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瑛
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7年第21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耳目一新。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工匠们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令人钦佩;“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我们今天所弘扬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而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追求,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工匠精神”有其特殊意义,它契合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助于诠释和展现中国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是指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的无私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的必要条件。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我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教育中发挥工匠精神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对每堂课、每个知识点的精益求精
教师的教学绝不仅仅是一项用来谋生的工作,讲台下,有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如同白纸般纯洁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讲授方式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视工作为修行,视教学的品质如生命,视每一堂课为作品,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是《师说》中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句。老师,就是将真知传递给学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到真正了解知识,还要钻研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把学来的知识用于实践操作、把旧知识创新为新产品。现阶段,有不少教师没把教学内容真正钻研透,或者多年來一直用着老式的教学方法、老思想来“应付”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有的教师把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抛给学生,而没有细致研究出一种教学方式,如此怎能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知识、真正拥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呢?
对每个知识点的细致推敲、对每堂课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每个教学方式的潜心钻研,就是将工匠精神融于教学工作的体现。
二、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辛勤坚守、无私奉献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它代表的是对岗位的默默坚守,是对事业的无私奉献,是对教育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 她,选择在浮躁中独守一片淡雅,不忘在繁华中撷取一份淡薄;她,始终秉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她,从教一生,著书立说400余万字,上了超过2000余节公开课;她,一直坚守在上海普教系统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于讲台之上;她,在59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无私奉献、辛勤坚守、执着探索……她就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他们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了偏僻的贵州尖山苗寨,为寨里200多个孩子支教,从没喊过累,没说过放弃;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教书、家访、为学生“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是孩子们心中永远的“莫爸爸”“校长爸爸”;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老家,毅然决然做起穷困孩子们的“护梦人”,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
有无数坚守在贫困山区的乡村教师,无数为学生默默付出的平凡教师,无数始终坚守岗位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正悄悄雕琢着璀璨中国梦的宏伟画卷,今天的你,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吗?
三、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引领时代、保持纯真
从1991年开始,在河南大学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课,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讲课充满激情,思想价值极高,节节课座无虚席,课堂笔记刷爆朋友圈,甚至有人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两次拒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试讲邀请……但她直到退休时仍然还只是个讲师。在这个为晋职论文造假、丑闻层出不穷的时代,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常萍老师用她的“铮铮傲骨”谱写出教育工匠的最美篇章。 54封致家长信,内容各不一样,不同颜色的笔将写信时间清晰地分割开来,长的近千字,短的300多字,字数一共近3万,全部由手写完成。与人聊起这件事,她这样评价自己:
“我没啥技巧,就是真诚,我是笨人,就用笨方法!”在这个打字代替书写、短信取代书信的时代,郑州大学实验小学90后老师何蕊,用她的“真情实意”勾勒出教育工匠的美好山河。 不为金钱,不为名誉,只有对工作的坚持,只为祖国未来的花朵能得到充分的浇灌成长,这样坚持工匠精神的老师,才是当今时代的呼唤。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是一碗最浓厚纯真的鸡汤,需要小火慢炖,不能一蹴而就。教育的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真心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祖国的明天。 教师一直被称为“园丁”“教书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三百六十行其中的一行,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中的成员,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的顶梁柱。要把懵懂的孩子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就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事业理念,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城关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