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高中化学平衡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画鸵萌宠网
关于高中化学平衡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学习电解质溶液下的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有机化学中的卤代烃水解、酯类水解的重要前提,在高中化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点抽象且难以理解,研究对象为宏观与微观之间跨度繁杂,且知识体系繁多,因此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会造成一定的困难。研究化学平衡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文在对化学平衡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力求找到一套比较好的策略方法来改善目前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加深其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关键词】高中 化学平衡 教学策略

化学平衡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任何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这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混合物(简称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普遍的困难。然而它又是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难溶物等知识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过程,如果仅仅凭老师的语言和普通的思维方法是很难理解并掌握的。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其表现的特征为概念较为抽象,前概念也较为纷杂,学生在这一块的学习中可能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障碍。

而从化学平衡的知识特点分析,知识点的复杂与抽象,导致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生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无法简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表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纯讲理论,学生在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光靠死记硬背,效果自然是不行的,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主动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并结合知识的特点,在明晰难点的原因之后对症下药,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大量事实表明,通过实际操作或者同类已知事物共同特征来认识另外一个事物往往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忆。这就是所谓的概念形成理论,他包括以赫尔为代表的联想理论、布鲁纳代表的假设检验理论、认知心理学家罗斯提倡的范例理论。特拉弗斯对这些理论进行概括,从而得到以下概念学习的几种方法,即:

1、学生需要通过正反例来学习理解概念。在多关注反例子的同时,要对正反面例子做出恰当的组合。

2、要简化概念的表征,排除不必要的因素属性干扰、这就需要对表征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好使用简单明了的表征,以免造成概念的错误理解。

3、对于抽象概念的习题,学生的理解需要更多的相关实例,让他们可以想象,可以建立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表征。

4、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结合横向(生活常识)和纵向(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整体的去理解概念。

这套理论很适合用于抽象概念(知识点)的学习,这类知识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

纷杂,难以理解,因此在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究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习困难存在的因素,然后才能找出正确的方法来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成绩。

通过参考资料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微观粒子变化过程较难理解,如何直观地给学生们展示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这就需要建立化学反应微观例子模型,把微观世界的变化过程变为宏观过程,才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期间发生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物质的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幸运的是,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理解与认识均表现得比较成熟,但是在化学平衡的学习中,教材方面和教师的意识问题,往往并没有对这一部分进行深化,学生在化学平衡中并没有建立起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宏观现象的发生无法用微观状态的量来解释。他们往往只是完成了宏观状态的量的记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压强判断化学平衡的状态上存在着突出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微观解释知之甚少,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完成宏观变化与微观解释的过渡。化学的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由于微观表征未能建立,导致宏观到微观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存在突出的困难。化学平衡教学中对微观表征的理解和化学教材中微观解释的省略,导致学生在化学平衡的学习中无法正常全面的建立关于化学平衡中宏微观之间的完整表征,这就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只有学生在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况下,对化学平衡概念建立完整的宏观微观之间的映射,才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进而发现其合理性,在情感上认同,完成概念的学习及应用,在运用宏微观双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化学,能够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那么作为教师,在教授化学平衡相关知识时,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们对

化学平衡的理解呢?

化学平衡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微观的东西可视化(具象化),在进行该知识点的教学时,引入化学反应微观的粒子图,以极大促进学生对微观表征的建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模型,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整体表征,促进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当然这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

注重发挥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教材的编制中就能看出其受到重视。物质的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重要概念,它直接引导了学生进入到微观世界,用物质的微粒来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深入理解,来建立起化学平衡宏微观之间的表征,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

再者,教师应发挥类比的作用,及上面提到概念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种把不可视转化为可视的方法。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理解概念是,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多样的类比,以试图将微观、难以看到的世界放到自己熟悉的宏观世界中去解释,让微观世界宏观化。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类比,可以是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使学生更容易建立表征、理解,因此合理地运用类比可使化学平衡学习的困难得到较为有效的解决。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宏观与微观物质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唯物辩证法指出,人们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一般是先从宏观入手,然后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在学习化学平衡概念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蔗糖溶解,合理设疑,将化学平衡的特征以其为媒介一一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便逐步获得新知识,并得到训练和提高。

因为糖水人人都喝过,以此切入容易使学生得到切身体会,理解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得多了。蔗糖的溶解,使得水变甜,这是人们普遍所认知的,及宏观感知,由此感知慢慢把学生带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引导其思考,然后再指出,如果外界某一条件变化,会发生什么。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理解了更多的东西,这也是培养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知道原来书本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当然,上述方法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意在说明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所要创设的情境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以尽可能地适应贴近学生,且要难易适中。当然,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性,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这里方法方式可以多元化,可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等,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理。把他们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有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自然就接受得快。因此我们说教师准确高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并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努力探索,为祖国培养新一代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杨媛.高中学生化学平衡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5

[2]任丽曼.高中生化学平衡学习困难的因素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4.

[3]曹艳锋.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艺术——化学平衡教学中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