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班级: 姓名: 学号:
浙江省博物馆
ZHEJIANG PROVINCIAL MUSEUM
类 别: 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 地 点: 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25号、 中山北路581号西湖文化广场E区 竣工时间: 1929年 参观时间: (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数 据: 馆藏文物十万余件,一级品158件。 馆藏精品: 《富春山居图》、越王者旨于赐剑、良渚文化玉琮等 简介: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
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湖州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概况\\分馆
孤山馆区
位于水光潋滟、风景旖旎的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自然和人文景致得天独厚。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1999年秋,位于馆区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错落有致的馆舍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成为杭州的一处极具魅力的文化景点。
文澜阁
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从正门而入,迎面是一座狮象群假山,上建亭台,中开洞径,玲珑奇巧;穿过山洞是一座平房,后水池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乃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有清乾隆帝题诗和颁发《四库全书》的谕旨;东侧为御碑亭,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水池后正中为文澜阁,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为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为三层楼房;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青室和罗汉堂。
浙江西湖美术馆
1999年10月落成,位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东侧.这里原为我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旧址。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艾青等曾在此发起建立了一座哥特式美术馆,旨在“整理中国美术,介绍西洋美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浙江西湖美术馆共分三层,包括门厅、接待室和四个大小不一的展厅,是展示美术名家作品、介绍美术动态,进行学术交流、传播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
武林馆区
位于西湖文化广场E区,建筑面积20991平方米,陈列面积7600多平方米。两馆以历史陈列为主。一层为《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二层为《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三层为《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和《非凡的心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意匠生辉——浙江民间造型艺术》、《十里红妆——宁绍婚俗中的红妆家具》等专题陈列,地下一层临时展厅举办国内外的临时展览.
黄宾虹纪念室
黄宾虹纪念室坐落在杭州栖霞岭31号,原为我国著名的传统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的故居。不大的院落内有一幢两层两开间的西式小楼,院内竹树草花,朴素静谧,新塑的黄宾虹汉白玉坐
像倚石抱膝,观云听雨,若有所思。院外小径通西湖北山栖霞岭。
沙孟海旧居
坐落于杭州龙游路15号,当代中国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晚年曾居住于此,占地面积8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1平方米。秉承沙孟海先生的遗愿,其家属将其数百件书法和篆刻作品及珍贵文物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浙江省文保科研基地
浙江省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基地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资助兴建,2004年5月竣工。基地位于杭州天目山路古荡桥20号,主要为浙江全省文博系统服务,并与相关单位共同承接、完成重点文保科研项目。
浙江省博物馆\\概况\\馆藏精品
《富春山居图》
前 半 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 半 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跋:两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BY:黄公望 河姆渡文化双鸟舁日纹象牙蝶形器
新石器时代。长166厘米、宽5.9厘米、厚1.2厘米。其上刻画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两只神鸟正奋力托起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整个画面主题鲜明,手法夸张,构思充满想像,应该是原始先民在精神活动与形式美感碰撞下着意创作的成果。它透露出河姆渡人的一种神圣的原始信仰。
良渚文化玉琮
新石器时代。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器表呈黄白色,有不规则紫红色瑕斑。器体为扁矮方柱体,宽阔硕大,内圆外方,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重量约6500克,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该器物在直槽内用浅浮雕和阴刻线两种技法琢刻八个神人兽面像,图案精细繁练。
越王者旨于赐剑
战国。为越王勾践的儿子者旨于赐生前佩剑,通长52.4厘米。历经2400余年,剑体依然完整无损,剑身没有绿锈腐蚀,寒光凛凛,锋利异常,而且保留了完整的丝缑,在出土的越王剑中,缠有丝缑的仅此一件。
瓯窑青瓷点彩鸡首壶
东晋。通高22.5厘米、腹径19厘米。高冠、突睛,嘴与壶体相通,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系,施青釉泛黄,周身布满褐色点彩。鸡作为德禽,被认为能御死辟恶,故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