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慈母情深》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地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标题: 单元名称: 教材版本: 授课年级: 姓名: 慈母情深 七年级 单位:
课 题: 6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梁晓声的文学常识。 2.方法与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赏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 1 主备人 崔培树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难点 赏析课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白板、计算机、PPT课件 板 书 设 计 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慈母情深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慈母情深“我”对母亲深“我”对母亲深的敬意和无深深的感激和无比的热爱比的热爱母亲为我凑钱买书母亲为我凑钱买书母亲:平凡、辛劳、慈祥、善良、母亲:平凡、辛劳、慈祥、善良、执着、有见识。执着、有见识。 教 学 过 程 再修改情况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有人说父爱如山,情比山高;母爱如海,恩比海深。人世 1
间最伟大最真诚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已深深体味到父爱的博大与厚重,今天我们再来领略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 1、梁晓声:男,当代作家,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2、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雪城》、《年轮》、《泯灭》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写作背景:1963年,尽管三年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开始缓解,但人民的生活仍及其贫困。 三、目标聚焦: 1.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母子深情。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1
一是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 二是母亲为我凑钱买书。 五、分角色朗读,合作探究: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个故事,思考讨论一下问题: 1、在母亲为我讨回书的过程中,“我” “葛里高利”和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 (1)我的变化:痛心绝望-放弃 (2)格里高利的变化:粗鲁-冷笑-还书-拦车 (3)母亲:静坐示威,表现了母亲执着-坚强-富有尊严 2、母亲为什么要如此坚定地帮我要回小人书? (因为失去小人书,我绝望得不想活。而母亲疼爱孩子,要维护孩子的利益)。 3、警察为什么会叫一辆小车把我们送到家门口? (被这无所畏惧疼爱孩子富有尊严的母爱所打动)。 六、速读课文,小组探讨: 速读“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到文章结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本文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劳动场景忙碌、紧张,又脏、又累,可见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
1
爱,有见识,突出了文章主题。) 2、文章最后说,“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与朱自清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精彩,更动人?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本句更精彩更动人此时无泪胜有泪,更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3、如何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为什么即使为母亲也不能买“任何别的东西”?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不易,家境贫寒,却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我如果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七、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特殊意味。 (1)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喜悦。(期盼已久,印象深刻) (2)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初次拥有,具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3)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家境贫寒,给钱之多,令人难忘)
1
(4)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环境恶劣,工作艰辛,) (5)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是那么的瘦小……(心疼母亲,热爱母亲) (6)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来之不易,值得纪念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 “一条条小胡同仿佛烟鬼的黑牙缝”。形象地写出了小胡同又狭窄又昏暗。) (2)“像一只充血的独眼……瞪着我们”能否改为“像一颗耀眼的大红宝石,光芒四射地照耀着我们”? “像一只充血的独眼……瞪着我们”不能改为“像一颗耀眼的大红宝石,光芒四射地照耀着我们”。因为改后的比喻句与作者当时的心情不吻合。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如果不这样重复“立刻”,而把后面的三个“立刻”分别改为“马上”、“赶紧”“很快”,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品味。 连续四个“立刻”或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母亲为挣钱而争分夺秒,可见钱来之不易。而改为“马上”“赶
1
紧”“很快”,虽有动作迅速之意,但语势缓和。 4、文章为突出母亲的品质,主要通过那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 八、回味感知,收获积累: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练习生活实际,你对母亲的情感上有哪些收获? (理解母亲、感激母亲、热爱母亲、孝敬母亲) 2、从写作手法上学到了什么? (运用典型事例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 九、总结全文: 十、作业布置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文中母亲的爱,同时自己也体味到了浓浓的母爱,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个人都能大胆而真诚地向母亲表达爱。这节课使我明白,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脱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而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来丰富语文课堂,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1
《慈母情深》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地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文章内容篇幅与小学差别较大。但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对新课文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们对身边的母爱并不陌上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利用读书这一情境贯穿课堂的始终,慢慢的引入到如何学习写作手法,让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获得新知。
效果分析
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思路,努力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课堂活动中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运用的事例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事、日常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事例的参与者,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来学习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内化。
1
课堂检测学生答题情况完成较好。由于本节课内容是学生事先预习了,并且结合了身边熟悉的母亲爱的行为,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总体掌握情况良好。 课堂检测
1、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特殊意味。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练习生活实际,你对母亲的情感上有哪些收获?
4、从写作手法上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本着“在读书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思路,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课堂活动中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运用的事例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事、日常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参与者,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来学习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直观感受,形象思维,多听多说、灵活运用,达到知识和情感的内化。
1
课标分析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分析
《慈母情深》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地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通过独立预习,并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孝敬父母,懂得感恩。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