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纹枯病
〈
〈一〉、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肉眼常可见叶表气生菌丝纠成的菌核。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气温在18-34度该病都可以发生,以22-28度最适;适宜发病的相对湿度70%—96%,90%以上最适。气温在20度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是田间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度,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20度以下,田间相对湿度小于85%,发病迟缓或者停止发病。中晚稻生长前期温度较低,田间通风透光,纹枯病发生较轻;随着水稻分蘖生长、密度增加,田间湿度大、温度高,纹枯病加重发生;晒天期,田间湿度低,水稻纹枯病受到抑制;晒田结束复水后,水稻开始进入抜节孕穗期,田间郁闭湿度大,加上7、8月份高温季节,纹枯病发生会迅速加重,一直到水稻灌浆中后期,随着气温下降、湿度下降,纹枯病的发生才会减轻。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喷到稻株中、基部。
〈二〉、防治药剂:
1、井冈霉素,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持续期短,只有7天左右。纹枯病发生较重时,需频繁使用。与丙环唑、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复配可延长持续期。
2、己唑醇,属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引起
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每亩纯药推荐量3-5克。12.5%烯唑醇,每亩推荐量25-60克。连续使用,须间隔一周左右。 3、申嗪霉素,是由荧光假单胞菌经生物培养分泌的一种抗菌素,能抑制植物病原菌和促进
植物生长。杀菌普广,能有效的防治水稻、小麦等作物上的枯萎病、疫病、纹枯病、稻
曲病、稻瘟病、条锈病、菌核病、赤霉病等病害。1%申嗪霉素用于防治纹枯病,推荐每亩50-70毫升。
4、丙环唑:内吸性三唑类,用于防治纹枯病,推荐纯药用量4-5克。 5、氟环唑、氟硅唑、戊唑醇。 二、稻瘟病
〈一〉、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在水稻破口前1周左右施药,齐穗期在使用一次,防效佳。 〈二〉、防治药剂
1、春雷霉素:防治水稻穗颈瘟,宜在抽穗扬花初期施药。每亩纯药用量2-3克。
2、三环唑:宜具有较强的内吸性的保护性杀菌剂。能迅速被水稻各部位吸收,持效期长,药效稳定,用量低并且抗雨水冲刷。在破口前1周左右使用,每亩纯药用量10-15克。 3、稲瘟灵: 高效内吸杀菌剂,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特效药剂。对稻瘟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够被水稻各部位吸收,并累积到叶部组织,从而发挥药效,耐雨水冲刷并可兼治飞虱。防治稻瘟病,同时对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和白叶枯病有一定防效。每亩纯药用量24-40克。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