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代码 00034)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 【 A】
A.孔德 B.斯宾塞C.涂尔干D.马克思
2、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 【 B 】
A.社会规范 B.社会事实 C.社会制度 D.社会问题
3、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 C 】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4、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 【 A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5、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 D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6、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 【 C 】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7、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 【 A 】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8、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 【 C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9、“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 A 】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10、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 【 D 】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1、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 【 C 】
A.互动论 B.交换论 C.拟剧论 D.理性选择论
1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 B 】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
13、相距 122 厘米至 365 厘米以内的距离,是 【 C 】
A.亲密距离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距离
14、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A 】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15、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D 】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同辈群体
16、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 【 C 】A.第
一部门
B. 第二部门 C. 第三部门
D.第四部门
17、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 【 A】
A.社会控制功能 B.传播知识功能 C.文凭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18、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 B 】
A.涂尔干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19、韦伯提出的进行社会分层的三项标准是
【 B】
A.经济、政治和文化 B.财富、权力和声望
C.财富、权力和文化 D.权力、社会和地位
20、20.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 A 】
A.功能主义 B.结构主 Y C.马克思主义 D.后现代主义
21、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 C】
A.垂直流动 B.水平流动 C.代内流动 D.代际流动
22、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 A 】
A.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 B.精神生活发展 C.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D.劳动力素质提高
23、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作 【 D 】
A.偏差 B.越轨 C.犯罪 D.失范
24、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为 【 A】
A.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B.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 C.正向文化和反向文化 D.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
25、因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生活, 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称为 【 D 】
A.社会失范 B.社会偏差 C.社会矛盾 D.社会问题
26、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 B】
A.社会整合理论 B.社会有机体理论 C.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27、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不同,人民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这是 【 B 】
A.利益冲突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C.社会解组理论 D.社会失范理论
28、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这是 【 D 】
A.知识社会论 B.知识体系论 C.信息价值论 D.信息社会论
29、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30、对全球化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 B】
A.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全球化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31、1895 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 【B 】
A.康有为
B.严复 C.章太炎 D.谭嗣同
3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 的 【 B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33、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 D 】
A.介人性研究 B.问卷调查
C.社会实验方法 D.实地研究
3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 【 C】
A.初级社会关系 B.血缘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结合关系
35、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 【 A 】
A.社会属性 B.群体属性 C.资源属性 D.价值属性
36、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 【A 】
A.矿产资源 B.环境资源 C.生物资源 D.替代资源
3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D 】
A.文化模式 B.文化集丛 C.文化特性 D.文化特质
38、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 【 C 】
A.反功能 B.价值功能 C.社会导向功能 D.整合功能
39、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 【 B 】
A.哥伦比亚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牛津学派
40、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 【A 】
A.价值观念社会化 B.思维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文化社会化
41、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 【 B 】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七个阶段 D.八个阶段
42、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 【B 】
A.语言 B.符号 C.词汇 D.语法
43、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组织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44、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 A 】
A.魅力型 B.传统型
C.法理型 D.法治型
45、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 【 B 】
A.自发制度 B.派生制度 C.从属制度 D.本源制度
46、属于教育制度的显功能的是 【 C 】
A.社会控制功能
B.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C.文凭功能
D.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47、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被称为 【 D】
A.社区块状格局 B.社区纵向格局 C.社区条状格局 D.社区横向格局
48、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 【 B】
A.散村和乡镇 B.散村和集村 C.乡镇和村落 D.集村和乡镇
49、韦伯主张从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 【 A】
A.经济、政治和社会 B.经济、政治和教育 C.经济、政治和文化 D.政治、文化和教育
50、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即 【 C 】
A.结构流动和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C.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D.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51、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 【 D 】
A.违例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规行为 D.违章行为
52、在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 B】
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 C.反叛 D.革新
53、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 【 C】
A.宏观控制 B.外部控制 C.制度化控制 D.内在控制
54、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 【 A 】
A.社会建构理论 B.社会解组理论 C.文化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
55、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 D】
A.夫妻离异 B.女离家出走 C.家庭解组 D.家庭暴力
56、在社会预警系统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和参与社会问题防治的知识属于【 C】
A.社会干预中心
B.社会支持网 C.警示教育体系 D.监测系统
57、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 A】
A.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B.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C.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58、韦伯的主要著作有 【 C】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分工论》
C.《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59、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 1923 年,是 【 B 】
A.费孝通的江村调查
B.陈达的民众生活费用调查
C.毛泽东的农村阶级状况调查 D.晏阳初、李景汉的河北定县调查
60、3.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这指的是社会学的 【 D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61、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 【 D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C.文化集丛 D.文化特质
62、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 【 B 】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
63、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 B 】
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64、本源制度包括 【 B 】
A.政治制度 B.婚姻家庭制度 C.教育科学制度
D.思想文化制度
65、教育制度的潜功能体现在 【 A】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66、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 【 C 】
A.文化发散论 B.社会结构论 C.精英阶级理论 D.政治循环论
67、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 世纪 60 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
【B 】
A.专业技术人员 B.离退休人员阶层 C.办事人员 D.社会管理者
68、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 【 D 】
A.结构性流动 B.垂直流动 C.代内流动 D.赞助式流动
69、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 【 C】
A.偏差习惯 B.偏差心理 C.偏差行动 D.偏差文化
70、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被称为 【A 】
A.违规行为 B.违例行为 C.违章行为 D.违法行为
71、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是( C )。
A.谭嗣同的《仁学》 B.严复的《原强》 C.严复的《群学肄言》 D.章太炎的《社会学》
72、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这位中过国的社会学家是( C )。
A.许仕廉 B.陈达 C.费孝通 D.李景汗
73、西方学者中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C )。
A.马林诺夫斯基 B.布朗 C.泰勒 D.费尔斯
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 ABCD】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E.探索性功能
2、文化的特征包括 【ABCDE 】
A.创造性 B.习得性 C.共享性 D.累积性
E.特殊性和共性
3、合作的主要类型有 【 ABCE 】
A.自发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教育性合作 E.契约性合作
4、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 ABCDE 】
A.人口 B.区位 C.经济 D.文化 E.组织
5、偏差行为的负功能包括 【 ABCD 】
A.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B.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C.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D.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E.减少公共物品的提供
6、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BCDE 】
A.社会以群体为基础 B.社会以人为主体
C.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D.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E.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7、显性的冲突方式可以分为 【ABCDE 】
A.争论 B.拳斗 C.械斗 D.仇斗 E.战争
8、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 BCD 】
A.家庭结构趋予复杂 B.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C.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D.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E.家庭生活方式个性化
9、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有 【 ABDE 】
A.社会分工复杂
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 C.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D.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E.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10、社会控制的方式有 【 BCDE 】
A.精神控制 B.法律控制
C.道德控制 D.习俗控制 E.宗教控制
第四大题:名词解释题 1、社会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
3、科层制 :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5、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6、文化传播 :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 收的过程. 7、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8、组织 : 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 体。 9、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10、 社会学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
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1、宗教: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12、交换:交换: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第五大题: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学的特征。: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1 分)
其特征是:(1)整体性,(1 分)(2)综合性;(1 分)(3)实证性;(1 分)(4)应用性。(1
分)
2、简述宗教的正向功能。:(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1 分) (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2 分) (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2 分)
3、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注:每要点 2 分,全部答对给 5 分。)
4、简述群体的特征。: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1 分)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1 分)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1 分)有一定的行为准则;(1 分)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1 分)
5、简述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 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 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6、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1)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1 分)
(2) 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1 分)
(3)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1 分)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2 分)
7、简述宗教和邪教的区别。:(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2 分)
(2) 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2 分)
(3) 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1 分)
8、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1)行为导向功能。(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9、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1 分)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1 分)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1 分) (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1 分)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1
10、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1 分)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2 分)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2 分)
1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1)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1 分)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1 分)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具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其实践内容。(1 分) (4) 马克思注意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1 分)(5)马
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社会调查的实践证明,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的理论源泉。(1 分)
12、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义。(1)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1 分)
(2) 社会不断变化发展,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1 分)
(3) 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1 分)
(4) 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局限性大,个人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1 分)
(5) 成年人在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和内化知识,通过学习开创未来。(1 分)
13、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1 分)
每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要,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2 分) 每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权利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承担一定的义务。 (2 分)
14、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
15、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
第六大题: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2 分)
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
(1) 规范性行为功能。家庭对两性生活的满足,不仅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稳定社会秩序上,也发挥着特殊作用。(1 分)
(2) 经济生活功能。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1 分) (3) 精神生活功能。家庭是人们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许多心理上、精神上的
需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1 分)
(4) 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担负着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价值观念、训练和指导个人行为等促使个人社会化的责任。(1 分)
(5) 抚养、赡养功能。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家庭承担着为社会发展生育人口的职能。(1 分)
能用自己的语言,联系实际阐述。(3 分)
2、试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2: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1 分)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1 分)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1 分)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1 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制度变革和创新的未来走向是:
(1) 在经济制度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1 分)
(2) 在政治制度上,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1 分)
(3) 在文化制度上,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 分)
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阐述。(3 分)
3、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述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3:(1)家庭状况总是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风尚的影响。(1 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1 分)因此,家庭问题的解决,总是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1 分)
(2) 家庭建设内容是多方面的,家庭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家庭物质生活建设和家庭精神
文化建设。(1 分)所谓家庭物质生活建设,主要是指家庭的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1 分)所谓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丰富,主要是要获得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1 分)
(3) 家庭建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精神文化建设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 (1 分) 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论述。(3 分)
4、联系中国实际试述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4:(1)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在经济上, 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全球化可以给低收入国家带来益处;(1 分)在政治上,可以广泛地参
与国际事务;(1 分)在文化上,促进了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1 分) (2)目前面临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1 分)在政治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1 分)在文化方面,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一些腐朽文化的挑战;(1 分)在国家安全方面也不容乐观。(1 分) (3)应对策略。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制定全球战略;(1 分)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必须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1 分)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1 分)
5、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5: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2 分)。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2 分)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对等的地方,(1 分)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1 分)劳动付出上不对等; (1 分)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2 分)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1 分)
6、试述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