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咬合桩监理细则

来源:画鸵萌宠网
咬合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1、工程概况

略 2、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2008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9)现行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 10)施工图、施工说明及相关标准图集 11)设计交底纪要 12)监理合同及施工合同 13)施工组织设计

3、咬合桩监理控制流程

施工准备、 测量放线定位 监理检查 压入套管 校核垂直度 抓斗取土,套管钻进 监理检查 咬合桩导墙施工 套管、桩机就位对中,调整垂直度 测量孔深,清理 制作并验收 钢筋笼 砼制作运输 桩机移位

4、质量控制目标

检查 验收 咬合桩养护 虚土,检查孔底 吊放钢筋笼 下导管 灌注混凝土 拔管 监理旁站检查 循 环 4.1原材料要求:用于本工程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国家规范的要求; 4.2成孔符合要求:桩位准确、钻孔垂直、孔径正确、孔深足够;

1

4.3孔底虚土要求:清孔后孔底虚土厚度必须符合要求;

4.4钢筋笼制作与安装: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符合规范要求;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5混凝土浇灌:桩孔内混凝土灌注充实,强度合格;A桩与B桩咬合必须紧密无缝隙,起到围护与止水作用。 5、质量控制要点

5.1 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

5.1.1咬合桩空间位置必须准确。即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必须非常准确,以确保桩间严密咬合,起到挡土支撑和止水的双重作用。

5.1.2超缓凝混凝土的缓凝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这是咬合桩施工成败的关键。 5.2 质量预控

5.2.1审查桩基施工单位的资质。

5.2.2在熟悉设计图纸、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工程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参加桩基工程设计交底、图纸会审。

5.2.3检查桩基施工单位现场质量保证体系。

5.2.4审查钻咬合桩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应包括工艺设计、场地平面布置,质量保证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内容。 5.2.5检查场地地下障碍物清除情况。

5.2.6检查场地地面处理情况,施工场地应采用硬地面

5.2.7复核咬合桩测量控制定位点、轴线放线及桩位;复核施工区引设的水准点和标高控制标志。

5.2.8检查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石、焊条等)质量。 5.2.9核查进场钻孔机械设备的型号、性能与完好性。

5.2.10检查电焊工、桩机操作工、试验工的岗位资格有效证书。 5.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3.1平面位置控制

检查导墙施工,咬合桩在导墙的约束下就位施工,可以确保咬合桩平面位置偏差符合设计要求。

2

5.3.2 垂直度控制

督促检查施工方采取措施控制好垂直度,咬合桩要确保咬合,桩的垂直度必须严格控制,本工程控制标准为3‰。

垂直度的控制措施:

5.3.2.1套管顺直度控制:检查、校正单节套管和(按桩长配置的)全长套管的顺直度,15~25m长的套管其顺直度的偏差值应<10mm;

5.3.2.2套管垂直度控制

①地面监测:成孔时用经纬仪(或线锤)监测套管地面以上部分的垂直度,随时纠正偏差;

②孔内检查:成孔时用测斜仪(或线锤)检查地下套管垂直度,随时纠偏,合格后才能安装上一节套管。 5.3.3成孔垂直度控制

5.3.3.1利用钻机油缸纠偏――利用钻机两个顶升油缸和推拉油缸调节套管垂直度;

5.3.3.2 A桩纠偏:钻孔内填砂或粘土,拔起套管,重新压入;

5.3.3.3 B桩纠偏:与A桩纠偏方法相同,只是不填土,而填混凝土,以免 产生桩间土夹层。 5.4 混凝土缓凝指标控制

超缓凝混凝土是咬合桩工艺所需的特殊材料,主要用于A桩,它是咬合桩施工成败的关键。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控制: 5.4.1水泥品质:必须要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5.4.2超缓凝混凝土配合比:特别是缓凝剂掺量尤其要严格控制。确保超缓凝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超缓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其缓凝时间符合施工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强度等级 满足设计要求 坍落度 140~180 初凝时间 ≥60h 3天强度 ≤3Mpa 5.4.3应设专人取样检测坍落度、缓凝时间及混凝土强度。

3

5.5钢筋笼加工质量控制

检查施工方钢筋笼制作质量

5.5.1钢筋笼材料的品种、规格、强度等级及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5.2钢筋笼制作偏差应符合JG94-2008规范的规定:

主筋间距(mm) ±10 5.6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

5.6.1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及工艺要求,宜采用商品混凝土; 5.6.2检查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

5.6.3拌制好的混凝土应以最短的距离运至灌注点并尽快灌注。检查混凝土因运输周转是否产生离析现象,若离析应重新搅拌后才能使用;

5.6.4混凝土灌注是确保成桩质量的关键工序,应保证混凝土灌注能连续紧凑地进行,中断时间不得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若中断,要加以督促; 5.6.5 督促控制好混凝土初灌量,混凝土初灌量应不少于2m3;

5.6.6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应始终埋在混凝土中,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导管埋入混凝土面的深度3—10米为宜,最小埋入深度不得小于2米。督促做好导管的勤提勤拆,一次提管拆管不得超过6米;

5.6.7在灌注中应督促做好以下工作,防止钢筋笼上拱:

(1) 混凝土面接近钢筋笼底端时,导管埋入混凝土面的深度宜保持3米左右,

灌注速度应适当放慢;

(2) 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底端1~2米后,可适当提升导管。导管提升要平

稳,避免出料冲击过大或钩带钢筋笼;

5.6.8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养护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监理要见证试块的制作,督促做好养护工作:

(1) 试块数量一根桩不少于一组(三块);

(2) 试块取样应取要实际灌入的混凝土,应有代表性,同组试块应取自同车混

凝土;

(3) 试块脱模后应置于20°C±2°C的水池中养护;

(4) 试块试验及试验结果判定应执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箍筋间距 (mm) ±20 钢笼直径 (mm) ±10 钢笼长度 (mm) ±100 4

规范》GB50204-2002的有关规定; 5.6.16允许偏差(mm)

项 目 桩 位 平行基坑方向 偏 差 垂直基坑方向 垂直度 孔深 搭接长度

允 许 偏 差 ±30mm ±30mm 3‰ +100mm, 0mm ±30mm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