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用作医用消毒剂时,无水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B.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杀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不同 C.公益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其中雾霾中的PM2.5属于胶体 D.天津港爆炸案中对剧毒的氰化钠(NaCN) 喷洒双氧水处理,利用了双氧水的氧化性 解析 A.医用酒精为70%~75%乙醇溶液,故A错误;B.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杀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都是因为其具有强的氧化性,故B错误;C.胶体一般认为是1微米以下的,PM2.5很多是1微米到2.5微米之间的,另外雾霾中可能吸收水汽聚集成更大颗粒,不是胶体,故C错误;D.氰化钠溶液的CN被双氧水氧化为HCO3,剧毒的氰化钠(NaCN) 喷洒双氧水处理利用的是双氧水的氧化性将氰化钠氧化为无毒物质,故D正确。
答案 D
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个Fe(OH)3胶体粒子的质量为107 g
B.标准状况下,1 L液态水中含有的H数目为10NA C.14 g分子式为CnH2n的链烃中含有的碳碳双键的数目为NA/n D.1 mol冰醋酸和1 mol乙醇经酯化反应可生成H2O分子数为NA
解析 胶体粒子是氢氧化铁的微粒集合体,NA个Fe(OH)3胶体粒子的质量不是107 g,故A错误;标准状况下,水的离子积不知道,无法计算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个数,故B错误;
+
-7
-
-
m14 g14依据n=计算物质的量=CnH2n的链烃是烯烃含有一个碳碳双键数目一定为-1,M14 n g·mol14n×NA=,故C正确;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冰醋酸和1 mol乙醇经酯化反应可生成H2O分子数小于NA,故D错误。
答案 C
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2倍,Y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W可与Z形成离子化合物Z2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Z>Y B.X与W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Y与Z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呈酸性
D.元素X、Y、W的最高化合价均与其族序数相等
解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2倍,
1
NAn则X为C;Y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Y为F;则结合原子序数可知Z在第三周期,Z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Z为Na,W可与Z形成离子化合物Z2W,则W为S。
A.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氟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错误;B.X与W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为CS2,正确;C.NaF溶液中氟离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错误;D.氟元素没有正价,错误。
答案 B
4.有机物X的结构简式是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00000
A.12种 C.20种
B.16种
D.24种
,能用该结构简式表示的X的同
解析 丁烷有2种结构:CH3CH2CH2CH3、CH3CH(CH3)CH3,分子中分别含有2种、2种H原子,故丁基(—C4H9)共有4种;—C3H6Cl的碳链为C—C—C,氯原子分别在1号、2号、3号碳上(与1号重复),共有2种,1个氯在1号碳上,剩下的苯环在1号、2号或者3号碳,有3种结构;1个氯在2号碳上,剩下的一个苯环在2号、3号碳上,有2种结构,总共5种,所以该有机物共有4×5=20种。
答案 C
5.钴酸锂(LiCoO2)电池工作原理如图,A 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石墨的复合材料(石墨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隔膜只允许特定的离子通过,电放电
池反应式LixC6+Li1-xCoO2C6+LiCo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充电
+
A.充电时Li由A极区域移向B极区域
B.充电时,A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6+xLi+xe===LixC6 C.放电时,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Li1-xCoO2+xLi+xe===LiCoO2 D.废旧钴酸锂(LiCoO2)电池进行“充电处理”使锂进入石墨中而有利于回收 解析 根据电池反应式知,负极反应式为LixC6-xe===C6+xLi、正极反应式为Li1-
x-
+
+
-
+
-
+
CoO2+xLi+xe===LiCoO2,充电时,阴极、阳极反应式与负极、正极反应式正好相反,所
2
+-
以A是负极、B是正极。A.充电时,A是阴极、B是阳极,锂离子向阴极移动,则Li从B流向A,错误;B.充电时,A为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则阴极反应为C6+xLi+xe
+
-
+
-
+
===LixC6,正确;C.放电时,B为正极,正极反应式为Li1-xCoO2+xLi+xe===LiCoO2,正确;D.根据电池反应式知,充电时锂离子加入石墨中,有利于锂离子的回收,正确。
答案 A
6.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 该溶液一定含有CO3或HCO3 -2-A 向某钠盐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B KIO3溶液中加入HI溶液,并加入淀粉溶液 将H2O2溶液滴加到酸性KMnO4溶液中 CO还原Fe2O3得到的黑色固溶液变蓝色 KIO3的氧化性比I2强 C 紫色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D 体加入盐酸溶解后,再加入KSCN溶液 溶液不显红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无Fe3O4 解析 A.SO3或HSO3也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O3或HCO3,错误;B.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混合后溶液变蓝色,说明有碘生成,该反应中I元素化合价由-1价、+5价变为0价,所以碘酸钾是氧化剂、碘是氧化产物,所以KIO3的氧化性比I2强,正确;C.双氧水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反应中双氧水作还原剂,双氧水体现还原性,错误;D.还原产物Fe可将Fe还原生成Fe,导致KSCN溶液不变红,错误。
答案 B
7.向20 mL 0.1 mol·L NH4HSO4溶液中滴入0.1 mol·L NaOH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滴入20 mL NaOH溶液时:c(SO4)=c(NH3·H2O)+c(NH4) B.当溶液呈中性时:c(NH4)>c(SO4)>c(Na)>c(H)=c(OH) C.整个反应过程中:c(H)+c(Na)+c(NH4)=c(OH)+c(SO4)
D.当滴入30 mL 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pH>7:c(NH3·H2O)>c(NH4)>c(OH)>c(H
+
+
-
+
+
+
-
2-
+
2-
+
+
-
2-
+
-1
-1
3+
2+
2-
-
2--)
解析 A.当滴入20 mL NaOH溶液时,硫酸氢铵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等浓度的
硫酸铵、硫酸钠,根据硫酸铵中的物料守恒可知:c(SO4)=c(NH3·H2O)+c(NH+4),正确;
3
2-
B.溶液呈中性,则c(H)=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c(SO4)=c(NH4)+c(Na),由于NH4
+
2-
+
2-
+
+-2-+++
水解,故NH4浓度小于SO4,则c(Na)>c(SO4),溶液中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SO4)>c(NH4)>c(H)=c(OH),错误;C.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知:c(H)+c(Na)+c(NH4)=c(OH)+2c(SO4),错误;D.当滴入30 mL 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pH>7,溶液显碱性,NH3·H2O的电离大于NH4的水解,c(NH3·H2O)<c(NH4),正确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H4)>c(NH3·H2O)>c(OH)>c(H),错误。
答案 A
+
-
+
+
+
+
-
2-
2-
+
+
-
+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