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养猪的故事
养猪在华夏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黄河流域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驯养六畜,猪是主要驯养动物之一。在汉代,养猪已经成为一个致富热门产业,且养猪大户多为名士。都说名士多风流,比起一般人,他们养起猪来也不遑多让。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公孙弘,齐国淄川人,年轻时在薛县任狱吏,因罪免职。因为家贫失业,无经济来源,他只好在海边牧猪,边养边读《春秋公羊传》。
东汉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赵岐的《三辅决录》有这样的记录:马氏兄弟五人,作五门客舍。“养猪卖豚,故民谓之曰:苑中三公,钜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豚声。”
东汉陈留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人吴祐的父亲为两千石(省部级)高官,20岁那年,父亲死了,虽然家贫,但他拒绝亲友接济,“放猪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吴祐初举孝廉,担任官职;后因举光禄“四行”(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任胶东侯相。后因梁冀诬陷太尉李固,吴祐为李固争辩,梁冀发怒起身进屋,吴祐也不辞而去,从此不再为官,以98岁高龄去世。
《后汉书》还提到一位诚实的养猪大户——东汉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朱穆,他告诉买主猪有病,退还半价,没想到买主也是牛脾气,死活不收,朱穆把钱扔在地上走了。朱穆后官至尚书。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梁鸿,是著名的诗人、隐士。他少年时,正值王莽乱世。他的父亲做过王莽的城门校尉。父亲死时,因家境贫困,连棺木都没有,只能席卷而葬。后来,梁鸿上了太学,饱览典籍,博学多闻。但他不喜好五经章句,离开太学后在上林苑养猪维持生
活。
更绝的是东汉末年的孙期,他是当时一流的经学家,家贫,为了赡养老母,在大泽中牧猪。各地赶来求教的学者,只好怀抱经书,追着他及一群猪在野地里乱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