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共6页,包括三道大题,共26道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您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您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每小题1分,第6-7题每题1分,第8题每小题2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二章) 2.□□□□,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通过对鸟动态的描写,展现出春的生机与活力。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愿望的句子是:□□□□□□□,□□□□□□□。 【答案】1.威武不能屈 2.树木丛生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诗句的默写识记和默写能力。本题难度不大,考试注意平时要准确的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的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1—2题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句或下句即可;3-4题为理解性默写题,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识记积累才能回答。第1题中,“威武不能屈”中的“屈”容易误写成“弯曲”的“曲”。第3题,要紧扣题干中“对鸟动态的描写”这一要求来作答,“几处早莺争暖树”容易误写成“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注意其偏旁是“口”,不要写成“琢、酌”。第4题,要扣住题干中的“建功立业”来作答,“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赢”,下半部分是“月”“贝”“凡”,不要写成“月”“羊”“凡”。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1)“仰面”中“仰”的读音是 。 【答案】yǎnɡ
【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的字音。“仰”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字形上看,是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为抬头仰望的“仰”字。“仰”字有两个音“ yǎng ”和“áng”,读“yǎng”音时,理解为脸向上,与“俯”相对;读“áng”音,古同“昂”,情绪高。结合对该字意义的理解,此处应读“yǎng”。 (2)“颓唐”一词在语段中的含义是( )
A.精神萎靡 B.心情悲痛 C.神色自若 D.表情严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在考场上无法查词典,能拥有的最好方法是联系上下文,读懂语境。在语段中,面对掌柜的催要酒账,孔乙己没有钱来还,因此不会“神色自若”,C项被排除;作为欠债者,面对债主,孔乙己也不会“表情严肃”,D项
被排除;“颓唐”用在“仰面”的前面,显然是写孔乙己回答问题时的神态,B项“心情悲痛”被排除;该题选择A项。 (3)语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A.标示引文中内容的省略 B.标示欲言又止,断断续续 C.标示余意未尽 D.标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辨析。联系句子“这……下回还清罢”来分析,省略号出现在“这”的后面,“这”指代的是前文掌柜所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问题,而孔乙己此刻没有这十九个钱,无法还账,所以是“欲言又止”,说话吞吞吐吐,故选B项。 6.“不过那天我还是整天无精打彩,因为我还有点晕船”中有一字书写错误,应将“ ”改为“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答案】彩 采
【解析】本题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彩”字的基本意思是多彩,指颜色或彩色的丝绸,后来引申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胜者的东西”“负伤流的血”。“采”指神态;精神。“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因此,这个词语应使用“采”而非“彩”。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在遥远的大海上,那里海水蔚蓝得像最美丽的矢车菊,清澈得像最纯洁的水晶。 (安徒生《海的女儿》)
A.一丝苍白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牡丹,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张抗抗散文》)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
C.阿拉尔海上的岛屿,就像平底锅里的煎饼一样,平平地排在水面上,岛屿的边岸低得几乎看不见了,岛上什么生物也没有。(拉夫列尼约夫《第四十一》) D.“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柯灵散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例句中将海水比作“矢车菊”,比作“水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中“抚弄”“木然呆立”“无动于衷”等词语使阳光、牡丹具有了人格化色彩,使用了拟人修辞。B项中,三个小分句句式相似,使用了排比修辞;D项引用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俗语,是引用手法。C项将“阿拉尔海上的岛屿”比作“平底锅里的煎饼”,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小辉的爷爷过六十岁生日,家人聚餐,为老人祝寿。 (1)下列对联适合小辉送给爷爷的是
A.耳顺年体健身康 花甲岁神清气朗 B.花甲岁神清气朗 耳顺年体健身康 C.庆古稀福如东海 贺生辰寿比南山 D.贺生辰寿比南山 庆古稀福如东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联系题干“小辉的爷爷过六十岁生日”来看,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对“六十”的称呼。古人对六十的称呼是: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由此分析A项和B项都可以,但对联讲究平仄,一般以平声收尾。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朗”读“lǎng”,为仄声,“康”读“kāng”,为平声,所以选B。
(2)酒后,小辉的叔叔想要驾车回家。假如你是小辉,你会对叔叔说 。 (注意说话时的称呼、语气等,不超过25字)
【答案】示例:叔叔,请您不要酒后驾车,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道典型的口语交际题。小辉想劝说叔叔不要酒后驾车,劝说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同时还要把握住“酒后驾车于己于人都是有弊无利”这一关键点。具体而言,劝说时要有称呼,有明确的观点,并针对这一观点简洁地阐明理由。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1分) 【答案】一鼓作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一般以四字的形式出现,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读通全文,关注文中出现的四字短句,如“衣食所安”“下视其辙”“一鼓作气”“彼竭我盈”等,理解这些短句的意思,从中找出成语。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间”理解为“参与”/“空隙”;B项,“靡”理解为“倒下”;C项,“鼓”理解为“击鼓进攻”/“鼓声”;D项,“信”理解为“信用”/“随手”。
11.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答案】“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中“曹刿请见”写出了曹刿对“齐师伐我”这件事的积极关注和参与意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写出“乡人”认为“齐师伐我”这件事是“肉食者”去谋划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紧扣以上两个关键句,分析曹刿和“乡人”态度的不同。
12.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2分) 【答案】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首先锁定第二段,逐句分析,“战于长勺”交代作战的地点,写出两军对垒的场面;“公将鼓之”写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齐人三鼓”写出战鼓声声震天响,齐军蓄势待发的情景。读这些语句,从中筛选出“对垒”“紧张”
等信息。
13.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
【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读题干,“借曹刿之口”提醒我们要把握住文中对曹刿进行语言描写的句子来作答。“忠之属也”是曹刿对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做法的认可,认为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夫战,勇气也……”表明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夫大国,难测也……”表现了曹刿的细心谨慎。综合上述分析,分条概括作答。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5分)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
①②
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
④
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②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④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4.“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答案】左右,上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释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要善于触类旁通,“许”曾出现在《小石潭记》“水中鱼可百许头”一句中,在这句话中,“许”理解为“左右,上下”。结合这一知识积累,可推知“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也理解为“左右,上下”。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答案】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的沙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遵循直译为主、意义为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还要注意迁移——联系课内知识去理解。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应在“将”后面加上宾语“它”,这句话中“尚”理解为“还”,“凝”理解为“凝结”,结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准确翻译。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答案】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介绍了造白糖的过程,没有出现表示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词语,而是采用的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展开。“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这句话是概括说明,后文“榨汁入缸”“ 将桶盛贮”等内容则是具体说明。 【乙文参考译文】
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一带有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它的压榨方法与前面所讲过的方法一样。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通过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水花来控制火候。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开了的羹糊似的时,就用手捻试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已经熬到火候了。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请陶工专门烧制而成)放在糖缸上。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黄泥水从上淋浇下来,其中黑色的糖浆就会淋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都变成了白糖。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多厚,
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西洋糖非常白,因此而得名),下面的一层稍带黄褐色。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6分)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
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7.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4分)
演出前的准备 A B 民俗的形成
【答案】A.祭炉的仪式 B.众好汉的表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全文共七段,第一段写“演出前的准备”:“拉了一些电灯”“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第五、六段写“民俗的形成”:“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民俗的形成……”;要填补的AB两处空格,需从二、三、四段中筛选信息。读第二段,从段中“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这是祭炉的仪式”等内容,可筛选出“祭炉的仪式”这一信息;第三段用生动的笔墨介绍了好汉们打树花的表演,第四段介绍的是其中一位好汉——王全,可与第三段内容合并,可用“众好汉打树花的表演”之类的语言进行概括。 18.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答案】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②仪式奇特;③打铁花的技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彩奇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奇”意为“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联系文章与“奇”相关的语句:“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写打树花的服装奇特;“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写打铁花的人奇特;“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写打铁花前祭炉的仪式奇特,让人震撼;“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写打铁花的技艺奇特;“……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写铁花的色彩奇特;“……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写舀铁水的勺子奇特。
19.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干已明确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去品析,人物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画线句子中出现了“拿”“舀”“甩腰抡臂”“泼”等动词,是对打铁花的人进行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优美流畅,将人物打铁花技艺的娴熟表现得很充分、很生动。 20.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作者写文章,往往会传达出自己对人、事、物或赞美或厌弃的情感,传情达意的语句往往会被作者安排在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也是如此。结尾处写到当小铁粒砸到人身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这些语句表达了“我”及“人们”对打铁花这项艺术的喜爱、赞美以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而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铁花的美丽,再三称打铁花人是“英雄好汉”,因此,全文传达出的还有对打铁花人的敬佩之情。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3题。(9分)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
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终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2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2分)
【答案】亲切自然,易于让人接受,让青年在不自觉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起到“谈读书”的目的,给读者以教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及写作形式有何妙处”这一文学常识的辨析。题干中“书信形式”“朋友身份”指向性明确。“书信形式”意味着这篇文章陈述内容所采用的形式仿佛是在与人面对面交谈,只不过交谈的工具是纸笔,交谈时采用的往往是第一或第二人称;“朋友身份”则体现在文章开头的称呼“朋友”中。这样的形式、这样的称呼都是为了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所表述的关于读书的观点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 2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说明了很多人成功人士都是抽时间学习,最终在忙中成就了学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在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例子,第二段的首句是“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而这“许多人”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成功人士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由此分析,列举此二人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成功人士在忙碌中抽时间学习,最终成就了学问的观点。 2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4分)
【答案】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多读些课外书。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可依据文章内容,分段或分层进行。这篇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提出“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的问题,第二段以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为例,陈述了“抽时间读书”的建议;第三段明确提出“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 的建议;第四段结尾说“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结合对文章每一段内容的分析,以及通过提取关键句,完成信息的筛选。
(三)名著阅读(5分)
24.(1)下列作者、作品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施耐庵—《水浒传》 B.司马迁—《世说新语》 C.吴敬梓—《西游记》 D.蒲松龄—《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B项,《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而非司马迁;C项,《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文学家吴承恩;D项,《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司马光。
(2)下列关于名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从不懂事的少年最终成为一名钢铁般战士的故事。
B.《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写给父母的家信摘编。
C.《格列佛游记》以主人公格列佛的四次航海冒险经历为线索,揭露并批判了日本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D.《艾青诗选》涵盖了诗人艾青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艾青的作品主要描写土地、太阳、火把、黎明等具有象征意味的事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A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是保尔,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本书的作者;B项,《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摘编;C项,《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书中对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连祥子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
①语段体现了当时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1分) 【答案】没有风,天气炎热异常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信息的提取。这段文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人物的感受,表现了自然环境,“不敢再跑”、“见井就奔过去”、“中了暑”、“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等语句,形象写出了天气的异常炎热;“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表明当时是一点儿风也没有。
②语段中写道“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联系全书,简要回答祥子如此拼命拉车的原因。(2分)
【答案】他想攒钱买车。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买车”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文段中写祥子在烈日下拼命拉车,正是因为祥子想攒钱买车。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5.依据下面材料,概述中国通讯方式的发展状况。(不少于100字) 【材料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二】
时间 20世纪初 1949年 2003年末至今 通讯方式 无线电台、电报 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使用情况 普通百姓极少使用 全国普及率0.05% 使用量世界第一
【材料三】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大大提高了通讯水平,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今,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5G时代。5G网络将带来高速率、低延时、可靠安全的增强型网络服务。
【答案】古代以鸿雁传书,以人捎书,通过驿站传书,比较落后;到了近代,出现了无线电台、电报、电话,但普及率低;到了近十几年,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电话、互联网通讯水平普遍应用,而且效率极高。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安排了三组诗句,每组诗句的关键词是“家书”主要内容是:古人通过家书来传递信息;材料二是表格,列举了三个时间段,以及不同时间段里人们采用的不同通讯方式,并列举了这些通讯方式在当时的普及率,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电台”“电报”“电话”;材料三的关键词是“互联网”。结合从材料中筛选的关键词,以时间为序概述中国通讯方式的发展状况,注意语言的准确与简洁。 (二)写作(50分)
26.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邻居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行款格式规范。
(6)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作文(1)邻居 【真题解析】
审题:该题为全命题作文。“邻居”是个名词,意思是住处接近的人家,可以写出邻居间发生的小故事,叙事中表现邻里之间的摩擦、情谊或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动人的场景。将之写成写人记事的作文,也可拓展写作空间,将自然风物当作自己的“邻居”来写——苏轼不是曾写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样的句子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别样的友邻也会给人带来温暖、慰藉和感动,从这样的角度落笔成文会更有新意。
构思:写此文,先要深度思考:“邻居”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神韵如
何?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其次要善于提炼,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均要精准地提炼与概括,力求让人物言行举止细腻描绘,展现其个性与精神。对于自然风物要细绘其外在之姿与内在之美,凸显其正能量与影响力。
写法:巧妙布局,剪裁精当。可以“个性或神韵”为线,横向展开,从不同角度,立体呈现“邻居”的亮点,写活其高大形象。也可着眼于一点,运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对比等写作技巧,逐层深入地展现其动人风采。
【写作思路】 思路一: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篇,写自己对邻居的印象并不好,接着选取典型的事例,表现邻居让人讨厌(不拘小节、爱教育“我”、热心过度等)的形象背后有一颗善良火热的心,最后写自己修正了对邻居的看法,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思路二:
以“远亲不如近邻”之类的俗语开篇,主体部分写自己家与邻居交往的若干事例,颂扬邻里关系的融洽。
思路三:
景物描写开篇,写自家搬家的经历,并以回忆引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父母工作的变迁或生活环境的改变,曾有过的几位“芳邻”,在写作中可以小标题的形式串连全篇,描述不同的邻居形象,表扬社会中的真善美或者批评社会中的假恶丑。
【范文】
邻 居
她,是我家的邻居,上个星期才搬来的。她们家刚搬来的这一段时间,可让我烦透了。每天,她都会来我家,张口便是借刀、借碗、借桶,等等,我家竟成了她的借物处了,而且还不是“常借常还”。一天,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对妈妈说:“妈,她们家怎么什么东西都要向我们家借呀?真烦人!”
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眼看着我们家的东西一天一天被借走了,她却不生气,反而说:“她也挺辛苦的,丈夫工作在外地,自己又要到老远的地方去打工;晚上,还那么悉心地教育孩子。邻居嘛,能帮就帮一把。再说‘远亲不如近邻’嘛!”
放学了,我飞奔回家,谁知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开了门,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起来。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家,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地抗议起来了。
“笃笃……笃笃……”一阵又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妈妈回来了!我箭步跑去开门。站在我面前的,不是妈妈,却是那个邻居。
“孩子,借个碗吧!”她微笑着似带几分歉意地说。我极不情愿地拿了一个给她,心里却不断地嘀咕着。
“还没有吃饭吧?”她关心地问。我撇了撇嘴。 妈妈到底去哪儿了,我又一次埋怨她。 “孩子,开开门。”又是那个邻居。我开了门,看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而那个碗,正是我刚才借给她的那个。
“我想你没有吃饭吧?来,先把这碗饺子吃了,你妈妈一会儿就会回来的。”我不好意思地接过碗,连“谢谢”都忘了说。
我双手捧着那碗饺子,原来的烦恼与埋怨都溶化了。妈妈说得对,做得对,我现在明白了:我家有一个好邻居! 【名师点评】
选材:从生活中选材。选取了放学后父母不在家,自己在家百无聊赖,也没有饭菜可以享用,而前来借碗的邻居察觉了“我”的窘境,给“我”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个事例不大,但表现力十足,凸显了邻居的热心。
立意:“远亲不如近邻”出自“我”母亲之口,说在“我”抱怨邻居之时,也是全文主旨所在。妈妈热心帮助邻居,在邻居三番五次借东西时不厌其烦;邻居细心而热情,在“我”吃不上饭时,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美味可口的饺子,无论是“我”母亲的语言,还是邻居的做法,体现的都是“远亲不如近邻”的主题。
语言:描写形象,刻画逼真。文中并无太多华丽的语句,但寥寥数语间就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如对妈妈进行的语言描写“邻居嘛,能帮就帮一把。”朴实而能表现人物形象;再如对邻居进行的神态描写“她微笑着似带几分歉意地说”……这样的描写从细处入手,很见作者的文字功底。
结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开头邻居家刚搬来的这一段时间,“可让我烦透了”,结尾写“原来的烦恼与埋怨都溶化了”首尾之间形成呼应,且对邻居的态度“烦”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行文至尾,烦恼“融化了”,文章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
作文(2) 【真题解析】
审题:这道作文题目中安排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国家”是其关键词。第二则材料是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关键词仍有“立志”,其“立志”在于“学不成名誓不还”,与拼搏进取息息相关;“埋骨”、“青山”等词语让人想到“青山有幸埋忠骨”的诗句,表达对国对民的一腔忠诚。第三则材料是周恩来19岁时赴日本留学前夕所作,表白自己“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的心声。解读这三则材料,可提取出“少年当立志报国”“少年心事当年云”“学而为国,筑梦中华”之类的主题。
构思:写作此文,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立志、报国之类的主题往往大而空泛,如何使之显得更接地气、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呢?这就要有合理取舍素材的意识,即在写作中,要紧扣“志向”“报国”“中国梦”等主题词,当取则取,该舍就舍,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选取典型的事例、精当的材料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写法:最适合本文的写法应该是“以小见大”了。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体现“立远志、报祖国”思想的小素材,或一个简单的举动,或一句朴实的话语,或举手之劳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此外,还可运用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自己报国的心声。
【写作思路】
思路一:抒发民族自豪感,体现关注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首先从祖国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写起,谈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也可谈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等,抒发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接着,介绍自我,表达自己作为“风华正茂”的祖国新一代,同样有着高远志向,并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最后,以铿锵的语句表白自己的心声,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思路二:
引用关于立志或报国的诗句开篇,引出自己关于“少年当立志报国”的观点,主体部分安排古今中外立志报国的名人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最后运用比喻手法,生动阐明个人与国家、立志与成才、个人幸福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强调前文所提出的观点。
思路三:
首先以关于“中国梦”的问题开篇,引人思考,接着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自己思考的过
程,逐步深入阐明自己对爱国、报国的理解,最后用排比句收束全文,呼应同学们立志学习,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
【范文】
少年立志当拿云
“志存高远”是一个少年立身安命的根本,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每一次立志,都伴随着割舍的隐痛;每一次立志,都面对难以抉择的理性选项;每一次立志,都是在苦难磨砺后向成功的迈进。但在我眼里,志存高远更是强国之根本。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一篇《少年中国说》,震醒了无数中华人。因此立志是发自内心的,往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国家为民族的一种担当。当老师问:“你们为了谁而读书?”有人说“为了荣华富贵。”有人说“为了锦衣玉食”。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回答昭示了少年周恩来的志存高远与担当精神。
不懈奋斗、追求理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成长需要打磨,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精益求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对志向的追求都是精神苦痛中的跃升,慷慨激昂,荡气回肠,永生难忘。当一个人在痛苦中勇往直前,他就如破茧成蝶,突破阻碍,舞动与丛林之间。因此,应乐于立志,勇于面对,孜孜以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当上下而求索”,就会迈向成熟。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我们立志不是要功利化地追求成为成功人士和杰出人才,我们立志也不是要理想化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生活与人生境界。我们立志,是在年少时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让生命长成我们自己期许的模样;我们立志,是在未来的道路上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使自己在黑暗之中也不会迷失方向;我们立志,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名义,对着祖国许下“明天会更好”的诺言。
作为一名中学生,求学启智,立德修身。我们唯有从现在起立大志,才能在未来成大事,获得我们期待的美好生活。梁启超先生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愿少年们都能把民族的复兴装在心中,把祖国的腾飞装在心中,把自己人生的多姿装在心中。
让我们从现在起立下远大的志向,用理想作纸,用勤奋作笔,抒写壮丽的爱国诗篇。少年心事当拿云,矢志不渝终有成。 【名师点评】
选材:作者在文中引用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当上下而求索”“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佳句,引用了周恩来读书志向的事例,选材精当,富有表现力。
立意:文章中心突出,文章开篇即点明“‘志存高远’是一个少年立身安命的根本,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志存高远更是强国之根本”。接着处处围绕“追求理想”“敢于为国担当”展开行文,使文章主题鲜明。
语言:行文表达流畅,论据丰满。论据使用十分丰富,从观点到事例,信手拈来,且观点与材料十分契合,这得益于作者平时的细心积累。文章的语言也十分出彩,如“我们立志,是在年少时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是在未来的道路上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灯”等语句,形象而优美,读之,让人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结构:文章以“少年立志当拿云”为标题,以“少年心事当拿云,矢志不渝终有成”结尾,前后遥相呼应,不仅使文章显得主题鲜明,而且使结构完整。段落之间,尤其是最后两段,文气相承,显得十分谨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