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福建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

答案)

2022年1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8(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材料二:

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材料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

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

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 ) A. 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 B. 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 C. 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 D. 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 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

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 B. 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 C. 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 D. 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

3. 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 C. 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D. 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 4.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 5. “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压碎的心 丁玲

这是平平第一次坐火车。晚上跟着妈妈,哥哥,一大串人到太原车站去,沿路都是走不通的大车,他奇怪着晚上在黑处倒比白天热闹。车站里更是拥挤,人们都急急忙忙地,谁也不理谁。平平被拖进一个黑箱子里,哦,原来这就是火车,平平失望着,而且这空气非常不好,同车的人都将不安影响着他,他们都讲着日本人呢。

最讨厌的是妈妈,只要平平稍微有一点顽皮的举动,妈妈就恐吓着说:“哼!不听话的孩子,就送给日本人!”或是晚上平平不睡觉,妈也总是说:“快睡呀!不睡日本人就来了。”好容易旅程结束,到了这个城,平平住到了外祖母的家里。

这天一早,他从梦中醒来。梦里,他又看见火车,火车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倒在地上哭,外祖母也好,哥哥也好,隔壁的叔叔也好,大家都怕得缩到一团。他伤心地哭着,哭着哭着就醒了。唉,难道这么多爱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怕日本人的么?

吃过早饭不久,有几个穿灰衣的人来了。平平被关在房里,外祖母把上房边房都空出来让给他们住。平平先也很怕,后来看看那几个人很和气,就争着跑出来偷偷地看。他知道他们是兵,那些兵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唱歌给他听,他们互相扭做一团打着玩。

黄昏的时候,灰衣的兵越来越多了,并且有许多穿黄呢大衣的。他怕穿黄衣的人,妈妈说那黄衣是日本人的,不过他们一进房就把黄衣服脱了,里边还是一样的灰衣服。晚上有两个兵带他去看戏,他看见了日本人,那些日本人就穿了那种黄呢的大衣,他们打中国人,后来中国兵来了,把日本人打死了。他觉得很舒服,他喜欢中国的兵。 现在平平有了好朋友了,也有了靠山,就是住在上房的陈旅长。平平成天在旅长房里玩,他从不禁止他顽皮。听外祖母说很多老百姓都留他,因为有他在这里就可以不怕日本人。

有些时候,当妈妈来到旅长房里叫他回去,他就表示不服从。旅长也都顺从他的意思,常常有意地问着人: “你们看,我这个小勤务好不好?” 于是平平便得意了。

现在他不怕日本人了,他也成天谈日本人的事,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兵了,他可以跟陈旅长去打他们。

那天晚上他听说他的朋友第二天要走,但他的朋友却否认了。到了夜晚他回房的时候,

他的朋友还送他到院子里,嘱咐他好好地睡,嘱咐他明天再来谈打日本人的故事。

但是天远没有亮的时候,他为一种不舒服的声音弄醒了。妈妈为什么哭呢?妈妈打着哭腔说:

“轻点,不要把平平弄醒了,醒了又不得开交啦!”

他看见哥哥穿了一套灰衣站在灯面前,无声地拨弄着灯芯草。 妈妈继续说下去:

“一切事情,自己小心吧,做娘的也顾不得你了,当兵还是一条出路。你跟陈旅长,我是很放心的,只是我们母子,唉,我们到底还有见面的日子没有呢?……”

平平不能听下去了,他的眼泪模糊了,似乎哥哥也哭了。 院子里乱糟糟的,有人在叫哥哥名字,说大队走了,催哥哥赶快去。

妈妈拉着哥哥跄跄踉踉往外走,平平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又看见了可怕的日本人,他们坐着火车来了。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一路狂叫着:

“我要去!我要跟他们走,我要……”

他拼了力气去哭,当妈妈抱起他时,他的眼被泪水糊着,已经看不清她的面目了。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注]灰衣服,文中指八路军军装。

6. 小说开头写“他奇怪着晚上在黑处倒比白天热闹”。“热闹”一般指繁盛活跃,这里是平平这个孩子的感受。请从时代背景和故事场景的角度简要分析。

7. 小说中,陈旅长与平平超越了普通的军民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小说前后两次写平平“看见”日本人坐火车来,颇具匠心。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B. 是故圣益圣____________ 益:利益

C. 则耻师焉 耻:感到耻辱 D.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1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己地位卑微就觉得羞耻,对方的官职高就对他阿谀奉承。 B. 地位低人向我学习就是奉承我,官职高的人向我学习就是嘲讽我。

C.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D. 与地位卑微的人为友就觉得羞耻,与官职高的人为友就近乎谄媚。

12. 本段揭露的事实是什么?对此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粘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书斋名。②元:原本,原来。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明写中秋夜月,暗写内心感受,为抒发乡愁做铺垫。 B. 第三句语言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给人以清新流畅之感。 C. 第四句描绘夜月独自前行的情景,画面空灵,富有理趣。 D. 这首写景小诗境界优美,设想新奇,耐人寻味,独具魅力。 14. 诗人把月比作“一团冰”,二者有哪些相似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中国古代有不少含有“山”或“海”的诗文名句。古诗名句如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1)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2)_________”;古文名句如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3)______”,刘禹锡《陋室铭》中的“(4)_____,有仙则名”。此外,古诗名句还有如“(5)_____”,古文名句还有如“(6)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________。既为青少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出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少年的能力素质提供了新的更高要求。任何一个创新创造,都需要更多的知识去支撑。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不断磨砺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 )。青年时期在成长之路上,总会有①,②,③。当面对人生困惑的时候,用学习去启迪智惠、找寻答案。只有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16. 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模式 B. 支撑 C. 智惠 D. 陷入

17.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陈出新 B. 连绵不绝 C. 接二连三 D. 层出不穷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既为青少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出了广阔舞台,也对青

少年的能力素质提供了新的更高要求。

B. 这既为青少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少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C. 既对青少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青少年施展风采、竞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D. 既为青少年施展风采、竞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少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9. 下列与文中加点字“砺”读音不同一项是( ) A. 励 B. 蛎 C. 沥 D. 勖

20.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B. 学习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C. 学习与其说是时代的要求,不如说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D. 学习与其说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如说是时代的要求 21. 填入文中①②③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许多困惑 ②许多选择 ③许多思考 B. ①许多选择 ②许多思考 ③许多困惑 C. ①许多困惑 ②许多思考 ③许多选择 D. ①许多思考 ②许多困惑 ③许多选择 四、写作(4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材料二:《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这首诗讲士兵出征的故事,“袍”和“泽”都是古代的衣服名称,后来称军队中的同事为袍泽。(《现代汉语词典》)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命运与共。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以“携手并肩,一路向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年1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8(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2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 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 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5. 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6~8题答案】

【答案】6. ①时代背景:日军侵华造成了恐怖不安气息。 ②故事场景:人们借着黑暗的掩护逃亡。

7. ①平平将陈旅长当做朋友和靠山,可以顽皮、任性,不再害怕日本人。

②陈旅长顺从平平的意思,从不禁止平平成天顽皮地在房里玩。 ③陈旅长否认队伍第二天要走,表现了他对平平的爱护与不舍。 8. ①情节上:前照后应,两次“看见”日本人坐火车来的使情节环环相扣,上下浑然一体。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抓人等内容,使日军侵华恐怖的气氛贯穿全文。

②人物上:平平的梦里两次“看见”日本人坐火车来,展现了平平内心恐惧、无助、无奈到害怕的情绪变化。

③主题上:以小见大,以儿童视角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日军的罪恶,赞扬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9~12题答案】

【答案】9. A 10. B 11. C

12. ①揭露的事实: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观点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②态度:批判反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13~14题答案】

【答案】13. A 14. 相似点:①月的皎洁明亮与冰的清澈透明相似;

②月的冷清与冰的冻冷相似; ③月的圆缺与一团冰的形状相似。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题答案】

【答案】 ①. 以观沧海 ②. 性本爱丘山 ③. 无以成江海 ④. 山不在高 ⑤. 示例一:小山重叠金明灭 示例二:空山新雨后 示例三:愁空山 示例四:地崩山摧壮士死 示例五:须行即骑访名山 示例六:戎马关山北 示例七:岂无山歌与村笛 示例八:悠然见南山 示例九:江山如画 示例十:落木千山天远大 示例十一:中原北望气如山 示例十二:千古江山 示例十三: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示例十四:单于猎火照狼山 示例十五:山川萧条极边土 示例十六:力尽关山未解围 示例十七:空山凝云颓不流 示例十八:昆山玉碎凤凰叫 示例十九:梦入神山教神妪 示例二十:可怜无数山 示例二十一:青山遮不住 示例二十二:山深闻鹧鸪 ⑥. 示例一: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二:(则)思江海下百川 示例三: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示例四:囊括四海之意 示例五:威振四海 示例六:北海虽赊 示例七:窜梁鸿于海曲 示例八:河海不择细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6~21题答案】

【答案】16. C 17. A 18. B 19. D 20. C 21. C 四、写作(40分) 【22题答案】 【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