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朱鹏程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4年第06期
【编者按:朱鹏程(1928-),男,上海人,蜚声全国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十分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强调教师修养的积淀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教育教学的两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本刊撷取朱老师的研究精髓,旨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我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素质,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教师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表现的总和。它是由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感、义务感、光荣感等思想观念的素质基础决定的。政治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面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教师的言语、行为及待人处世的方法,这些都会在教育学生中渗透,学生将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他的思想品德是密切关系的。教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教会学生做人。
文化素质:是指教师应当具有的文化知识修养。要使学生学到并牢固地掌握一定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更多、更扎实的文化知识。一般来讲,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文化基础和教育科学知识三个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科学修养。
能力素质: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组织教学能力、分析与讲授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板书能力、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应变能力、电化教学能力、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审美能力等,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
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认识因素、兴趣因素、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意志因素、性格因素、气质因素等。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会有朝气。教育科学界一直在讨论情商问题(即心理素质问题),所以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教师不仅智商要高,情商也要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这里所说的身体素质,包括教师的体格情况、体能情况、身体适应情况等。虽然教师是脑力劳动者,但是在全面塑造人才,没有健康的身体是适应不了的。
外在素质:是指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外在的精神面貌,是教师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
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实质上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科教兴国”的核心是人才,只有我们大力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可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为强国富民培养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来说是何等重要。 (责编 杜 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