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来源:画鸵萌宠网


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革命。这场革命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只有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才能尽快提高我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我们的专业化发展。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

第一有效教学必须服从于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

有效教学绝不是看一节课学生学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多少历史时间和人物事件名称,当然这些东西也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如果只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层面去理解有效教学那就太肤浅了,也就不存在无效教学了。我个人认为有效教学必须是服从于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还要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个历史学科的分目标,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为其制定适合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才能算是有效教学。

第二有效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有效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更要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那些起早贪晚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疯狂补课的行为是有悖于有效教学宗旨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仅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毁掉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绝不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任何的保障!历史教学活动绝不是把知识堆砌于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为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架构,通过对知识的解读来渗透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上述目标都达成了,自然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支持,这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才算是有效教学。

第三有效教学必须是高效率。

有效教学的完美境界是高效教学。学生在指定的学习时间里能获得最好、最快、全面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效率是“长周期,迟效益”。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效益,即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以及如何防止教学的无效性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实践途径

关于如何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和教师都提出过颇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鉴此,笔者通过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并结合自身历史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践有效的历史教学提几点看法。

一深刻把握历史教育的本质目的

这是历史有效教学的根本推动力。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普通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教学的内容是用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

程和规律,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生的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教育,是帮助人们培养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历史是关于人的学科,是教人求真务实,导人趋善向美的学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或者是麻木灵魂的学科!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并不少见,“一言堂”、“满堂灌”不正是常态吗!死背书、游题海不正是法宝吗!究其原因,固然有高考体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对历史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教学活动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而是身负着中、高考的重任、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考试分数。其实,帮助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使他们能在更高层次的学校中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当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分”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低效的方式去换取,“高分”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假如我们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适当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不难想见,分数和能力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明确一点,即中学历史教育不是培养应试专家,而是通过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正如马丁路德所说:“国家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国民的公民素养。”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这是历史有效教学的基础。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学活动着重强调以学生为本、

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主要是针对此前历史教学中的痼疾而提出的。该举措对于改造我们一些落后的教育观、教学法,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应该说是切中时弊的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我曾听过不少中学教师的新课程公开教学,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有很多教师课堂讲授丰富多彩,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等等,热热闹闹地上完了一节课,但最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上,笔者都不敢恭维。从表面上看,这好像体现了新课改“让学生动起来”的精神,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知识传授的教学本质,使得课堂“活”而不“实”。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这和一些教师历史学功底的单薄有重要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师者”所以为“师”的前提是胸中有道可传、有业可授、能解人之惑。我们现在有很多教师太过于注重授课技巧和方法的新颖性,错误地以为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终南捷径,却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知识,后有传授知识的方法,知识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知识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代的。以前我们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要有一桶水,现在的说法则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海洋的本领。在笔者看来,这非但不是弱化知识传授的本质目的,而恰恰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胸中有杯桶水到胸中有海洋。教学方法的运用依赖于教育者的知识构成和专业知识水平,一位在专业水平上不够过硬、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教师是无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即便采用新颖的教法,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趋于空洞,这对受教育者的基础培养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学过程中的“求险绝”须以教学功底的“先平直”为前提,“秀外”必先“慧中”,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只单纯追求课堂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多读专业类书籍。自从我读了许多

史书后,感觉教学效果提高了很多。例如学习“开辟新航路”前,看了张侃的《郑和VS哥伦布》,讲述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生动有趣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心。西方教育学界很早就提出教育的“学生中心说”,典

型学者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学大师杜威。而在中国,主流的教育理论是辩证性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这一理论看似兼顾了教育的两大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恰到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地位关系,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往往还是趋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疲于应付的局面,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的效率显然不会高。我们在上面曾经提到过,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中心,评价有效教学“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教学实现学习的高效。然而,高效的获得主要依靠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学习方法运用的得当与否。因此,要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必须要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和态度。

在当今社会,历史学显然没有理工科和一些新兴产业学科受到的关注多,且不乏有人对历史学产生种种偏见,这些言论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生知识和方法,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端正态度。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史,是任何国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更是对新时期国民历史责任感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端正学生的这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定位,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源动力,即民族责任感。

其次,要注意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强调要教给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海洋的本领,其前提当然也离不开学生本身对海洋的向往。历史学本身并非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只是授课者不能死板地照本宣科,要注意发掘其中有趣的或者发人深思的问题,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此外,即便是一些死板的知识,如人名、地名、时间等历史要素,也是可以运用一些联系的方法进行传授或记忆的。这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当他们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热情参与课堂或进行思考、讨论、探索的时候,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证。

最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最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错位会导致教学的无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