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初步学会略读,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认识并学会找评价性语句,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5、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6、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巩固学法。 【学习重点】

1、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学习在略读中快速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用评价性语句结构文章的方法,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难点】

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的观点及本文的语言风格,树立正确的用语观;

2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体会作者对故人的深沉情感,培养自己宽厚的品。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写作对象 自学检测一:

1、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 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

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在北大)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的代表作是《 》

2、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 家、 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D.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自学检测一答案:

1.答案:叶绍钧, 编辑, 教育, 稻草人, 倪焕之 2.答案:散文, 负暄琐话。3、D. 学习任务二.识记字音字形。 自学检测二: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商zhuò( ) ② 累( ) zhuì( ) ③拖 tà( ) . ④丁 mǎo( ) ⑤修rùn( )⑥ huì( )人不倦 ⑦ pì( )如 ⑧ chān( )和 ( )⑨rǒnɡ( )长 .

⑩打gǒng( )⑪妥 帖( ) ⑫ ménglòng( ) .⑬颠pèi( )流离 二.识记词语及词义。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 累赘: 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拖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颠沛流离: _______________ ④沾溉: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修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著作等身: _______________ ⑧ 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一以贯之: ________________ ⑩ 高文典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词语解释,选择三个词语组成一段话。

四.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触动到)

B.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圆润) C.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商量斟酌) D.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五、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知道自己身为编课本的领导,要处处以身作则。 B.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要诲人不倦地向老师请教。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自学检测二答案:

一、①酌, ②léi 赘,③ 沓,④ 卯,⑤ 润,⑥ 诲,⑦ 譬,⑧ 搀, ⑩huo ⑨冗,⑩ 拱,⑪ tiē,⑫ 朦胧,⑬ 沛。

二、:①多余;麻烦。 ②形容做事拖拉 ③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④浸润浇灌 ⑤(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⑥修改润色。 ⑦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⑧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 ⑨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⑩经典性著作。 ⑪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⑫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⑬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⑭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四、B.五、B.

任务三、学习略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 自学检测三:

1、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进行选择性阅读。略读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寻作者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上,重点在题目、开头、结尾、主题句、总起句、总结句、( )等。 2、本文约2000字,争取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来,试一试! 我读完全文用了 分 秒。

3、根据文章标题的作用,说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个标题都包含了哪些信息?(根据目的,确定阅读重点。)

4、勾画出课文的总起句、总结句和过渡句。

5、这篇散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 和 两方面的事。

6、根据关键句子和具体事件,连缀成精巧的短文概述文章,字数在300字以内。 7、文章中,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要概括并记录下来。

自学检测三答案1、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的主要特征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略读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寻作者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上,重点在题目、开头、结尾、主题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3、题目蕴含的信息;一是告诉我们这是写人的,二是通过几件生活小事来写人,即这个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交代了体裁是写人叙述的散文,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是人物事件、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4、总起句:第二段最后一句是文章的总论,第三段第一句是段落总起句,第七段第一句是段落总起句。

过渡句:第三段第一句,第四段第一句,第8段的二到三句。

总结句:第五段最后一句是段落总结句,第二段最后一句是第二段的总结句,结尾段是全文的总结。

5、待人厚(待人宽厚) 律己严(严于律已) 6、略。

7、(解题思路:选择其中一件事就可以,同时说说印象深刻的原因)

全文事件有:1为吕叔湘先生描文章标点。 2:请我帮他修润文字。3:在客人拦阻之下,依然送客到大门外。4、晚年不能起床时,举手打拱说谢谢。5、“我”探访叶先生不遇,及时给“我”写回信,表达没见面的后悔,为友人颠沛流离的处境悲伤。6、写作主张写作语言要明白如话。7、特别重视语言的简洁。8、统一课本用字“做”和“作”的分工。

示例:我印象深刻的是叶先生请作者为他修润文字这件事,从这件事我看到了叶先生作文力求完美,待人宽厚,以身作则的品格,确实是“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任务四、学习议论评价性语句,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自学检测四:

一、找出与课文的八件事相对应的评价性语句,说说这些评价性语言有什么作用?

二、这些评价性语句和事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总结出这些评价性语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三、阅读第四段,完成题目:

(1)请根据关键句子快速理出本段的结构层次。 (2)本段所选择的事件特点和作用? 四、体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这个材料用来表现什么?

2、在文风方面,叶老主张什么?

五、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写人记事散文,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写叶圣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主张,如写作要明白如话,用语要简洁。

B.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C.本文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

D.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质朴,本文不具有这种“写话”风格。 自学检测四答案:

一、找出与课文的八件事相对应的评价性语句,说说这些评价性语言有什么作用? 评价性语句 在文章中位置 对应的小事(概括) 作用 ①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第二段中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②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第二段末尾 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第三段开头 间 下文的小事均是 总领全文 描吕叔湘文章的标点;让我帮他修润用普通话写的文章。 领起第三、四、五段写的小事。(部分的总领句) ③文字之外,日常交往,第四段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第六段开头 叶圣陶先生送客。 承上启下 写文章要当写话对待。 领起第六、七、八段关于写文章的一些事。(部分的总领句) 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头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第七段开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小事 对待“做”“作”问题。 领起本段。 领起本段。 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头 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第八段开头 二、这些评价性语句和事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总结出这些评价性语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关系:(1)议论额叙述一致:“议论”来自于“叙述”,“叙述”服务支撑“议论”。 (2)在篇幅比例上,以叙述为主,以议论为辅。

作用:结构上,有过渡、引出下文、总领全文、总结全文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

内容上 ,点明人物品质特点,结实事例的内涵,蕴含颂赞景仰之情;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三、阅读第四段,完成题目:

(1)请根据关键句子快速理出本段的结构层次。总分结构,分三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总写,二三两层分写两件事:1、在客人拦阻之下,依然送客到大门外。2、晚年不能起床时,举手打拱说谢谢。 (2)本段所选择的事件特点和作用?

特点:选择的是小事,与题目呼应而且能够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大多与文字有关,是因为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基本是在文字方面的--“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既与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也是作者熟悉的材料; 三

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能够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作用:通过典型而细小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使人物形象真切丰厚,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中心主题;同时通过熟悉的小事围绕中心表现人物,更真实可感。

四、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原文句子回答。)

2、在文风方面,叶老主张什么? 1、写话。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2.答案: 简洁。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意思就是这一两个字完全是多余的,那就是不简洁。 五、D.

任务五:品析重点语句,描先生形象,悟作者情感。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方法之一:1、在具体语境之下前后勾连,添加联想进行分析。2、换字,结合字词的本意和具体语境分析。3、删字,结合字词的本意、引申义等分析。4、补充出言外之意。5、揣摩语言的矛盾反常之处。 自学检测五:

一、赏析下列句子,感悟先生的形象。

1.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描”字能否换为“改”?( 品味语言方法之一:换字,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思考:根据本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描字写出了叶老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语境前后勾连,添加联想进行分析。比如可以联想:所描之物标点有什么特点?叶老在什么地方怎样描标点?这事本来应该是谁做的?是不是非做不可?

2、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不只一次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3、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品味语言方法之一:在具体语境之下前后勾连,添加联想进行分析。)(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不耻下问的意思。)

二、有人说张中行在写此文时,已经“过滤”了对于叶老逝世的深重的“悲哀”,将这种情感“潜藏”在文字的背后。你能在开头、结尾的句子中品出“潜藏”着的“悲哀”之情吗?试试看。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双层的悲哀有什么含义?)(品味语言方法之一:在具体语境之下前后勾连,添加联想进行分析。) 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分析第一句的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赏析常常、凡是、都要等词语。) 自学检测四:

一、1、答案:不能换。“描”的是标点,指的是照原样画,意思是原稿中的标点不够显眼或不太清楚,叶老把它“描”了,使它更清楚更显眼,方便排字工人排字,也防止将标点排错了。如果用“改”, 是直接变换更改,那就说明原稿标点用错了,才需要修改。 “描”表明吕叔湘的文章标点没有错,只是不清晰,仅仅因为不清晰,叶老就要亲自执笔描画清楚,连小标点也不放过,表现出叶老的谨慎认真、力求完美、不草率了事的做事特点。

2.答案:不可以删掉,“不只一次,”表明常常,次数多,频率高,突出强调叶圣陶先生对写话主张的坚持,认真严谨和力求完美的作文态度,表现了叶老的律

己之严。

3.答案:前面已经交代过,“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叶老是“我”的上级,从年龄和名气看,我是后辈,名声稍逊,但叶老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作风,他不是凭借自己官大就胡来,对于自己不是很精通的就“不耻下问”,让“我”这个下级、后辈和名声较逊一点的人帮他修润,不耻下问形象表现出叶老的工作态度是严谨谦逊的,突出表现叶老待人厚的特点。

二、1、 “除夕”本是一家团圆之时,也是亲朋好友间互相祝福之时,而作者收到的却是亦师亦友的叶老逝世的噩耗,岂不悲哉!“鞭炮”是喜庆的、热闹的,然而在此时的作者耳中却是“繁碎而响亮的”,是属于催命的声音,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所以说是双层的悲哀。

2、答案: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叶圣陶先生的人往矣”,而写成现在这样,中间多了两个逗号,这不是不够简洁吗?大家一读就清楚了,这叫做一字一顿,要读得很慢,两个逗号中寄托着作者深重的悲哀之情。第一个“常常”写出两人情感的深厚,对这位业绩非凡的故人的离去饱含着深重的悲哀;第二个“常常”有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推崇,也有叶老的主张还没有普遍受到“拿笔的人”重视的无奈。“凡是……都要……”,有对叶圣陶先生提出写话主张的深重苦心的理解,也有对“拿笔的人”的殷切期望。 任务五;拓展延伸

一、

资料链接。

张中行先生的为人处世与文字风格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

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金克木(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三人被称为“未名四老”。如今,这四人都已逝世。

2、“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这是季羡林先生对张中行先生的评价。张中行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终身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3、张先生的文字风格是极具个性的,季羡林先生说,读文章,读上几段就能够认出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很稀少。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张中行也是一个。那么,张先生的风格是什么呢?一是“句子短”,每句话很少超过10几个字。“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绝不呆板,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季羡林语)二是“语言白”,他推崇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三是文中几乎见不到成语、诗词、名言、空话、套话一类东西。对于张先生这样的文字追求,许多人提到他的老师周作人先生;我却又想到他的编辑生涯。张先生多年编辑中学语文课本,他受身边的吕叔湘、叶圣陶等语言大师的影响,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

4、像那本有名的《叶圣陶童话选》,就是由张先生整理定稿的。张先生回忆说,此书出版后,他不放心,又检查全书,看到《稻草人》那一篇,写牛“扬着头看天”。他担心“扬”字错了,它是否应该改为“仰”呢?不久张先生发现,《红楼梦》中也有“薛蟠扬着脸”的用法,才消除了自己的担忧。

5、其哲学著作《顺生论》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6、张中行的言论:“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二、群文阅读

1、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 2、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课后练习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