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研究
摘 要
劳动力流向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经济行为,面对我国当前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爱看,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要求。
关键词:劳动力 流动
abstract
Power flow is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ppear economic behavior, facing the current labor flow from the huge pressure of national overall interests watching, compared with labor can't flow, labor free flow will be able to improve the workforce elements configura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s:laber flow
目 录
绪论…………………………………………………………………………………2.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消极影响……………………………………………………2
(1)对农业的影响……………………………………………………………….2
(2)对农民本身的影响………………………………………………………….3.
(3)对家庭的影响……………………………………………………………….3
二政府采取的措施…………………………………………………………………4.
(1)在农业方面………………………………………………………………….4
(2)在工资方面………………………………………………………………….4
(3)对家庭方面………………………………………………………………….5
(4)结论………………………………………………………………………….6
(5)参考文献…………………………………………………………………….6
绪 论
劳动力流动就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现在好多的农民为了挣钱会远离家乡到一些大的城市去打工,这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城市高速发展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及政策条件,吸引了农村劳动力,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预示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这才多了这么多的机会给农民们,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调动了农村们得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消极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目前,由于大量的农村的劳动里的外流,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般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都是一些青壮年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之后,农村自身劳动力缺乏、这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新农村建设失去后劲。留守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良种的推广,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深度、广度的开发,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农业发展受到了影响,那么农村二、三产业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农业生产所需素质较高劳动力大量流出外,农村二、三产业和其它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存在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近年各地在劳务输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由于“能人”基本外出打工,对本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利。打工成了农民的主业,农业则成为了副业,田地无力耕作,农村抛荒现象屡屡发生,支柱产业柑桔、茶叶的培管每况愈下;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经营难以健康发展壮大,现代农艺、农技推广和科技兴农难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会以赚钱的多少来决定自己的从业行为。只要外出打工收入高于种田收入,农民就会首先选择外出就业。这样不仅加快了农业劳动力老化、女性化的发展趋势,使农业发展缓慢,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农业人才的流失使文化素质本来就普遍偏低的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更为低下,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对农民本身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里后,在城里会受到一定的歧视,在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普遍,不能与城里人同工同酬,劳动时间无故延长,劳动强度被加大,劳动环境差,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据抽样调查资料,在2006年浙江省外出的农民工中,仅有26.5%的民工与用工单位签定了用工合同,而大多数民工则没有。即使扣除那些自雇做老板的就业者,整个农民工群体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还是非常不理想的。劳动合同签约率低,使得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不利的处境,发生劳务纠纷时,没有法律依据,农民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同时,农民工经常遭遇被拖欠工资,以风险抵押金等各种方式拖欠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对外来的打工者产生排外的心理,尤其是觉得都是从农村来的打工者,没什么文化素质,就对他们更加的刁难,使得农民工处于不好的状况
(3)对家庭的影响
劳动力的流失也对家庭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对留在家里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大量的影响,调查表明,农村年劳动力的流失导致留守子女教育存在“三难”:管教监护难,安全管护难,引导成长难,有些家庭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只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这就难免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疏忽,如果孩子跟着父母一起流动的话,就会面对不停的换学校,换学习的氛围,到一个地方,就要面对一短时间的适应期,难免会影响学习,孩子一旦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功课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话,他未免就会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再加上父母为了挣钱,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孩子,还有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还要懂得与新同学交朋友,可能由于你是从农村来的转学生,会受到新同学的嘲笑和看不起。这些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更会激起一个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就更加的不爱去学校,不爱学习,不爱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如果是父母一方出去打工的话由于孩子经常与父母分离,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政府采取的措施
(1)在农业方面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如何既做到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又做到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我认为重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即结合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新起来、美起来,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同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可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就地转移了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还要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系统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结合留守劳动力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一到二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发展农村二和三产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村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很大,尤其是该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品牌没有打出去,特色产品没有真正形成,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为农村二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二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2)在工资方面
工资待遇是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最关心的问题, ,要求“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强工资保证金账户管理,强化工资支付监控,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和及时处理因欠薪问题导致的各种突发事件”等规定;也有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实例新闻,但是,对于克扣或拖欠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以及不能平等享有国民待遇等问题,政府政策理应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时候,政府要有提供专门免费为农民工诉讼的专门机构,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工会因为没有钱请律师,就算出现克扣工资的事情发生,也没能力请律师。所以,如果政府提供免费的机构,会解决农民工的大量问题。
(3)对家庭方面
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在学校方面,应该对所有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家庭状况进行彻底的调查、分析。孩子本来由于父母除外打工,家里只有老人照顾或是父母中的一人照顾,会产生不安全的心理和孤独的感觉,所以在学校方面,老师和同学应该多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在一个更温馨的情况下学校,也要多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多让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除了问题,要及时与父母商量,要及时的把孩子出现的问题解决。在村子里,要对于留守的家庭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中,要组织一些人来帮助这样的家庭,及时给予他们温暖,国家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留守的老人,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让出去打工的儿女们也能放心赚钱。
结 论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如果流动适当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合理的流动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我文章中写的对农业的影响,对农民本身的影响以及对家庭都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在政府的合理管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动力合理流动的若干问题--《经济工作导刊》1997年10期
[2]郭永芳.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18).
[3]杨文飞.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南学术,2007,(4).
[4]盛来运.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 统计研究, 2007.(10)
[5] 孙自铎. 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3)
[6] 潘晓成.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分析与政策运用[J]. 新重庆, 2006.(10)
[7]邵婷.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J]. 商业时代, 2007.(27).
[8] 柳彦.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分析[J]. 经济问题, 2007.(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