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课堂 别样的风采
——一堂别具风味的诗歌赏析课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安排了关于春的一系列课文,其中有两首描写春天的诗歌,一首是《春》,另一首是《初春》。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春,但表现的主题、表达的手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两首诗分别进行学习,一般采用 “读——思——悟”的教学流程,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每首诗的学习。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呢?今天我听了一堂别具风味的诗歌赏析课,授课教师利用一节课时间将这两首诗进行了对比教学,学生不仅在课堂中体会了诗歌的意境,而且学习了很好的写作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新颖,一石激起千层浪
上课初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两首诗的题目,并让学生思考比较两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课堂出现了一片寂静,这个问题学生很显然没有思考过,老师不着急给出答案,二是耐心地等待。终于有学生举起了胆怯的手,回答为“第一首诗要用凄惨的语气读,第二首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老师让大家思考回答是否正确,还有没有不同看法。一时间教室里出现了一片争论声,各自都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答案。最后,老师跟学生一起统一了看法,并让学生用低沉的语气读《春》,用欢快而活泼的语气朗读《初春》,学生读第二首诗容易把握语气,但第一首诗就总是读得不尽如人意,老师看到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于是朗读示范,再请班里的男生朗读。解决了怎样读的问题,也就是基本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二、对比教学,碰撞产生美丽火花
老师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的意向、主旨等方面对比,看看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激烈的争论声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在互相碰撞,最后在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这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显著。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质疑释疑,展现自我个性发展
在对比教学结束后,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又一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有些学生就个别句子的理解提出了质疑,有些学生则展开了想象帮助那些提出疑问的学生解答。老师发现学生的理解是避开了难点,因此老师就以自己也有疑问
的方法提出了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地给学生提供了范例。很快学生就会找出课本中的难点问题,注重了个性发展。
四、朗读指导,贵在手法巧妙
如果说课堂一开始的朗读是引子,那在对诗歌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再次让学生朗读文章就显得比较及时。老师此时请学生朗读时主要关注了学生自身读书的特点,《春》的朗读就请一位身体比较强壮的男生来读,比较容易读出沉闷的语气。而《初春》的朗读则请一位身体瘦弱,语气细嫩的女生来读,天真活泼的感觉就被这位女生读得出神入化。当学生听了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自己再来朗读就容易多了。
五、品读悟情,多种感官并用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就能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学生对“啄得小树发痒”一句不理解,老师就找一位学生跟他一起为大家演示“啄”这一动作,当老师的手指捏在一起向那位同学的腰部点去时,整间教室沸腾了,学生在老师的演示中理解了这一句。于是就自己理解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