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翻译

来源:画鸵萌宠网
2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第三单元

求职面试

课文A

自己经营公司的哈维·麦凯经常对求职者进行面试。文中他告诉我们关于雇主看重什么样品质的秘密,并提出4点建议,帮助你显得比众人突出。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哈维·B·麦凯

我经营着一家有350名左右员工的制造公司,我本人常常要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决定是否聘用。我喜欢与可能成为营业员的人交谈,因为他们会是我们与顾客联系的纽带。

不久前一个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谋求一份销售工作。我问他为这次面试做过哪些准备。他说他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有关本公司的一些情况。 他有没有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人打过,好了解更多有关我们的情况?没打过。他有没有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还有我们的客户?都没有。

他可曾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有没有校友在本公司就职,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他可曾请朋友

向他提问,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可曾去图书馆查找过有关本公司的剪报?

他事先有没有写封信来介绍自己,告诉我们自己为这次面试在做哪些准备,自己何以能胜任此项工作?面试之后他是否打算再写一封信,表明自己加盟本公司的诚意?这封信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送到我们手上,也许甚至是亲自送来?

他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没有。这样我就只剩一个问题要问了:如果此人代表本公司去见可能成为我们客户的人,他准备工作会做得怎样?答案不言自明。

在笔者看来,如欲被聘用,应注意四个要诀: 1.准备去赢。“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两日不练,音乐评论家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

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顶尖运动员的表演时,看到的并不是使他们变成出类拔萃人物的长年苦练。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具有≤≥凡才能,但他们在篮球场上也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同样的苦练适用于人类的各项活动。若想被聘用,就要准备去赢。

我大学毕业时,我极有可能终身从事同一个工作。当时情况也的确如此。但如今已不再是一生被聘去做一个工作了。指导就业的专家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的生涯中可能会经历多达10次的职业变动。

听上去似乎压力不小。然而,如果你作了准备,压力就是别人的——那些没做准备的人。

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每份工作。最好的售货员也不可能每次都成交。迈克尔.乔丹投篮命中率勉强过半。但认真准备一次面试的时间不会多于马马虎虎准备五次面试的时间,而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多得多。 2.永不中断学习。最近我和一位90高龄的老者搭档打双人网球。我琢磨着那会是什么结局;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以两个6:1连胜两局。 我们交换场地打第三局时,他对我说“我打反手击球你不介意吧?我向来喜欢多练练自己的弱点。”好一个永不中断学习的精彩实例。顺便说一下,我们6:1赢了第三局。

走出赛场,我那90高龄的搭档笑着说:“你也许想知道我在85岁以上年龄段的美国网球双打排名第一!”他想的不是年届90,想的甚至也不是85岁高龄。他想的是第一。

如果你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你同样可以做得那么好。要有能力竞争,就得终生学习。

5.相信自己,哪怕没人相信你。还记得那4分钟跑一英里的往事吗?几百年来,运动员们一直试图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认定人类的身体无法做到。我们的骨结构不适应,我们的肺活量跟不上。 可是,有一个人证明那些专家错了。奇迹中的奇迹是,在罗杰·班尼斯特打破4分钟一英里的纪录6个星期之后,约翰·兰迪又以几乎快出整整2秒的成绩打破了班尼斯特的纪录。此后,有大约800多名运动员打破了4分钟一英里的记录。

几年前,我和女儿米米参加了纽约马拉松比赛。发令枪一响,23,000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最后有21,244名运动员到达终点。第一名是一位以2小时11分钟零1秒跑完全程的肯尼亚人。第21,244名运动员是一位越战老兵。他用了3天9小时37分钟跑完全程。没有双腿的他坚持跑完了26.2英里。我和女儿在比赛的最初几分钟超过了他,当时顿觉勇气倍增,一定要跑完全程。

别听旁人说你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谁说你不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坚强、更努力、更能干?要知道,所

谓目标就是有最后限期的梦想:写成文字,可测量,可确认,可实现。

4.想方设法显得与众不同。在我看来,纽约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即使不算无礼透顶,至少也是不友好的。车辆大都十分肮脏,几乎所有的车都触目地装有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可近日我在拉瓜迪亚机场跳上了一辆出租车,你猜怎么样?车子竟然千千净净。放着优美的音乐,而且没有隔离装置。 “请到帕克街酒店,”我对司机说。他笑容满面地说:“你好,我叫沃利,”他说着递给我份保证书。一份保证书!上面写着他将安全、礼貌、准时地将我送到目的地。

车开后,他拿出几份报纸说:“请随意翻阅。”他还让我随意品尝后座篮子里的水果。接着他又拿出手机说:“您要是想打,每分钟1美元。”

我大吃一惊,脱口问道:“你这么做有多久了?”他回答说:“有三、四年了。”

“我知道不该问,”我说,“可是,你能多挣多少小费?”

“一年12,000到14,000美元左右,”他得意地回答说。

他不知道他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就是一个生动

的例证,说明你总是可以争取到成功的机会。

我的良师益友柯特·卡尔森是明尼达州的首富,拥有一家酒店和旅行社,营业收入约达90亿美元。一次我要去纽约赴会,柯特慷慨地请我乘坐他的私人飞机。碰巧那天明尼达州遭受多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几十年来第一次关闭。 虽然暴风雪仍在肆虐,机场还是特地为小型飞机清出了一条跑道。我们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时,柯特转过头来兴奋地说:“看哪,哈维,雪地上没有痕迹啊!”

柯特·卡尔森,当时年届70,富甲一方,竟然还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而如此兴奋。

在我看来,这些正是关键之所在。准备去赢。永不中断学习。相信自己,哪怕没人相信你。想方设法显得与众不同。然后就出发,在雪地上留下你自己的足迹。

第五单元

课文A

有些人似乎容易了解:他们的个性在初次交往时就表露无遗。然而,外表可能具有

欺骗性。

患难之交

S.毛姆

三十年来,我一直研究我的人类同胞,但至今了解不多。每当有人跟我说他对一个人的第一次印象向来不错的时候,我就耸耸肩。我想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自大。拿我自己来说,我发现,认识一个人的时间越长,我就越感到困惑。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我在今天早上的报纸上看到爱德华·海德·伯顿在神户去世的消息。他是个商人,在日本经商多年。我跟他并不熟,但是对他挺有兴趣,因为有一次他让我大吃一惊。要不是听他亲口讲述这个故事,我根本不会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来。这件事之所以特别令人惊讶,是因为无论是外表还是风度,他都让人想到一种非常明确的类型。要说真有表里如一的人的话,那就是此公了。他个子很小,身高不过5英尺4英寸,身材纤细,白头发、蓝眼睛,红红的脸上布满皱纹。我估计自己认识他时,他大约有60岁光景。他向来衣着整洁素雅,合乎他的年龄和身份。

伯顿的办事处设在神户,但他常常到横滨宋。有一次,我正好因为等船,要在那里呆几天,在英国

俱乐部经人介绍与他相识。我们在一起玩桥牌。他打得不错,牌风也好。无论在玩牌的时候,还是在后来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的话都不多,但说的话却都合情合理。他挺幽默,但并不咋呼。他在俱乐部里似乎人缘不错,后来,在他走了以后,人家都说他是个顶呱呱的人。事有凑巧,我们俩都住在格兰德大酒店。第二天他请我吃饭。我见到了他的太太——一位肥肥胖胖、满面笑容的半老妇人——和他的两个女儿。这显然是和睦恩爱的一家人。我想,伯顿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主要还是他这个人和善。他那双温和的蓝眼睛有种令人愉快的神情。他说话的声音轻柔;你无法想象他会提高嗓门大发雷霆;他的笑容和蔼可亲。这个人吸引你,是因为你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的真正的爱。同时他也喜欢玩牌,喝鸡尾酒,他能绘声绘色地讲个来劲儿的段子什么的,他年轻时多少还是个运动员呢。他是个阔佬,但他的每一个便士都是自己挣来的。我想,人们喜欢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非常瘦小、脆弱,容易引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

一天下午,我正坐在格兰德大酒店的大堂里,伯顿走了进来,在我旁边的椅子上坐下。 “喝一点,怎么样?”

他拍了拍手招呼侍者过来,要了两杯杜松子汽酒。侍者端来酒的时候上走过,见到我招了下手。 “你认识特纳吗?”在我点头致意的时候,伯顿问道。

“我是在俱乐部里认识他的。听说他是个靠国寄钱过日子的人。”

“是呀,我想是的。在这儿这种人可不少。” “他桥牌打得不错。”

“这种人一般玩得都不错。去年这里有一个人,凑巧还和我同姓,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桥牌打得那么好的高手。我想你在伦敦没有碰见过他。他说他叫伦尼·伯顿。我相信,他加入过一些相当高级的俱乐部呢。”

“嗯,我实在不记得这个名字。”

“他称得上是桥牌高手。奸像对牌有有一种本能似的,简直神了。我那会儿常和他一起玩牌。他在神户住了一段时间。”

伯顿抿了一口杜松子汽酒。

“说来也是件有趣的事,”他说。“他人不坏。我挺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样子挺帅。长得也算英俊,蜷曲的头发,两颊白里透红。女人都对他着迷。你知道,他没有什么害人之处,就是野了点。自然,

他酒喝得太凶了。这种人总是这样。他每个季度收到一小笔钱,靠打牌再赚一点。他赢了我不少钱,这我可知道。”

伯顿和善地咯咯一笑。我的处世经验告诉我,他打桥牌输起钱来时一定是大大方方的。他用瘦小的手摸了摸剃得光光的下巴;手上青筋鼓起,手白得几乎透明。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当他落得一文不名的时候,就来找我了,再说他和我同姓。有一天,他到我办事处来见我,要我给他个差使。当时我颇为惊讶。他告诉我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了,他要干活儿了。我问他多大年纪。 “‘35,’他说。

“‘你一直都干什么来着?’我问道。 “‘嗯,没怎么干过事。’他说。 “我禁不住笑了。

“‘眼下恐怕不能帮你忙了,’我说。‘你再过35年来找我,到时候我再看看能帮些什么忙。’ “他没有动弹,脸色变得相当苍白。他犹豫了一会/L,然后对我说,这一阵子他牌运一直不好。原来他不甘心老打桥牌,便赌起扑克来,结果输了个精光。他一个子/L也没有,所有的东西都拿去当了。他连

酒店的帐都付不出,人家也不肯再赊账给他。他已经山穷水尽。要是找不到点事干,他只好自杀了。 “我瞧了他一会儿。我能看出他已经完全垮了。这一阵子他酒喝得比以前更凶,看上去足有50岁。姑娘们当时要是瞧见他,准不会对他那么着迷了。 “‘嗯,你除了打牌以外,难道什么也不会干吗?’我问他。

“‘我会游泳,’他说。 “‘游泳!’

“我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呢;这种回答听起来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读大学时曾经代表学校参加游泳比赛。’ .

“我听出了一点他话里的意思。上大学时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我见得多了,我才不吃这套呢。 “‘本人年轻时也是个游泳好手,’我说。 “突然,我有了个想法。” 伯顿停了下来,看着我。 “你对神户熟悉吗?”他问。

“不熟悉,”我说,“从前有一次路过那里,只呆了一个晚上。”

“那么,你不会知道盐谷俱乐部吧。我年轻的

时候,曾经从那里出发,游过灯塔直到垂水小溪上岸。一共3英里多路,灯塔一带有激流,游起来挺费劲。于是,我把这事告诉了那位与我同姓的年轻人,并对他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给他一个差使。 “我看得出,他吓了一跳。

“‘你不是说你是游泳好手吗?’我说。 “‘我现在身体状况不太好,’他回答说。 “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耸了耸肩。他望了我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

“‘好吧,’他说了,‘你要我什么时候游呢?’。 “我看了看表。刚过十点。

“‘你游这段距离大概要花一个钟头零一刻多一些。我到12点半开车到小溪那里去接你,带你到俱乐部换衣服,然后一起吃午饭。’ “‘就这样吧,’他说。

“我们握了握手。我祝他好运,他就走了。那天上午我有好些事要办,到12点半总算勉强赶到了垂水小溪。其实我根本用不着这么赶,他压根儿就没露面。”

“他临阵脱逃了?”我问。

“没有,他没有临阵脱逃。他确实出发了。当然喽,他喝酒作乐早把身体搞垮了。灯塔周围的激流他

对付不了。大约有三天,我们都没找到尸体。” 我好一会儿什么话也没说。我感到有些震惊。然后我问了伯顿一个问题。

“你提出给他差使的时候,是不是知道他准会淹死?”

他轻轻地咯咯一笑,用那双和善又坦率的蓝眼睛望着我。他用手摩挲着下巴。

“哦,那时我的办事处可没有空缺呀。”

第六单元

课文A

随着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似乎一直在不停奔忙。事情那么多,时间却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里查德·汤姆金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时间老人成了可怕的老人

理查德·汤姆金斯

从前,我们以为技术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逸。那时我们觉得机器会替代我们工作,我们则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休闲娱乐。

但技术发展没有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使我们

成为奴隶。新技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一年涌现的技术创新相当于以前一千年。而每一项新发明问世,就进一步吞噬我们的光阴。

比如,汽车曾使我们希望个人出行会方便得让人难以想像。可如今,城市车辆运行得比马车时代还要慢,我们因交通堵塞而困在车,徒然浪费生命。 飞机也曾有可能为我们拓展新天地。问题是,飞机提供了新的天地。其存在本身产生了对耗时的长途旅行的需求,这种旅行,如越洋购物,或远道前往地球的另一半参加会议,以前我们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发展并未节省时间,而是使我们得以做更多的事。在家里,洗衣机可望使妇女摆脱繁重的洗衣劳作。但事实上,它们促使我们每天,而不是每星期换一次衣服,这就使熨洗衣物的工作量变成原来的7倍。同样地,每周一次的沐浴为每日一次的淋浴所代替,使得用于个人穿着打扮的时间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仅听任工作侵入我们的闲暇时间——带着便携式电脑去海滩综合症——而且添加了收发传真、电子和语音这些新的负担。技术发展还向我们提供机会,在个人电脑上一连几小时处理软件故障,或把因特网上那些无用的信息塞进自己的

大脑。

除去技术发展,因特网指出了我们为何感到时间如此紧迫的第二个原因:信息爆炸。

几个世纪以前,人类积累的几乎所有知识都能装在若干哲人的大脑之中。如今,这些大脑休想容纳下一天中产生的新信息中的小小一部分。

各种消息、事实和见解从世界各个角落大量涌入。电视机能收到150个频道。因特网网址多达千百万。杂志、书籍和光盘只读存储器的数量也激增。 “在18世纪,整个国际学术界总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科学刊物,出版一本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名誉馆长爱德华·威尔逊说。“如今,我本人就订阅了60或70种期刊杂志,以便自己跟上不断拓展的学术前沿中一个微小部分的发展动向。”

我们产生日益加重的时间紧迫感还有一个原因:日渐繁荣富足。由于生产的物品与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去消费。在广告的推动下,我们努力照办:我们多多购买多多旅游多多玩儿,但得尽力坚持下去。于是我们就深受威尔逊所谓的对极大富足不满之苦——即无休止的选择所造成的困惑。 当然,并非人人感到时间过度紧迫。“说我们

都缺少时间只是随意讲讲,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说法大约只适用于一半人,”伦敦一家研究公司的未来基金会主任迈克尔·威尔莫特说。

“有些人早早退休了,有些人失业了,有些人或许只与经济活动沾点边,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失业了,那你的问题就是时间太多,而不是太少。” 总部设在伦敦的亨利中心预测小组组长保罗·爱德华兹指出,压力感也可能被夸大,或者被强加于自身。“人人都大谈压力,以至于多达半数的失业者或退休人员都会跟你说,他们根本来不及把事情做完,”他说。“这几乎是到了羡慕压力的程度。没有感到有压力,就不是成功者。人人都想表现几分时间紧迫感,以显示自己的重要。”

这一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几十年来由数千名志愿者所作的钟点日志表明,英国在最近十年中工作时间只略微增加,而在美国,即使对工作压力最大的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而言,工作时间实际上减少了。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鲁宾逊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闲暇问题的教授杰弗里·戈德比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普通美国人每周增加了5小时空余时间,即工作、睡眠、乘车上下班、照料孩子和家务劳动之余的时间。

但增加的时间分配得并不均匀。受惠最多的是未婚者和子女不在身边的人。得益最少的——增加了不足1个小时——是有学前子女的双职工夫妇,这或许反映了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花费更多时间这一倾向。 这里当然也存在着性别问题。家用器具的更新换代或许鼓励妇女去做有报酬的工作,但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技术发展并没有扫除家务杂活。其结果是,我们发现男女空余时间的分配惊人地不平等。据亨利中心的调查,在英国,有工作的父亲平均每周有48小时的空余时间。有工作的母亲只有14小时。 除去不平等,缺乏时间的感觉也普遍存在,:并引起了各种反应。反应之一是试图投入最少的时间以获取最大的满足。如今人们需要快餐,需要电台、电视台播放简短片断,还要即刻得到满足。时间一旦被浪费,人们就会很不高兴。

“人们谈论着质量时间。他们需要最佳时光,”亨利中心的爱德华兹说。“如果你带孩子去看电影或去麦当劳,但度过的时光并不甜美,你浪费了一个下午,感觉就像是你丢失了宝贵物品。钱丢失了还能挣回来,但时间浪费了就再也无法追回。”

人们还试图购买时间。任何能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的事物都有越做越大的市场。美国人所谓的家

政服务——做家务,带孩子,修剪花木,居家装饰——即为一例。网上零售商在看着销售额大幅增长——虽然利润尚未同样大幅增长。

对时间匮乏的第三个反应是有关人的一生应该工作多少年的争论增多。你比过去更常听到人们谈论早早退休,谈论放弃压力大的工作去从事工作时间短的工作。诸如英国全国工作年限论坛这样的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敦促雇主终止让管理人员长时间加班的做法,而采取能适应家庭生活的工作方式。 所有这些反应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解放出来——无论是靠更充分地利用时间,靠购买他人的时间,还是靠缩短工作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赢得的时间又即刻被用于其他目的。

正如戈德比所指出的,我们的紧感并非源于时间短缺,而是因为我们试图在一个个时段中塞入过多的容。“就像糖果店里的孩子,”他说。“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要做。选择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的空余时间在增加,但其速度跟不上我们心中日益增多的必须做的事。”

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或许在于去理解这一问题,而不是回避这一问题。

工业革命前,人们居住在交通联系不方便的小

社区里。在本村围,人们自然而然地期望了解该了解的一切,见到该见的一切,做该做的一切。 如今,生性好奇的我们仍试图这么做。然而,地球村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我们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时间:是更少的欲望。我们定要关掉手机,让孩子们自己玩耍。我们定要少购物,少阅读,少出游。我们定要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面给自己设定界限,不然则注定会越来越感到绝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