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中职生学习倦怠现状入手,对已有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进行了浅显评述,提出从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本身入手,探寻其引起或持续倦怠的心理因素,强调了主观因素是造成中职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
一、中职生学习倦怠现状调查
笔者在2011年9月对自己所任教的中职学校三个年级在校生就学习动力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与中学时相比,学习自觉性有所下降者占49%,大大下降者占36%;2、觉得学习没意义,对自己前途影响不大者占38.8%;3、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打瞌睡、说话、开小差、玩手机、吃东西等行为频次较高者占46.2%;4、一开始学习就感到头痛、烦躁者占39.9%;5、没有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计划者占69%;6、而作业能按时交、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者仅占27%。可见,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与此同时,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的随机座谈及听课发现,这些现状在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可见,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倦怠。
二、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概览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倦怠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倦怠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性意见。目前最为广大学者所引用的是maslach&jackson(1986)的定义——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
就感降低的症状”。随着倦怠研究在工作领域中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外也相继有学者提出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中的研究。1981年,pines与kafry以大学生和助人职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存在倦怠问题,其倦怠程度比助人职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倦怠程度高,并首次提出了学习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pines(1980)和meier(1985)对学习倦怠下了如下定义: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malanowski和wood(1984)发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个体更具有倦怠的可能性。hughes(1987)认为高自我概念体验到最低程度的倦怠。对于自我效能与倦怠的关系研究,brissie(1988),greenglass(1988),chwalisz(1992)均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个体的倦怠水平,低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yang等(2005)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前测变量;魏珍(2007)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是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孙晓莉(2007)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也极为显著。关于自控能力,geryr和robert(1993)发现,mmpi中的自我力量、控制与倦怠显著相关;张越美(2010)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倦怠与自我控制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控制对学习倦怠有负向预测力。已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相关。张治遥(1989)认为,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
支持的满意度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变量;jacobs等(2003)考察了149名大学生的倦怠情况发现,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朋友的支持)能够预测低倦怠水平;祝婧媛(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存在相关,社会支持越高,倦怠程度越低;社会支持感悟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 三、学习倦怠已有研究评述
以上各种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者们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该领域的研究并不充分。目前为止,性别对学习倦怠的研究还未达成一致;现有研究均采用横断设计,仅从现象学角度分析学习倦怠的年级效应,而以纵向设计探讨年龄对学习倦怠影响的研究还没有;现有研究涉及的环境因素多重视外在的社会支持,而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内在感悟(即领悟社会支持)更不可忽视;关于个体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仅探讨引起学习倦怠的直接作用机制,而忽视了中介调节效应(比如,应激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通过人格特质、自控能力等为中介;环境因素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概念等中介影响)。
有关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研究,许清鹏等人(2004)做了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陈娥玲做了技工学校学生倦怠的研究;王淑娥(2007)做了临海市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研究;黄李娜(2010)做了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学校学生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等等。
然而,迄今为止,有关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缘由,学者们仍没
有明确一致的观点。纯粹从中职生心理因素入手,深入探究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缘由,挖掘引起或持续学习倦怠的心理因素的实证研究也还没有;已有关于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大多是对中职生 学习倦怠现象学的描述或教育学对策探讨;已有关于中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大多限于人口学变量、环境因素、个体特质等客观因素。但这些客观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短时间内是不易更改甚至永远无法改变的。而且,这些因素对于许多没有学习倦怠的学生同样存在,而且不少学生正是在逆境中奋起,以不屈于现实的意志获得了学习上的丰硕成果。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中职生学习倦怠进行探析,应遵循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是由内因起主导作用的原理,从存在学习倦怠的学生本身入手,探寻其引起或持续倦怠的心理因素,查明孩子们的“心事”,帮助他们解开困惑。为此,在中职生群体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作者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