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4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4 Vok 35 16・ 2013年7月 July 2013 论《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与时间治疗学的关系术 施璐霞,陈一天 (1.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信息科,江苏南京210002;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肿瘤内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祖国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天人相应”理论,“天人相应”为专业化的中医术语,是古老的命题,是 中医学重要的整体观念,时间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近年来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与症状表现存在节律现象,即当患病时 多可发生节律障碍,而有时人体节律障碍也许正是疾病的本质。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常有对投予时间的依存现象,另有 改变人体节律的药物。 关键词:中医术语;天人相应;时间医学 Doi:10.3969/j.issn.1002—1108.2013.04.0008 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08(2013)04—0016—03 天人相应是《黄帝内经》首先提出的观点。《灵枢邪 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这里的“天”是指整个自然界, “人”是指人类,“相应”是指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可以影 响人体并使之相适应。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节律,在此系统观指导下的时辰治疗,就是着眼于人体阴 阳消长的昼夜节律变化,合理地择时施药,从而提高药效 的方法。《黄帝内经》中“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 时经纪”的记述,即提出了治疗上的时间性。祖国医学就 也”(《灵枢・岁露》)、“善言天者,必应于人”(《素问・气 交变大论》)。也就是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同 人体生理发展的一般原理具有一致性。“天”相当于自然 正常调节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许多 精辟论述,与近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如“人与天地 相参,与日月相应”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 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昼夜季节的变化 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 界;应,有适合、符合之义,如《广韵》云“应,物相应也。”天 人相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人作为 天的一个子系统,强调人与天的相应性。说明了人的生、 如“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 入脏”,即体现了一天之中人体阴阳盛衰的昼夜节律变化。 长、壮、老、巳等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之生命源于“天”人 秉天地正常之气而生成,人的生命是由于天地间正常变化 《灵枢・营卫生会》则阐述了一日之中营卫的周期性运动 规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还提到一年之中“气”的 周期性运动规律等。这些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与“生物 钟”学说相似的人体正常生理节律的阐述,为临床时辰治 而产生的,如果天地间没有正常变化,人的生命就不会存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成。”又说:“人生如地,悬命如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指 出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受着天地间正常变化 规律的支配,并顺应着四时变化的规律而完成其生命活动 过程。所谓“生物钟”是指生物、生命对外界周期性影响的 一疗提出了理论依据。关于时辰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日 未出吐之”的记载,并指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说明 违反时间规律治病会给病带来危险。 1.1时间医学又称生物钟医学,为时间生物医学的简 种节律性应答反应,包括‘日钟”、“月钟”、“年钟”。“生 物钟”是生物、生命体的一种适应现象,是时间医学的物质 基础,也是时间医学的精髓,其机制主要是适应天体运动 变化的,现分述如下。日钟是生物对日节律的一种适应性 反映。它的特点是以阴阳盛衰消长为规律的。《灵枢・营 卫生会》说:“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 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由此看出一昼夜内阴阳消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内 称,是时间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 缘科学。时间医学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关 系,从宏观上探索人的生理心理机能与宇宙运动所形成的 年、月、日等时间节律的调节机制。它揭示人体有一种近 似时钟的功能,能调节机体各组织、各器官、各系统按时 运行。 1.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调节功能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调 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及阴极阳生,阳极阴长的理论。 1“天人相应”的内涵 祖国医学的发掘,揭示了众多“天人相应”的人体自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收稿日期:2012—12—14 节,有各种日夜的变化简单的说,每个人体都有其“生理时 钟”并藉此来控制身体各系统的稳定运行。“生理时钟”即 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生理规律。正常情况下,这种天然的生 第4期 施璐霞,陈一天.论《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与时间治疗学的关系 芒硝等。以上为天人相应在中药制剂中的反应。 1.6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的关连性・l7・ 理规律像时钟一样按照相对固定的周期运行,使体内的各 器官功能协调一致,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各脏腑功能的盛衰强弱的变化来支配人的生理、心理行 为。因此认识生理时钟的规律,并相应安排一天的作息, 则能保持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从而强身防病,保养自 人体的生理功 能与月节律相应,这其中最典型的论述当数《素问・八正 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 实,肌肉坚。”即人体朔日气血相对虚弱,望日气血相对充 身于最佳状态。 1.3 时间医学的衍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 盛。《素问・八正神明论》通过对人体气血随月节律的周 期性变化阐释了人体生理功能亦具有随月节律变化的 特点。 医学已衍生出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时间诊断学、时间 治疗学、时间毒理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老年病学、时间免 疫学、时间流行病学、时间营养学、时问养生学及时间功效 1.7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日节律的关连性《素问・生气 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 学等分支。近年来在内分泌疾病、高血压、脑中风、糖尿病 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具体研究如 何利用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不断揭示的生物学节 律,选择恰当的治疗时间,借以提高疗效,减少毒性的学科 称之为时间治疗学。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源与流的关系,即《黄帝 内经》“天人相应”理论包涵有现代时间治疗学的发端和特 质。因为《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和自然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对于疾病的治疗只有把人体的脏腑组 织功能状态的改变与四时五行的运行规律统筹考虑,才能 达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的最佳治疗效果。这实际上 就是时间治疗学的思想发端 。 1.4“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五行”是指金、木、水、火、 土五种元素或物质,它们可以象征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它 们之间具备相生相克、相制的功能,包含万物生生不息的 哲学观念。五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 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 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战国后期,逐渐出现了五 行的相生相克理论。《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 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春秋 繁露・五行相生》:“比相生而间相克也。”《内经》将这些 观点引入其中,并将五行配属五脏:心、肝、脾、肺、肾;五 味:苦、酸、甘、辛、咸;五气:暑、风、湿、燥、寒;五色:赤、青、 黄、白、黑,用以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性理论 。 1.5中药的功用有辛、甘、酸、苦、成之五味不同,一方 面反应药物真实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 概括。《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辛散、酸收、甘缓、苦 坚、咸软。”由此可见,一般具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里 散寒、化湿开窍作用的药物味多辛,如麻黄、威灵仙、肉桂、 陈皮、麝香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药物味多甘,如甘草、大枣、饴糖等;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药 物味多酸,如五味子,乌梅等;具有清热泻火、通利大便、降 气平喘等作用的药物味多苦,如黄芩、大黄、葶苈子等;具 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味多咸,如海藻、昆布、 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说明了人体阳气的 一日变动亦具有日节律的周期性规律。《素问・金匮真言 论》日“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 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亦说明天地 阴阳的盛衰消长,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而正常 人体能按照这种日节律作出适应性变化。 2“天人相应”理论对病理过程论述中的时间治疗学思想 人体的疾病易感性与季节相关如《内经・厥论》日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说明 自然界气候的四季更替,人体均有应答反应,现实中表现 为特定疾病的季节性易感性。比如中风病、慢性支气管 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在冬季好发;暑湿流注、疮痈肿毒等 多在夏季好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冬春季好发等。 人体的病理过程呈现月节律特点比如《素问-八正神 明论》“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 ・岁露篇》“月满则海水西盛”。“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 盛。”指出海潮潮位的高低变化,与月相的变化节律一致。 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其运行依靠于气的统摄和推 动。由于人生活在地球上,因而气血的运行,也必然受月 相盈亏变动的影响。 人体的病理过程具有日节律特点《灵枢・大惑论》 “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 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f3不瞑矣。”卫气日行于 阳而夜行于阴,如果卫气每夜不能人阴,使阳跷脉盛则可 出现每夜不能很好人眠;反之则“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 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人于阳则阳气 虚,故目闭也。”即白日“目闭”、倦怠。 3“天人相应”理论对治疗学论述中的时间治疗学思想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中也有很多治疗方面的 论述涉及时间治疗学。比如治疗疾病时强调“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正大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 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知病木始,八正九 候”(《素问-疏五过论篇》)等。针刺治则也必须符合“法 天则地、合以天光”。另外《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提出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又《素问・缪刺论》 第35卷第4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No.4 Vok 35 ・18・ 2013年7月 JGCTCM July 2013 “月生一日一崤,二日二崤,渐多之,十五日十五崤,十六日 过程和宏观治疗法则的论述上面,诸如药物体内代谢过 十四崤,渐少之。(“一日”即初一,以此类推;“崤”:针刺 程、外源性治疗方法导入的最佳时间等方面均涉及这一理 的次数)”《素问-刺腰痛》中亦有“以月生死为崤数”针刺 论和思想。随着现代化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黄帝内经》 应月的治疗方法。 “天人相应”理论及时间治疗学思想必将被不断赋予新的 基于上面的论述,可以这样认为,即《黄帝内经》在两 内涵,更多的佐证性证据必将获得。深入发掘《黄帝内经》 千多年前就已观察到人体内存在着“近似昼夜节奏”的生 “天人相应”理论和中医时间治疗学思想具有很大的理论 理现象,而这些生理现象又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因而 性和实践性意义。 强调因时制宜的重要性;同时也观察到某些疾病过程也呈 现出“时间节律性”,因而在分析病因病机时常从“违四 参考文献 时”、“伐天和”等方面着手;另外,在治疗的时候强调“因时 [1]郭蕾.天人相应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J].中医药学 治宜”,从而提出了许多具有时间治疗学思想的具体疗法。 报,2002,30(3):43. 而以上这些内容均属于“天人相应”理论范畴 。 [2] 王大平.常用药物临床用药时间与疗效分[J].中原医刊, 总之,《黄帝内经》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充分 2006,33(17):中原医刊,2006,33(17):523—524. 认识到宇宙时间节律的重要性,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以 [3]森和,余靖,仇芙林,等.关于“整体观”的客观化研究一应 “阴阳四时”为基础,开创了中医时间医学,为现代时间治 用多变量解析法对“天人相应”论的科学探讨[J].中国医药 疗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源”的作用。而《黄帝内经》“天人 学报,2000,15(3):62. 相应”理论及时间治疗学思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生理病理 补肾活血法对大鼠骨折愈合影响的X线影像学研究 王羿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从x线影像学的改变来探讨补肾活血法对SD大鼠骨折模型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手术造成SD大鼠 胫骨中下段骨缺损模型32只,随机分成治疗纽(n 16)和对照组(n=16),治疗组以补肾活血法进行治疗,给予淫羊藿、当 归中药煎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灌胃。在造模的第7、15、21、30、42d分别取两组大鼠于骨折处行影响学 观察并评分。结果:治疗组(n=16)与对照组(n=16)相比较,在造模第7天时x线影像学无明显差异(P>0.05),在造模 第21天以后治疗组影像学改变和对照组差异明显,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促进骨痂生长, 提高了骨的强度,对骨折愈合有修复作用。 关键词:大鼠骨折;补肾活血法;影像学;改变 Doi:10.3969/j.issn.1002—1108.2013.04.0009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108(2013)04—0018—03 骨折是机械性超负荷,致使骨结构遭到破坏,骨失去 成均有明显优势,本文从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部位的x线 支撑及杠杆作用的一种表现。骨折使患者肢体失去正常 影像学变化来观察“补肾活血法”对骨折大鼠模型的修复 功能,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因此对于骨折治疗方法的探索 疗效,现报告如下。 和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早期促进骨折愈合一直是 1材料和方法 骨伤科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临床和实验都已证明中医 1.1动物本实验研究对象为清洁级健康Sprague Dawley 药在治疗骨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及潜力,使其成为骨折 (sD)雄性大鼠32只,6月龄,体重250g一300g,由贵阳医 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组在临床长期观察中发现 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X(黔)2002 “补肾活血”法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对肿胀消退及骨痂形 —0001。 基金项目: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科研项目(课题编号:贵中医科院内[2011]17号) 修回日期: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