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标的设计和案例分析教学⽬标设计概述⼀、清晰确定课时⽬标
(⼀)对“清晰制定课时⽬标”的要点说明
课时⽬标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预期学⽣在课时内所达到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课时⽬标属于教学⽬标范畴。教学⽬标是⼀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国家培养总⽬标、学科(课程)教学⽬标、阶段教学⽬标、单元教学⽬标和课时教学⽬标。每节课既是⼀个相对的整体,同时⼜是整个课程、每个单元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课时⽬标是课程⽬标、单元⽬标的具体化。确定课时⽬标的因素有以下⼏个⽅⾯。1. 学科课程标准2. 教学内容3. 学⽣情况
(⼆)本标准对不同层次教师能⼒达标的要求1. 对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标的理解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标是培养学⽣的综合语⾔运⽤能⼒。⽽
综合语⾔运⽤能⼒的形成是建⽴在学⽣语⾔技能、语⾔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英语课堂教学⽬标的设
定不能只是确定学⽣要学的主要语⾔知识点。如果教师不了解学⽣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学,就⽆法确定教学⽬标的明确性。教学⽬标实际涵盖了“教”与“学”两个⽬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教学⽬标要解决的内容及其功能可通过以下来表⽰:教学⽬标确定学习内容指导教师采取教学活动明确学习要达到的⽔平导学导教导测量。教学⽬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内容,是教师在分析学⽣需要、知识准备,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以及完成任务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设计
的对学⽣的学习结果的⼀种预测。这种预期的学习结果(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往往以发⽣在学⽣⾝上的可观察、可测量的⾏为
作为指标。教学⽬标⼀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学⽬
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准绳和归宿,⽬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提问:要求我们设计的教学⽬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学⽣实际”。教学⽬标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课程标准。教学⽬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它对学⽣学习提出了总的要求,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评价要求对课堂教学⽬标的设计起限定和指导作⽤。
教学系统环境的因素。要对教学系统环境进⾏分析,如社会发展对⼈才
培养的需要、社区和家长对学⽣学习的期待、学⽣⾃⾝学习的需要等等,以使我们的教学能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
学⽣具体状况。要对学⽣的状况进⾏分析,包括他们已学过的英语知识、已掌握的英语技能,从⽣活中获得的经验和能⼒,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和能⼒等。另外还必须分析学⽣进⼊学习过程前和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
的⼀般特征,如学⽣的⽣理和⼼理特征、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风格等。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标才符合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好因材施教和因⼈施教。
学习内容。要对学习内容进⾏深⼈分析,以确定学⽣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要达到什么程度和⽔平,培养何种能⼒和态度,⾝⼼获得怎样的发展等等。
教学⽬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对关系1. 教育⽬的与教学⽬标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育⽬的是学校各项⼯作的总要求,是教学⽬标的确定、实施和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具有⾼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必须通过⼀个个具体教学⽬标的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教学⽬标是教育⽬的的下位⽬的,各⽬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是,不能把教育⽬的与教学⽬标简单理解为总⽬标与下位⽬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标的完成,不能⼀定保证教育⽬的的实现。必须在教育⽬的的总揽之下,把握教学⽬标之间以及教学⽬标与教育⽬的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的的最终达成。
2. 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实际教学⼯作中,我们必须⾯对两个现实问题:⼀是教学⽬标由谁确定,⼆是教学⽬标为谁确定。这涉及到教师和学⽣的地位、作⽤等基本
理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般都体现得⽐较好,但学⽣的主体作⽤却往往体现得不够。我们知道,学⽣在学习过程中是
根据⾃⼰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主动选择、加⼯处理、获得意义的,他⼈⽆法替代。教师确定的教学⽬标⽆论怎样科学,教学内容⽆论怎样
精彩,教学形式⽆论怎样新颖,如果离开了学⽣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学
⽬标终将难以达成,教学活动也将难以顺利进⾏。所以教学⽬标的设计,必须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特点外,还
要以学⽣的实际为根据,以保证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3. 预设⽬标与⽣成性⽬标的辩证关系。
教学⽬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概
念等静态的有限⽬标。它通常由课程标准规定,由教学任务来体现,且能在课前进⾏预设。⼆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交流和⽣⽣交流激发出来的⽣成性⽬标。它是动态和⽆限的,难以在课前确定。预设的⽬标相对于学⽣⽽⾔是⼈为外加的,反映着社会对⼈的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把它作为教学⽬标的“底线”。⽽⽣成性⽬标相对于学⽣⽽⾔是内在⾃发的,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教学⽬标的“上限”。预设⽬标和⽣成性⽬标这两部分的有机地融合,构成
了完整的教学⽬标。⽆论忽视哪⼀⽅⾯,都会导致教学活动⾛向极端——要么是变成“教师中⼼”,要么是变成“学⽣中⼼”,这都不符合教
育教学⼯作的规律。
由于相关部门的要求中往往没有给予具体的解释,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只能根据⾃⼰的理解进⾏教学设计。初中英语教学⽬标的表述应包含哪些内容?
1. 新出现的重点、实⽤的词汇。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语和固定搭配等。
2. 新出现的重要的句型结构及其交际中的⽤法。了解和掌握其语⾔形式、表意功能及表达⽅式等。3. 需要了解或运⽤的语⾔技能与策略。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能⼒。
4. 对学⽣的情感态度和⽂化意识等⽅⾯的影响。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动机、⾃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为了具体明确,请⼤家看下⾯这个案例的教学⽬标设计英语“找寻物主”(Asking about ownership)1. 认知⽬标:
1 )词汇: yours, mine, hers, his, put on
2 )⽇常交际⽤语:Whose is this/that …? Is it yours?3 )语法: A. 以“whos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B. 物主代词:my/mine, you/yours, his/his, her/hers2. 能⼒⽬标:
4 )培养学⽣⾃主学习的能⼒。5 )培养学⽣合作学习的能⼒。6 )培养学⽣探究学习的能⼒。3. 情感⽬标:
7 )培养学⽣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8 )能在⼩组活动中积极与他⼈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很显然,虽然这个设计把三维分列出来,但是缺少⽅法过程⽬标,所以
这个⽬标是不完整且⼜不合“三位⼀体”要求的。那么如何表述呢?学习⽬标
1. 在试读和听读的基础上,朗读并记忆 yours, mine, hers, his, puton
2. ⼩组合作会话掌握⽇常⽤语Whose is this/that …? Is it yours?3. 通过例句的学习讨论,理解与运⽤以“whose” 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我们来看,这三条⽬标,每条都包含着三维⽬标,没有割裂。如第⼀条,知识能⼒是 yours, mine, hers, his, put on ;⽅法过程是试读听读;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就含蕴在⽂句的内容⾥及学习过程中。有的⽼师对后⼀条提出疑义,认为⽬标条⽂⾥并没有明确的情感⽬标,关于这⼀疑问,我做⼀点解说。⾸先明⽩情感⽬标指什么,英语课程标
准第 21 页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信、意志和合作精神……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学⽣
积极参与了,喜欢学习就达到了这维⽬标了。那么当学⽣记忆了 yours, mine, hers, his, put on,⽽且是在试读与听读过程中记忆的,不是强
制的被逼迫的,那就是已经成功的达到了。
这样完全有理由说三维⽬标是⼀体的了。学⽣落实起来明确具体,教师指导起来也不必刻意去顾及这⼀⽅⾯,那⼀⽅⾯,这样就简单多了,也具有可操作性了。
我们来对⽐⼀下,原来⽬标有 8 条,三位⼀体的⽬标只有三条,哪个简
单哪个繁琐,谁更具操作性,就⼀⽬了然了。再说,原⽬标是不可操作的,也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如“培养学⽣⾃主学习的能⼒”⼀条,
你⼀节课能达到吗?别说⼀节课,就是⼗节课也达不到,严格的说应该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标。达不到的过于空⼤的⽬标,写等于不写。教学⽬标设计的具体案例
教学⽬标的设计⾸先要参照《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总体⽬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标是培养学⽣的综合语⾔运⽤能⼒。综合语⾔运⽤能⼒的形成是建⽴在学⽣语⾔技能、语⾔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知识和语⾔技能是综合语⾔运⽤能⼒的基础,⽂化意识是得体运⽤语⾔的保证,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学习效率、发展⾃主学习能⼒的保证。”依据综合语⾔的⽬标,我们分别从以下五
个⽅⾯来确定教学的具体⽬标:⼀、语⾔知识⽬标
语⾔知识⽬标主要包括五个⽅⾯:1. 语⾳
英语⾳素(元⾳和辅⾳)、语⾳拼读规则和语调是语⾳⽬标的三个组成
部分。设置语⾳⽬标主要是在课程进⾏中系统安排这三个⽅⾯的知识和操作,⽽且重点在操作。2. 词汇
词汇⽬标涉及到词汇量,基础词汇⽬标(按 Cobuild 语料统计为 700词),词汇拓展的等级划分,短语、习惯⽤语和固定搭配的学习项⽬以及词汇的主要⽤法等。3. 语法
语法⽬标需要确定语法学习的范围,并以句型为主要形式提供主要的语法条块(如名词、动词,时态等)的具体学习项⽬(即具体⽬标)。语
法⽬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对语法知识的细分,同时还要注意把语法形式、意义和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4. 功能
功能项⽬⽬标就是我们⼀般所说的⽇常交际⽤语。功能⽬标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布功能项⽬。5. 话题
所谓“话题”⽬标指的是按话题确定以上⼏项知识内容的⽣活归属。我们可以称之为“话题知识”。这是⼀种新的知识分类办法,具有按照实际⽣活需求组织语⾔知识的特点。⼆、语⾔技能⽬标
技能⽬标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做了具体的划分和等级界定。教师在进⾏教学设计时应当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微技能( Micro-skills )合理地安排在各个学习阶段中。这⾥,我们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涉及的主要的学⽣表现进⾏⼀下简要的描述。1. 听做反应
技能达标的最初级⽔平是依据输⼊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听的技能的初级表现是听做反应,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就是听做反应的
⼀种,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听做反应,如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aste, Listen and make 等。2. 说唱反应
学⽣在⼉歌、⼩诗、绕⼝令等说唱和表演中来实现语⾔技能的⽬标,通过说唱来体验、感知、学习和运⽤语⾔。此类反应在⼩学阶段更为突出。3. 对话表演
学⽣学习会话的初级⽔平是理解对话,理解的具体表现可以是表演。表演并不是真正的对话,但它可以帮助学⽣体验对话的过程。4. ⾓⾊扮演
学⽣在课堂中能够实现的技能⽬标是⾓⾊扮演的具体⾏动。⾓⾊扮演( role-play )⽐对话表演的⽔平要⾼⼀些,因为在⾓⾊扮演中,学⽣
已经不是“念台词”,⽽是以特定⾓⾊来模拟教材中的⽰范性对话。这⾥有更加灵活的实际表现。5. 情景反应
情景反应是⼀种对特定情景的随机反应性⾏动,你有来⾔,我有去语,“来⾔”和“去语”却发⽣在具体情景中。此时的学⽣表现已经可以脱
离教材中的⽰范对话。6. ⼝头交流
在积累了上述表现之后,学⽣就可以进⾏⼝头交流了。⼝头交流的特点是完全按照语境要求有⽬的地倾听他⼈并有⽬的地回应他⼈,同时有⽬的地表达⾃⼰的意见。情景性和随意性是⼝头交流的本质特征。7. 读做反应
学⽣接受书⾯信息,然后做出相对简单的反应,如 Read and choose, Read and number, Read and match, Read and make...8. 阅读理解
实际上,读做反应也是阅读理解。但是,读做反应只是相当初级的理解。所以,我们把读做反应从阅读理解中分离出来。为什么?因为学⽣在阅
读过程中⾸先能够做到的是简单的读做反应,然后才能对⼀个表述的较
为综合的意见,作出⾃⼰的理解反应(如选择,回答,圈点,排序,配伍),虽然这样的⾏动反应本⾝不⼀定复杂,但它必须建⽴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9. 读写反应
读了书⾯信息,根据情景和沟通⽬的,再写点什么。这⼀表达⾼于“读做反应”和“阅读理解”,因为它要求学⽣即要输⼊、理解信息,⼜要输出信息──写出他(她)之所想。10. 书⾯表达
在技能表现的等级排序中,⼝头交流和书⾯表达位于最⾼层次。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是真实的语⾔沟通活动,是我们的语⾔教育在技能上要求的最终⽬标。三、情感态度⽬标
情感态度是可以评价的,这是我们坚信的⼀条原则。因为情感态度可以有各种外显的表现。概括起来,情感态度的表现可有以下⼏个⽅⾯:1. 持续的信⼼
学⽣相信⾃⼰能做好,⽽且在受到某些挫折后,仍然相信⾃⼰能做好,他们的⾏动可以验证他们持续的信⼼。2. 浓厚的兴趣
学⽣⾮常关注⼀件事,⼀个学习活动,⼀种⾔语表达情景,愿意投⼊到活动中去,并总是⼗分主动地做出参与的⾏动。这就是浓厚兴趣的表现。3. 积极的态度
学⽣喜欢⾃⼰的教材,喜欢⾃⼰的⽼师,喜欢⾃⼰的⼩组,愿意参加⼩组活动,这些都是积极态度的表现。4. 明确的动机
有⼀种内在的动⼒,有⼀种急于尝试的渴望,有⼀种主动⾏动的冲动,基于这些内⼼活动的听、做、演、说、写、交谈努⼒等都是明确动机的表现。5. 丰富的情感
我们强调真实⾃然的语⾔运⽤,强调动情地⽤语⾔做事。在参与学习过
程中,能够本⾊地显⽰⾃⼰的感情,能够适应具体情景表现出应有的感情,伴随着内⼼情感的起伏,学⽣能够显⽰特定的表情,姿态,⼿势和
⼈际互动,这些都是丰富情感的表现。6. 有效的配合
情感态度是在⼈际间存在的状态。所以,情感态度⽬标应当包括⼈与⼈之间的的⾏动配合,有效的配合是基于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的。四、学习策略⽬标
学习策略在⽬标设置上应体现出具体的学习技能( Learning skills ),教师应当在以下⼏个⽅⾯来设置学习策略⽬标。1. 明确学习问题
学⽣应当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我做这些有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怎么解决?”“我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2. 计划学习时间
学⽣应当学会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 )。计划( Planning )是
学习策略的重要⽬标,⽽时间管理是规划⾃⼰⾏动的前提。其中包括:“我下周(⽉)做什么?我把主要时间⽤在什么问题上?”等等。3. 学会记笔记
记笔记是⼀种信息管理⽅式,笔记技能应当从⼩学抓起。学⽣应当学会
摘记,使⽤关键词语、整理要点、概括教师指导的要领,速记⾏动过程,使⽤表格,使⽤符号等。4. 学会主动提出问题
对学⽣来讲意识到困惑和问题是⼀回事,主动提出⾃⼰的问题是另⼀回事。学习策略的⼀个重要⽅⾯是能够主动提出⾃⼰的问题。
5. 学会⼩组互动
合作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技能的⽀持。其中重要的⼀点就是学会⼩组互动。具体内容有学会领导⼀个⼩组,学会主动参与⼩组活动,学会求助
⼩组集体的帮助,学会帮助⼩组中的伙伴,学会配合⼩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等等。6. 积极与教师配合
学⽣应当与教师建⽴⼀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建⽴这种关系本⾝就是学
习策略的⽬标。具体内容包括主动呼应教师,主动参与教师引发的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7. 学会使⽤⼯具书
学⽣的资源策略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会使⽤⼯具书。学⽣应当能够知道⼯具书的功能,应当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具书,应当能够⽤⼯具书查找信息,解决疑难问题。8. 改进学习⽅式
这也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式来讲在不同的学段怎样让学⽣感到或清楚地知道学习⽅式适不适合⾃⼰的学习,是不是对⾃⼰的学习效果起到重要作⽤,要让学⽣学会不断地改进他的学习⽅式,⽼师们要有意的在这⽅⾯指导学⽣改进他们的学习⽅式来提⾼他的学习效果。五、⽂化意识⽬标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化意识的七个⽅⾯: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化艺术;⾏为规范;价值观念。⽂
化意识包括双向内容,⼀⽅⾯学⽣应当了解英语国家的⽂化要素和知识;另⼀⽅⾯,学⽣要知道如何把中华民族的⽂化传统介绍给英语国家的⼈们。在教学⽬标设计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了解以下内容:1. 了解各国⽂化特点
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都引⼊了中、西⽅⽂化的特点。教师应当根据单元话题的内容编制各国⽂化特点的具体⽬标。2. 了解交流的礼仪
教师应当为单元教学安排了解和演练社交礼仪的学习要点。引导学⽣学习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时在⼝头和书⾯表达中进⾏社交礼仪的实践。3. 了解各国的⽣活习惯
各国⽣活习惯有各⾃的特点,学⽣在语⾔学习中应当了解各国的⽣活习惯,并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4. 尊重他⼈⾏为规范
尊重他⼈习惯,遵守⾏为规范,也是英语⽂化意识的重要内容,⽐如,影响他⼈,应表⽰抱歉;他⼈为我们服务,我们应表⽰感谢;在公众场合不⼤声讲话等等。5. 介绍中国社会的良好风范
尊重英语国家的习惯和⾏为规范,和介绍中国⼈的优秀⾏为规范和良好的风范,这是⽂化意识⽬标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学⽣应当能够告知外国⼈,我们⾃⼰的节假⽇,我们⾃⼰的⽣活习俗,我们⾃⼰的⽂化观念。6. 介绍中华民族⽂化历史传统
在介绍西⽅⽂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中国的传统⽂化知识,特别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教学⽬标
是课堂教学的核⼼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因此,教学⽬标设
计的有效性显得
⼗分重要。但笔者在多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前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标的设计⽅⾯存在着⽬标虚设、⽬标错位等现象,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序、随意,甚⾄造成低效、负效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标设计的有效性?
下⾯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标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案例 1:《新课标》英语教材⼋年级上册 Unit 1 设计的单元⽬标( ⼀ ) 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频率副词及短语: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times a week, every day, habi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2. 掌握如何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
3. 掌握如何描述基本的饮⾷结构: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 ) 能⼒
能够综合各种信息,准确地表述频率。( 三 ) 情感
合理安排⾃⼰的⽣活,养成健康的⽣活习惯。分析:
案例 1 中,作为单元教学⽬标,设计者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所谓的“三维⽬标”,三个维度⾯⾯俱到,也使⽤了“掌握”、“综合”
等表⽰结果的⾏为动词,但是,仔细分析,这样的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标描述中三个维度交叉、混乱,没有做到“明确”。
案例 1 中的“掌握如何使⽤”和“掌握如何描述”这两个短语的内涵似乎让⼈感觉是雾⾥看花,不免产⽣这样的问题:
学⽣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是要“掌握”“如何使⽤”、“如何描述”的⽅法,还是期望学⽣具有“能够使⽤……”、“能够描述……”这样的⼀些能⼒?
“合理安排⾃⼰的⽣活,养成健康的⽣活习惯”究竟是⼀种情感还是⼀种⽇常能⼒?
我们认为,如果是“掌握”“如何使⽤”、“如何描述”,则属于知识的范畴;如果具有“能够使⽤……”、“能够描述……”的能⼒,即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所学语⾔去做事情,应该列⼊能⼒⽬标中去,⽽其中的“掌握”⼜属于知识⽬标的范畴,“合理安排⾃⼰的⽣活,养成健康的⽣活习惯”是⼀种能⼒,它不是⼀朝⼀⼣就能形成的能⼒,更不是
⼀节课就能学会的能⼒,⽽是要经过长期培养才可以形成的能⼒。可见,在这个⽬标设计中,知识、能⼒和情感三个范畴是⼗分混乱的。
教学⽬标不够“具体”。
“不具体”现象有⼆:⼀是把学科教学的总⽬标、总任务当作某⼀单元、某⼀课时的具体⽬标,这是很多教案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培养学⽣
的听、说、读、写能⼒”就是典型。这样的⽬标在具体实施中是⽆法操作的。⼆是具体课时教案中⽬标不够具体。在案例 1 中,如果是“如何
使⽤……”、“如何描述……”,这些都是程序性知识,即“怎么使⽤”、“怎么描述”这样⼀些⽅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掌握”?如果是“能够使⽤……”、“能够描述……”这样⼀些⾏为结果,那么,这些⾏为结果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设计者是期望
学⽣在学习完这⼀课内容后“能够使⽤……”、“能够描述……”,但是,即使是“能够使⽤……”、“能够描述……”,其具体条件和标准⼜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