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课件:《古诗三首》

来源:画鸵萌宠网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课件:《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理解“亦、宜”等7个生字,准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理解多音字“抹、磨”。准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准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能够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ànchǔzhìɡūfān 断楚至孤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能够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个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相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个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能够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表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但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断楚至孤帆

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实行范写指导。 “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4.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5.展示学生作品。 6.过关评价。

八、总结拓展,积累使用。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所以,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但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设计意图:使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准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目标】

1.理解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水平。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相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这个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以前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个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yǐnchūyìmǒyí 饮初亦抹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欠+饣初=刀+衤宜=且+宀 减一减:迹-辶=亦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出示17)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5.“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

2.“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读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

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仅仅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课件出示18:生字田字格课件)饮初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实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实行写字修正。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实行写作,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