、躯体因考 等)、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同时部队这 —群体又有其特殊性,如相对封闭的警营生活,严格的管理和紧 张的训练,值勤和处理突发事件等,而且不同家庭环境及社会文 化背景的战士共同生活,训练相对较苦、单调,因而容易出现适应 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理问题3]。当这些问题出 现,新战士们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使心理产生压抑,且不能主动 说出内心的痛苦,加之无系统性疏导机制,都会造成疾病的发生。 此外,笔者分析,造成该患者并发抑郁发作的原因除患者本 身个性特点和发病前诱因外,他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遗忘必然导 致其情绪情感的改变,即出现自卑、自责甚至自残、自杀的想法 或行为。经过临床用药、心理疏导及心理支持治疗,患者完全康 复,目再未出现过自残、自杀的动机或行为,因此,笔者考虑这种 抑郁发作一旦随着记忆的恢复,会逐渐改善直至康复。治疗上 首先要严防患者出现过激行为,并辅以药物对症及其它暗示治 疗(如电针疗法);其次,可以与其家属等联系,共同帮助其记忆 以往的人和事;对患者进行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 支持,把正确的思维、推理、判断逐步灌输给患者,引导其建立起 健康的心理和正性的情绪情感,以达到预后良好,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沈渔郭.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oo5.473. [2]刘昌永.内科讲座一精神疾病[M].第1O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83.314—315. [3]刘红松.军人心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183—185. (责任编辑:段姚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