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产负债表的初步分析杨春晖它反映了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上,摘要: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报表的四大主表之一,在四大主表中占居重要的位置,所拥有的资产数量、分布状况以及这些资产的形成来源。对资产负债表的初步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这些财务信息,还可以通过分析看到会计主体资产的增加途径、资产与资本的对应结构以及结构变化趋势和偿债能力等。本文尝试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初步分析,来揭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关键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初步分析引言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了单位的资产分布状况以及资本结构,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不仅能从静态上看到这些信息,也可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从动态上揭示单位资产增长途径和趋势,单位的财务风险状况,偿债能力等信息。一、资产增长途径分析通过对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的前后期对比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单位的总资产当期和前期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若是增加了,一般会得出结论,单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经济实力变强了,可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需要对单位资产的增加途径进行分析后才能下结论。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资产项目增加来源途径的分析,不难看出资产的增加途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负债增加使资产增加,如:银行贷款,欠货款等;二是会计主体的所有者追加投资,使资产增加;三是会计主体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实现盈利,在利润增加的同时,资产增加。这三种增加方式优劣不同,第一种增加途径貌似会计主体的资产增加了,其实原资产总额没变,增加的部分只是债务增加的对应部分,这样的资产增加只会使会计主体的财务风险增加,是一种不好的资产增加方式。二是所有者追加投资,实收资本增加的同时资产增加,所有者能够追加投资,说明会计主体的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而且这种资产的增加是对应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在增加,财务风险在降低,比第一种资产的增加方式要优。三是会计主体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盈利,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所有者权益中未分配利润的增加而对应的资产增加。这是会计主体正常的经营行为,也是会计主体及利益关系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有了利润,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都在增强,会计主体会进入良性循环,是一种最好的资产增加方式。在分析资产负债表资产总额的增加时,要按照这三种增加方式进行判断评价,当然会计主体资产增加不会是单纯的这三种方式之一,往往是三种方式都有的综合增加方式,那就需要进行细分加以区别,看看哪一种增加方式占的比例大,就以此方式为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二、资产与资本对应结构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资本,资产是资本的表现形式,资本是资产的形成来源,二者是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资产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资本也可分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短期资本主要是流动负债,长期资本是所有者权益和非流动负债。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与资本对应关系分析可以看出,短期资本一般形成流动资产,长期资本一般形成非流动资产。据此可把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主要分为: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和冒险型四种类型。在保守型的状态下,会计主体的非流动资产全部由长期资本形成,流动资产的绝大部分也由长期资本形成。流动资产全部由长期资本形成,理论上存在,实际上不存在)由于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相比具有还款时间长,压力小,风险低但资金成本高、效益性差的特点,就使得这种经营模式具有财务风险低、财务弹性高的优点,相应的缺点是会计主体的经营过于保守,资金成本高、效益差。在稳健型的状态下,会计主体的长期资本除形成全部的非流动资产外,还形成一部分流动资产,短期资本只形成另一少部分的流动资产。这种模式下会计主体的财务风险小,偿债能力强,由于资金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平衡型状态下,会计主体的流动资产由短期资本形成,非流动资产由长期资本形成,二者之间正好形成平衡关系,是一种理想型的结构状态。这种模式会计主体的财务风险、资金成本、经济效益等都处于中间状态,同时向风险型或稳健型调整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所以被称为理想型的资本结构模式。在风险型的状态下,会计主体的短期资本除形成全部的流动资产外,还形成一部分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只形成部分的非流动资产。因短期资本占的资本比例大,短期资本的使用时间短,还款压力大,财务风险高,就使得会计主体的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尽管资金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但潜在的高风险是大问题,是会计主体在经济效益良好的情况下宜采用的经营模式。对会计主体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与资本对应关系分1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析,可以看出会计主体目前的经营状态和经营模式,从而在静态上给出相应的评价,但会计主体的资产与资本对应的经营模式是否合理,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发展周期、宏观经济形势等做出客观评价。同时,还可以根据会计主体的具体情况及会计环境的变化,来确定会计主体未来的财务战略,调整资产与资本对应的结构经营模式,以发挥会计主体的最优状态。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动态分析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动态分析就是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纵向结构比例分析和横向发展趋势分析。纵向结构比例分析就是把资产的总额看成100%,每一项目的数额除以资产总额,就得到这一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结构,通过前后期项目的比例结构比较,可以看出这个项目比例结构的变化情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把多期的变化数据放在一起,就可看出项目的变化趋势,再结合项目的特征做出分析评价。例如:货币资金项目的年末与年初相比,如果结构比例增加了,说明会计主体的支付能力在增强,短期偿债能力在增强。如果下降了,则相反。无形资产项目的年末与年初相比,如果结构比例增加了,说明会计主体重视科研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在增多,那么会计主体产品的科技含量可能在增强,会计主体市场竞争力在增强,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下降了,则要给出消极的评价。再如固定资产的前后期对比,如果结构比例增加,则说明会计主体的生产能力在加强,偿债能力在变强,经济实力在变强,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当然,这样的分析要尽可能采用会计主体多期的财务信息,才更具说服力,同时,也要结合会计主体的所处的行业,会计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才能使分析的结果更准确,更有价值。横向发展趋势分析是对每个项目的本期或多期的金额与其基期的金额进行比较分析,编制出横向增减百分比资产负债表,通过观察报表中各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了解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判断这种变化的有利性和不利性。当然,这种判断分析也要以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特点、功能、作用为基础。四、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会计主体的资产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的强弱,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的理论出发点也是资产与资本的对应关系,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时,因为短期资本形成了流动资产,那就要重点分析流动资产对短期债务的保障程度,短期偿债能力的计算指标: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保守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系列指标的计算都是在流动资产的范围内,由大到小,逐步剔除不利于转化为现金的因素直到现金资产,这样的分析是基于会计主体破产清算的情况下,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只是短期偿债能力一个方面,正常的企业不会用经营中的资产抵债,是以货16币资金偿还债务,所以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时,重在考核流动资产的变现性,只要由债务形成的流动资产能够加快周转,迅速变现,这个债务就可以还掉,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时,要结合存货的周转速度、周转次数,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周转次数等营运性、变现性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会计主体的长期债务形成了会计主体的长期资产,对会计主体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就要重点分析长期资产,看长期资产对长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基于这个出发点,就有了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这些分析指标。这样的分析是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假定会计主体以资抵债情况下的分析,当然,会计主体除非破产不会用资产抵债,长期资产的特点决定其周转慢、变现性低,所以,会计主体对长期债务的偿还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用实现的盈利来尝付债务及利息,所以,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除财务指标外,还要结合会计主体的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会计主体的偿债能力。五、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是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资本项目中,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体的财务风险。若是负债资本的比例大,会计主体将面临的财务风险高,在会计主体经济效益好、利润率高的情况下,高负债率不仅能获得利息的抵税作用,还能给会计主体带来更多的利润,是一种正常情况,若会计主体的利润率低,则会起反作用,高负债会增大会计主体的负担与风险,给会计主体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另一方面,对资本结构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权益资本是会计主体的根本家底和自有资本,是对债务的重要保障,在会计主体中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所以,在会计主体经济效益不佳的状况下,提高权益资本的比例,保持会计主体的稳定性,降低财务风险,是会计主体的最佳选择。再者,拥有较高的权益资本结构,利于会计主体进行融资活动,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财务弹性高,是一种积极的经济信号。资产负债表的初步分析是我们面对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一个整体、综合、基本的分析判断,来解读会计主体资产负债表中蕴含的财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资产状况、财务风险、发展趋势、偿债能力等方面做出的初步的解读。参考文献:[1]杨春晖.新编财务报表分析项目化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韩春霞.浅议企业决策中财务报表的分析和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2.[3]冯爽.论资产负债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8.11.(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