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 委而去之( ) (4) 寡助之至( ) (5) 亲戚畔之( )
2. 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3.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 池非不深也 古___今___ (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4. 填空,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
(2) 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3)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 )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 “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得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说的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 因此说: 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C. 因此说: 教师和学生相互帮助,一起长大。
D. 因此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学生,学生会得到成长。
7.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至: 畔: 顺: 8. “于”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9. 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10. 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1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12. 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
亡的句子。
13. 默写《教学相长》全文。
参考答案
1. (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3.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4.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
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2)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3) 虽有嘉肴(美味的菜肴),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到达
了极点)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5.D
6.B
7. 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8. A
9. 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10. D
11 .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1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