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分级有关规定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附录A 围岩分级有关规定
A.0.1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Kv和Jv值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岩体完整性指标(Kv),应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或岩性段,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段,测试岩体弹性纵波速度,并应在同一岩体取样测定岩石纵波速度。按下式计算:
Kv=(Vpm/Vpr)2 (A.0.1-1) 式中:Vpm————岩体弹性纵波速度(km/s); Vpr————岩石弹性纵波速度(km/s)。
2 岩体体积节理数(Jv (条/m3)),应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组成岩组或岩性段,选择有代表性的露头或开挖壁面进行节理(结构面)统计。除成组节理外,对延伸长度大于1m的分散节理亦应予以统计。已为硅质、铁质、钙质充填再胶结的节理不予统计。
每一测点的统计面积不应小于2m×5m。岩体Jv值应根据节理统计结果按下式计算:
Jv=S1+ S2+……+ Sn+ Sk (A.0.1-2) 式中:Sn————第n组节理每米长测线上的条数;
Sk————每立方米岩体非成组节理条数(条/m3)。
A.0.1 岩体基本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的取值可分别按表A.0.2-1、表A.0.2-2、和表A.0.2-3确定。无表中所示情况时,修正系数取零。
表A.0.2-1 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1
地下水出水状态 潮湿或点滴状出水 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水压<0.1MPa或单位出水量<10L/min·m 2 0.1 0.2~0.3 0.4~0.6 0.7~0.9 BQ>450 0 450~351 0.1 350~251 0.2~0.3 <250 0.4~0.6 淋雨状或涌流状出水,水压>0.1MPa或单位出水量>10L/min·m 表A.0.2-2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K2 结构面产状及基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与洞轴线的组合关系 K2
表A.0.2-3 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3
初始应力状态 极高应力区 高应力区
A.0.3 根据岩体(围岩)钻探和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如岩芯饼化或岩爆现象,可按A.0.3详估围岩应力情况。
表A.0.3 高初始应力地区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 应力情况 主要现象 1 硬质岩:开挖过程中有岩爆发生,有岩块弹出,洞壁岩体发生剥离,新生裂缝多,成洞性差; 极高应力 2 软质岩:岩芯常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有剥离,位移极为显著,甚至发生大位移,持续时间长,不易成洞。 1 硬质岩: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岩爆,洞壁岩体有剥高应力 离和掉块现象,新生裂缝较多,成洞性差; 2 软质岩:岩芯时有饼化现象,开挖过程中洞壁岩体位移显著,持续时间较长,成洞性差。 4~7 <4 Rc/σmax BQ>550 1.0 0.5 550~451 1.0 0.5 450~351 1.0~1.5 0.5 350~251 1.0~1.5 0.5~1.0 <250 1.0 0.5~1.0 30°,结构面倾角30°~75° 0.4~0.6 结构面走向与洞轴线夹>60°,结构面倾角>75° 0~0.2 其它 组合 0.2~0.4 0.2 0.4~0.6 0.7~0.9 1.0 3
注:σmax为垂直轴线方向的最大初始应力。
A.0.4 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及结构面抗剪强度,应通过室内或现场试验获得。如无实测数据时,可按以下各款选取: 1 各级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可按表A.0.4-1选用。
表A.0.4-1 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准值 围岩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26~28 25~27 23~25 20~23 17~20 15~17 重度γ 弹性抗力系(kN/m3) 数k (MPa/m) 1800~2800 1200~1800 500~1200 200~500 100~200 <100 变形模量E(GPa) >33 20~33 6~20 1.3~6 1~2 <1 内摩擦角φ (°) >60 50~60 39`50 27~39 20~27 <20 粘聚力C (MPa) >2.1 1.5~2.1 0.7~1.5 0.2~0.7 0.05~0.2 <0.2 计算摩擦角φc (°) >78 70~78 60~70 50~60 40~50 30~40 泊松比μ <0.2 0.2~0.25 0.25~0.3 0.3~0.35 0.35~0.45 0.4~0.5 注:①本表数值不包括黄土地层。
②选用计算摩擦角时,不再计内摩擦角和粘聚力。
2 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参数可按表A.0.4-2选用。
表A.0.4-2 岩体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
序号 1 2 两侧岩体的坚硬程度及结构面的结合程度 坚硬岩,结合好 坚硬~较坚硬岩,结合一般; 较软岩,结合好 内摩擦角φ(°) >37 37~29 粘聚力(MPa) >0.22 0.22~0.12 4
3 坚硬~较坚硬岩,结合差; 较软岩~软岩,结合一般 较坚硬~较软岩,结合差~结合很差 软岩,结合差;软质岩的泥化面 较坚硬岩及全部软质岩,结合很差; 软质岩泥化层本身 29~19 0.12~0.08 4 19~13 0.08~0.05 5
<13 <0.05 A.0.5 各级围岩自稳能力可按表A.0.5作出判断。
表A.0.4-2 隧道各级围岩自稳能力判断 围岩级别 Ⅰ Ⅱ 自稳能力 跨度20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无塌方 跨度10~20m,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或小塌方; 跨度10m,可长期稳定数月,偶有掉块 跨度10~20m,可稳定数日~1个月,可发生小~中塌方; Ⅲ 跨度5~10m,可稳定数月,可发生局部块体位移及小~中塌方; 跨度5m,可基本稳定 跨度5m,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小塌Ⅳ 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埋深小时,以拱部松动破坏为主,埋深大时,有明显塑性流动变形和挤压破坏; 跨度小于5m,可稳定数日~1个月 Ⅴ Ⅵ 无自稳能力,跨度5m或更小时,可稳定数日 无自稳能力 注:①小塌方:塌方高度<3m,或塌方体积<30m3。
②中塌方:塌方高度3~6m,或塌方体积30~100m3。 ③大塌方:塌方高度>6m,或塌方体积>100m3。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