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以目标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设计人:
课题 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教材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它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简析 全一样,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教学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目标 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联系生活,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预习书上P42、43,思考: 预习1. 什么叫平均数 3. 生活中哪里运用到了平均数? 课时 1课时 目标分解 一、情境导入 1. 师:最近几个星期,大家都在进行艺术节的各类比赛。前几天,张老师也去当了一次评委,想知道是什么比赛吗?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 师:是的,三(1)班的同学们正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分钟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取材料,为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奠定基础。 2.师生互动交流 (1)师: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先上场,他们都派了1号选手上场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绩!(课件演示) (2)师:现在我宣布“第二小组获胜”。你们有没有意见啊? (3)师:你说怎样才公平呢? 师:就让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参加比赛。 (课件出示:一起出现) (4)师:哪一小组获胜了?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5+6+4+9=24 6+3+4+8=21 (5)师:当我刚要宣布结果的时候,又跑来一个同学,说:我也 师:这下,第二小组的同学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他们一共投中了(25个),战胜了第一小组,你们同意吗? (6)根据学生的反对,引出求平均数比较合理。 3.揭示课题 师: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这就是统计学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数,叫平均数。(板书课题) 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 策略说明 演示法:更直观更形象 作业 2. 可以怎样求平均数? 是第二小组的。原来第二小组有5个人,现在5号开始投篮。
二、探究学习 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概念。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的投篮统计图,你用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平均数 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明确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呢? 师:(移多补少)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变成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平均数。 2. 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师:那么这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它表示(平均每人投中6个) 师: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 (平均每人投中6个,并不是指这4个人实际每人都投了6个,它只是一个虚拟的数,表示的是这四个人投篮的整体水平。) 3.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反馈交流)同意吗?那你们就用这种方法,去求一求这一组同是否一样。 (5+6+4+9)÷4=6(个) 这是什么? 又是什么? 根据反馈板书:总数÷总份数=平均数(齐读) 4. 探索平均数的范围 (1)课件出示第二小组投球情况 (2)口答: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球? 指出:第一个5表示总人数,第二个5也不是指这5个人实际每人都投了5个,而是指第二组4个人投篮的整体水平。 5.公布结果:现在我可以公正地宣布哪一组获胜了吧! 师总结: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帮助我们解决当人数不同时,如何公平比较的难题。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性。 并通过估计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通过判断说理,提升练习,引导学生经历自主三、找生活中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课件出示 三(1)班第一小队6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45厘米、131厘米、138厘米、135厘米、133厘米、126厘米 (1) 你估计一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为什么?(强调: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 师:他们的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呢?怎么算? (学生只列式,教师出示答案) 师:这个135厘米指什么? (指第一小队的平均身高,表示这6个人身高的整体水平。)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吗? 1. 判断说理 (1)三(1)班的平均身高134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5厘 探究性学习 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 讲授法 1.小组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讨论法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估计、说理、验证体验学习的过程。 联系生活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的办法,还可以怎么求平均数呢?(小组讨论) 学平均每人投进几个球?看看和咱们用移多补少找到的平均数,结果 师:大家对平均身高有了正确的认识,那么如果有人这样说,你同意练习法
探究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米,李亮在三(1)班,朱龙在三(2)班,李亮肯定比朱龙矮。 (2)小强身高1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3)我们三(1)班第一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24千克。(手势表示) 第一组同学的体重一定都是24千克。 第一组同学的体重有可能都不是24千克。 第一组同学中最重的可能只有23千克。 2.选择 (1)光明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①(39+87)÷2=63(万张) ②(39+87)÷3=42 (万张) (2)光明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只列式不计算) ①(39+22+23)÷2=42(万张) ②(39+22+23)÷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提高学生整理新知的能力 灵活运用数量关系的能力 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师:说得多好啊,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和平均数交上朋友,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 六、游戏延伸:猜一猜 两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0岁,她们分别是几岁?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有什么相同点吗?她们的总数都一样,所以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和总份数求出总数。 概括法 《课堂作业本》P22 巩固练习 六、课堂作业:拓展延升,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灵活应用的能力。 七、提高练习(随机) 明明、红红两人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加上英英的体重后,他们的平均体重就上升了1千克,英英重多少千克? 练习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