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教育1012年下半年期末考试试题
专升本《城市社区管理》参考答案
一、 单选
1-5:B D B D A 6-10:C B D A B
11-15:C C D A A 16-20:C D B A B
二、 多选
1、ABC 2、ABD 3、ACD 4、BC 5、ABC
三、问答
1、答:各发达国家因为具体情况不同, 社区管理模式差别很大。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 较为突出的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和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三种模式反映着政府和社区行为的紧密或松散程度。相对来说,欧美国家政府和社区行为关系松散,亚洲国家则较为紧密。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共同特点是:
(一)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组成单元,没有社区就没有城市,发达国家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社区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体现居民意志,为居民服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
国家,政府通过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等来管理社区,因此,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政府有效管理社区的前提。
(三)社区自治普遍。发达国家社区普遍实施自治,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在美国,由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反映民意,负责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沟通,负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委员会成员都是从社区志愿者中直接选举产生的,义务进行社区管理。
(四)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广泛参与社区管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非营利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政府严格的审批程序。
(五)社区管理依法进行。政府具有管理社区的职能, 社区管理有自身的规律性。政府管理社区也要依照这些规律来进行, 并依照根据这些规律制定的法律来进行。发达国家普遍法律制度健全,社区管理依法进行,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权利和义务都从法律上做了明确的划分。
2、答:在城市中,政府只能作为市场的补充手段,并与市场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其职能应是催化与提升市场力量,并努力消除“市场失灵”,扮演维持市场秩序,保证社会公平的角色。为此,政府应从城市资源的市场经营领域退出,成为服务性政府。政府不能影响市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市场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城市空间区位的优化。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进入城市的各类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并提供和经营市场无法供给的公共产品。政府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应该是市场机制下的“制导”作用,即引导企业、居民的行为按照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向发展,纠正和控制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行为。
3、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前,在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在城市街区范围内以单位制为主体、以街居制为辅助,以社会控制为目标,以管理的单向性、行政导向为主要特征,以管理范围和内容的全能性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转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呈现结构性变迁,使得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传统城市管理体制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城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基本上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其中,“二级政府”是指市、区二级政府; “三级管理”是指市、区、街道三级管理; “四级落实”是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组织落实。
4、答: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社区工作日益从边缘化的状态走向中心,走向“显赫”。决定这一趋势的,是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以单位管理为主,以社区管理为辅,居委会充当的只是“单位”体制之外拾遗补缺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社区成为城市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社区的功能日趋完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和服务以“单位”为主,社区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仅起到辅助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单位”的社会功能弱化,原来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不少社会事务逐渐分离出来,最后很多都沉淀到社区。
(3)社区社会政策也越来越多。因为社区的人和组织越来越来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因而,各种政策就会越来越多。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等等,但对社会政策比较陌生,社会政策也没有独立出来,有一些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面目出现的,随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突出,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过去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扩增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4)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中的各方共同治理的成分越来越多。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社区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模式,即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系统的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运行机制的总和。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有效的社区管理能激发显在的和潜在的社区力量,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
(5)社区建设模式的多样化。这是建设成居(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 、治安良好、环境优美和文明祥和等社区目标的要求。
四、论述
1、答:在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近期目标之一。有效地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促进城市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1)完善社区自治的法律制度。一是确定社区组织的法律定位和职能定位。二是以法律或规章等形式,明确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三是通过立法的途径,制定《社区自治法》,以及与社区自治的其它相关法律,如《社区服务法》、《社会保障法》、《医疗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等。四是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的权限、工作程序等。
(2)转换政府角色。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让位、归位、到位”。二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主要是宏观管理,即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三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宏观规划,信息、政策引导,行政协调,财力支撑。
(3)构建新型组织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紧密联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二是完善社区内部组织结构;三是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从政府层面来说,确立政府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的新思路,主要是宏观上的规划设计、制定策略、加强业务指导、安排财政投入;从社区层面来说,社区居民委员会负有对社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综合管理和协调的职能,社区工作者应当从依赖政府“等、靠、要”的姿态解放出来,确立居民自治、自强不息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将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繁重任务承担起来。
(4)形成多形态的行政隶属体制。在市、区、街对社区的纵向管理上: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制定本地区的社区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发挥区级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做好协调工作并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实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双轨并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与配合社区管理委员会探索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市、区、街对社区管理协调上:明确三个关系,即:明确政府部门与社区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明确街道办事处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的关系;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单位之间指导与监督的关系。
2、答: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居委会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各地都十分注重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制定规划,组织落实,对推进社区建设与发展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
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合力。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民政部门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难而进,当好参谋助手,搞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当前,不少地方市、区都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设在民政局,这是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很好形式。社区居委会充分发挥居民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内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发挥了主体作用,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逐步得到发挥。各地还十分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经营性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党委、社区、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在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在向协调方面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社区建设发展迅速,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合理划分社区,扩大基层民主,构建新型自治组织体系。其二,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其三,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整合资源,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新形势下开展社区建设必须把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居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作为中心环节来抓,才能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推动社区向自治的方向迈进。许多地方基本实现了社区服务网络化、社区服务内容多样化、社区服务运作机制市场化。
虽然目前城市社区管理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具有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二是缺乏规范有序的民主管理机制;三是缺乏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四是缺乏稳定可靠的财力筹集机制;五是缺乏社区服务功能的协调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