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教材分析 争后至20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主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而在内容标准的选择上,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对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取舍。 1.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目的、导火线、过程和结果。 2.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难点:清楚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学生学习能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力分析 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2、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教学策略选素质。 择与设计 3、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练习题,提高学生历史认知水平。 4、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明白落后就要受辱、弱国无外交,内外对比,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5、定期或不定期引领学生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名胜古迹、听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等等。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 一、展示圆明园大水法废墟图片,导入新课。第二教学过程 次战争不但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而且是鸦片战争的扩
大。战争性质亦与鸦片战争相同。引导学生认识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 二、新课讲授 教学目标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目的: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860年 3侵略者:英、法 4经过:爆发标志: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6年10月~1858年6月,攻陷广州,逼近天津,威胁北京。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学目标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皇家园林圆明园,并放火烧毁。 2、《北京条约》签订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教学目标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
米领土。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务必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 课例研究综述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用心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好处。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资料,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能
够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能够用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潜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简单,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就应用何种姿态应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状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