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研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明挖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技术研究

摘要:隧道施工过程可能涉及到和地下水的接触,一旦防水施工技术不规范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对明挖防水技术做出简单介绍,以实际工程为例,阐述了此技术的应用标准以及具体的施工措施。 关键词:明挖隧道;工程防水;技术应用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过程,常使用明挖隧道的施工方式展开施工,其中涉及到隧道的防水施工。有效的施工技术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利于隧道施工之后顺利投入使用,保障人们生活质量。因此研究明挖隧道防水技术的具体应用有重要意义。 1 明挖隧道防水技术介绍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明挖隧道的防水施工主要是防止隧道内部渗入地下水,保障隧道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应结合隧道周围地质情况,对其周围环境展开勘测,具体应对土层类型、厚度、水位等合理确定,之后按照勘测数据确定防水施工计划,保障施工技术的顺利应用。随着防水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明挖隧道工程中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也日渐完善。但是施工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实际的隧道防水质量难以达到保障。对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明挖隧道防水技术的研究,保障使用规范的施工流程,提升隧道防水性能。

2 明挖隧道防水技术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城市轨道地下隧道工程。施工隧道长379m隧道为双向钢筋砼结构,双向隧道间距2.5m,顶板厚度为1000mm,隧道侧壁厚度为800mm。使用明挖防水施工工艺,在防水施工过程使用厚度为1.5mm的防水板作为隧道底部防水材料,在隧道的顶板位置和侧墙位置使用沥青防水卷材。 2.2技术标准

本隧道工程使用I级防水标准,混凝土结构的抗渗级别S8,减少施工缝的预留。隧道结构对裂缝要求为背水面宽不超过0.3mm,迎水面宽小于0.2mm。防水材料连续敷设,使用沥青卷材,单层施工厚大于1.5mm,双层施工厚度大于2.5mm。当施工过程卷材位于隧道平面与立面转角位置时,应将其接缝置于平面上,同时和立面间距大于1000mm。防水施工的转角位置使用水泥砂浆制成

30mm×30mm的倒角,并将阴角位置设计成半径45mm的圆弧。在保护层砖的砌筑方面,应按照回填高度逐层砌筑,单次砌筑高度小于2m。 2.3防水技术应用 2.3.1工前准备

在施工之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掌握其中的施工重点以及实际的技术要求,合理设计隧道排水施工方式,同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和施工人员之间落实技术交底。根据具体的施工流程为施工人员配备相应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保障其顺利施工。本工程使用防水板对明挖隧道展开防水施工,在防水板材料的选择方面,应保障其外表没有裂痕、破损、边缘位置平整,物理性能满足GBT1973-2009要求。施工过程使用G15的混凝土,浇筑150mm作为防水结构的垫层。在基础面的施工过程,应保障混凝土外观平整、无

疏松和毛刺、干净等。将施工面的阴角、阳角等制作成半径大于100mm的圆弧。 2.3.2防水板施工

防水板施工环节,先对防水区域展开预先铺设,将疏松型防水板按照防水施工轮廓依次敷设在基础层之上,保障防水板的敷设平整,各方向搭接尺寸满足施工要求,不可出现扭曲和折叠的敷设现象。在防水板和防水卷材的搭接环节,应按照防水板施工要求逐块将其和卷材之间进行搭接。控制防水板搭接宽100mm,如果搭接过程涉及到卷材相邻搭接的情况,,需保障其接缝错开间距为300mm。接缝位置使用焊接方式施工。每条接缝在焊接过程要控制焊接宽度值大于10mm,焊点密集,不应出现焊穿和焊焦等现象。当焊缝为双缝时,应控制其拉伸强度高于材料的强度。在焊接完成之后,通过充气法对焊缝展开检测,保障向焊缝充气压力高于设计值。充气10min之后,其压力降低值高于10%时,表明焊接存在漏焊点,此时应对漏焊的位置进行补充焊接。隧道两侧的防水板应预留余量,满足侧防水环节的防水板搭接。在防水板敷设施工完成并检查合格之后,在上方敷设C15的混凝土,厚度为50mm作为防水区的保护层。 2.3.3收口处理

在防水板的收口位置通常为其防水薄弱区域,可能发生渗水问题。因此,收口施工是隧道防水施工过程的重点环节。良好的收口施工可使防水层最大限度满足岩层变形需求。在收口防水方面,应遵循增强设防施工原理,主要使用防水板和粘性较高的卷材,配合密封胶以及防水材料等设置多层防水措施,提升防水板收口位置的防水性能。当防水层的施工结束之后,应在收口位置使用钢板压条将其压紧,然后使用射钉连续钉紧,控制相邻射钉间距为400mm左右,之后使用粘性卷材将收口位置密封严实。在密封的同时使用压辊将密封条压实。 2.3.4接缝防水

在隧道防水施工过程,变形缝和施工缝等位置是重点部分,有效的施工方式可保障接缝位置的防水性能良好。所以,施工人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变形缝和施工缝科学处理,防止接缝位置发生漏水问题。在变形缝防水施工方面,本隧道工程要求变形缝能够适应防水板的形变,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使用橡胶止水带进行防水,在位于主体结构的60m变形缝位置处设置一道。将其埋设在现浇混凝土的中间位置,之后在接缝的外侧使用两组橡胶镶嵌接缝,同时在接缝的内侧设置不锈钢材料接水槽。在施工缝防水施工方面,本工程的主体结构依照变形缝、后浇带等位置进行分段防水施工,每段施工区域长30m,结构后浇带的宽度为1m。在后浇带和先浇筑的结构之间接触位置,设置两道长60m的环形施工缝。按照每个施工缝的水平方向使用3次浇筑的施工方式。水平施工缝位置和上下防水板间距小于500m,同时所有施工缝都使用止水带防水。除此之外,在转角位置受到的应力较大,因此在防水施工过程应加设一层卷材,提升此位置的防水性能。在阴阳拐角处涂刷处理剂,将卷材裁剪成250mm的长度,沿拐角中心线逐渐向两端敷设[2]。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隧道工程数量也逐渐增加,明挖防水技术在施工过程的应用可有效提升隧道的防水性能,保障使用过程安全性。因此,相关人员在应用此技术时,应仔细选材,规范开展防水板、收口以及接缝位置的施工,为防水技术的高效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超群.下穿隧道工程防水施工与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17(07):72.

[2]刘平.城市下穿隧道工程接缝防水设计及渗水对策[J].四川水泥,2017(07):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