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全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试卷(有答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全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试卷(二)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筵席(yán) 惘然(wǎng) 随声附和(hé) 毛骨悚然(sǒng) B.拮据(jié) 拜谒(yè) 箪食壶浆(dān) 风流倜傥(tǎng) C.褴褛(lǔ) 阔绰(chuò) 无动于衷(zhōng) 一反既往(jì) D.觅食(mì) 告罄(qìn) 茅塞顿开(sè) 怏怏不乐(yàng)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牡蛎 遗嘱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B.寒噤 燥热 郑重奇事 置之不理 C.潮汛 隧道 默默无闻 迟疑不决 D.恣睢 隐匿 胡说八道 断章取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键游桂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机,实现一键畅游桂林。

B.开发区沿河两岸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C.同学们最喜欢上周五的阅读课,你看他们精神集中,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对于名著翻拍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视野,增强我们的人生感受。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每年的七月半,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 D.柳州螺蛳粉是广西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

试卷第1页,总15页

自传。

二、综合性学习.

研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暨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在京发布。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画面由双手、绿叶、城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等构成。

【材料二】我国古代就有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传统。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提高到目前的21.66%,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植树节逐渐成为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材料三】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选出对上述材料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介绍中国植树节纪念邮票画面的构成元素。

B.材料二,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6%,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C.材料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从上述三则材料可知,我国植树节的意义包括纪念孙中山、传承民族传统、建设美丽中国。

(2)请为即将举办的“桂林市播种绿色行动”挑选宣传标语,最符合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人人奉献爱心,共建绿色桂林。 B.绿色城市,美丽中国。

C.播撒一片绿色让桂林更美,爱惜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D.大美大爱,图强图新。 三、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书香缕缕为何来

①打从认字开始,我们便开始了与书为伴的生活,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纸质书不断受到电子阅读器的冲击,但仍有许多人执著地钟爱纸质书。纸质书除了能给人手捧书卷的实在感,那时不时地从书页中飘散出来的缕缕书香,也时常令爱书人陶醉,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②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书香”呢?

试卷第2页,总15页

③书,无论新旧,都会释放出几百种有机化合物,与所有香味一样,书香之源可以被追溯到若干化学成分。“新书气味”主要有三个来源:纸品本身以及制造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用于印刷的油墨以及用于书本装订的胶剂。

④纸品制造的过程经常需要用到化学品。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这些化学品可以通过它们的反应或者其他过程,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为我们可以觉察到的气味,油墨和胶剂也一样。

⑤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⑥通常说来,是纸张中的化合物分解导致了“旧书气味”的产生。纸张包含纤维素、少量的木质素还有其他化学成分。虽然现代的高质量纸品会通过化学过程来清除木质素,但是纸张中的纤维素分解过程仍然会缓慢发生,这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酸性物质。这些反应,统称为“酸水解”,“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⑦现已明确的,纸质书在由新变旧的过程中(化学降解过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

⑧据说,外国有家公司曾经生产了一系列的气雾剂来复制“书香”的味道,销量很好,卖到断货,看来人们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古往今来仍未改变。也许有一天,人们希望自己闻起来像本书,“书香味”香水就会应运而生。还有一些释放的化合物可以用来确定旧书降解的程度,糠醛便是这些化合物之一,可以用来确定书籍的年代和成分。

(1)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作比较) B.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苯甲醛有杏仁般的气味、香兰素有香草般的气味、乙苯和甲苯有馨甜的气味、2-乙基乙醇有轻微的花香气味。(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所以不是所有的新书闻起来都一样。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试卷第3页,总15页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第⑧段中画线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四、古诗文阅读(18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节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就之如日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受上赏(上等的) C.以亲九族(亲近)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时/而间进 C.其知/如神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侧面反映了齐王纳谏后的显著成效。

B.【乙】文“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一句从正面描写尧帝的形象。

C.【甲】文齐威王为使国家大治,他招贤纳士;【乙】文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D.【甲】文中“门庭若市”和【乙】文中“望之如云”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试卷第4页,总15页

B.燕、赵、韩、魏闻之 D.望之如云

B.期年之后(满一年) D.以闰月正四时(校正)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以闰月/正四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0分)

默写

①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④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⑤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积累

①桃李不言,________。

②《红星照耀中国》中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个共产党员是________(人)。他常常在深夜里把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读了一本叫做《________》的书,这本书他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作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 六、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5分)

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七、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道,河道 罗 铮

①小河睡得早。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

②小河醒得也早。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映在河里的面孔青涩,秀气,睡眼惺忪。返回的路上,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走完了这道程序,一天便正式拉开帷幕,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等环节方能陆续开启。

③小河真的小。仅仅三四米宽,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不会出现蛛丝马迹。细碎的鹅卵石密布,水与石头撞击出条条波纹。三两枯枝四仰八叉。水流清澈见底,浅到孩子们嬉戏玩耍,根本用不着大人看管。

试卷第5页,总15页

④小河没有方向。它来自何方,去往哪里?我不止一次问过乡人,每次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它就像一个过客,忽然间出现在村头,默默流向村尾,又不知所终。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淘米,洗菜,浣衣,洗澡,做酒,样样不可或缺。

⑤小河也没有名号。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村民,怎么就没有想起给小河安个名号?抑或曾经有过,却又不便记忆而被自然淘汰?

⑥尽管如此,小河的威望依然十足。虽然地理位置偏于村南,但它足以堪当全村的中心。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小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搓洗,边闲话村头逸事。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

⑦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一代又一代罗氏、黄氏后裔从小河旁进进出出,或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或庸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寒衣素食惨淡度日。

⑧亭台楼阁,山川河流,但凡稍有名气,总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纵情歌咏。可是,小河名不见经传。它也有精美的发饰﹣﹣岸边的竹林排开一道墨绿的幕帘,风一吹,竹叶飒飒作响。或许在久远的古代,小河拥有更加宽阔的流域,能把青黛色绵延的山峦收紧,浮出阔叶林的斜影。但仍然不足以吸引诗人的脚步。它没有任何怨言,静静地蜿蜒,九曲十八弯,滋养着村庄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

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淙淙流淌的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河道究竟是何走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它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映射着子丑寅卯等各个时辰的衣着,装载着晴雨雪雾的雄奇瑰丽,暗藏了大量的古老因子,早已超越了“器”的局限,从一个提供基本生存物料的源头,升华为整村人的精神图腾。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游走于丛山密林之间,每逢开阔地,便散落鎏光的村舍。全村的生命得以发育,健壮,洗礼。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

⑪村庄的夜,黑得纯粹。一缕月色笼罩四野。万籁俱静。唯一的声响,是水。平缓,有力。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 ⑫河道,河道,谜之河道。

(1)千百年来,流经村庄的是一条怎样的小河?请简要概括。

(2)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

(3)文章结尾为什么再一次描写村庄的夜色?请简要分析。

(4)文章第⑧段为什么提到“亭台楼阁,山川河流”?

(5)文章为什么说“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6页,总15页

八、写作(50分)

请以“答案,我来书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7页,总15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全真第三次摸底考试试卷(二)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

【答案】 B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字音的辨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组词,根据词语的含义确定字的读音。 【解答】

A.有误,“随声附和”的“和”应读“hè”; B.读音全正确;

C.有误,“褴褛”的“褛”应读“lǚ”; D.有误,“告罄”的“罄”应读“qìng”; 2. 【答案】 B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郑重奇事”中的“奇”应为“其”; 3.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用来形容读书不恰当,用错了对象; 4. 【答案】

试卷第8页,总15页

B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应在句末加上“的影子”。 5. 【答案】 A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A.有误,“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BCD.正确。

二、综合性学习. 【答案】 B C

【考点】 材料探究 【解析】

本题是关于“植树节”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提取能力;第二题考查结合材料内容挑选宣传标语。 【解答】

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根据“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可知选项中“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说法错误; 故选:B。

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选项中找出符合“桂林市播种绿色行动”主题的标语,既要体现地域性,又要体现主题“播种绿色”。 A.不当,“人人奉献爱心,共建绿色桂林”强调的是“献爱心”; B.不当,“绿色城市,美丽中国”没有突出“桂林”; C.恰当;

D.不当,“大美大爱,图强图新”不能体现“播种绿色”的主题; 故选:C。 答案:(1)B。(2)C。

试卷第9页,总15页

三、现代文阅读(Ⅰ) 【答案】 C D D

【考点】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细读文本可知,首段提出说明对象:书香。第②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解释。第③段到第⑦段详细介绍了书香产生的原因。末段总结全文,所以层次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故选C。

(2)D项,有误,本句并无细致描写事物形状外貌,所以不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3)D项,有误,“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四、古诗文阅读(18分) 【答案】 A C B C

(1)A(2)C(3)B(4)C(5)①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②(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甲】齐威王说:“说的好!”于是下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并使我听到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人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乙】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解答】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含义和用法。

试卷第10页,总15页

A.句意为: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B.句意为: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之: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C.句意为: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 之:代词,可译为“他”。 D.句意为: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之:代词,可译为“他”。 故选:A。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亲:使……亲近。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断句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故选: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甲】文齐威王为使国家大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令,命令;市,集市。句子翻译为: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饬(chì),约束,整顿;众功:各种事情。句意为:(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答案:(1)A(2)C(3)B(4)C(5)①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②(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答案】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十分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拂,船帆端直高挂在水天之间。

示例:从炼字角度赏析:“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考点】 羁旅诗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试卷第11页,总15页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需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是的前提下,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两句诗,然后正确翻译,合理描述即可。“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不要示统一答案。注意抓住“潮”“风”的特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句的鉴赏。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告诉人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0分)

【答案】

会当凌绝顶,自缘身在最高层,濯清涟而不妖,烟笼寒水月笼沙,欲与天公试比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解答】

①会当凌绝顶(注意“凌”、“绝”的正确书写) ②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清涟”的正确书写) ④烟笼寒水月笼沙 ⑤欲与天公试比高

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

下自成蹊,毛泽东,盛世危言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主要讲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解答】

(1)本题考查积累名句。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应该填“下自成蹊”,注意“蹊”字的书写。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人物和内容。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个共产党员是毛泽东,从“这本书的作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中可知,这本书是《盛世危言》。据此回答即可。

试卷第12页,总15页

六、请用正楷字体书写下列文字(5分)

【答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考点】 汉字临摹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的临摹。做此类题一要严格照样书写,不多添,不遗漏,不颠倒;二要规范格式,标点符号单占一格,符合汉字短篇布局格式;三要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每一个字符。做到四不:不涂抹、不模糊、不歪斜、不错写。 【解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七、现代文阅读(Ⅱ)

【答案】

很小;没有方向;没有名号;位置偏但威望十足。

小河分支多,打水的人多,小河对村里人生活的重大作用。

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衬托河水不息、平缓有力,生命循环不止。

将文人墨客对待“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和“小河”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

河流流经村庄,滋养村庄;河流是村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的见证者和密码库;河流潜藏着生命之道,是观摩世界的集大成者。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这篇散文抒情的对象是小河,文中写小河的平凡、普通:很小、没有方向、没有名号。但它却威望十足,对人们的生活作用重大,滋养着乡村一代又一代人。最后以“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总结全文,指出河流潜藏着生命之道,是观摩世界的集大成者,表达深情地赞美。 【解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文章的中心句寻找答案。如,文中的第③④⑤⑥分别描述了千百年来,流经村庄的小河的特点,每一个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由此可归纳概括出答案:很小;没有方向;没有名号;位置偏但威望十足。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来突出小河的作用巨大;“插满了水桶”说明了打水的人很多,人们需要河水的滋养。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结构上看,这段话与“小河睡得早。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相照应;从内容上看,“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表现了河水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本题考查第插叙作用的理解和分。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补充人物和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第三步: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就本题而言,插叙“亭台楼阁,山川河流”,是将文

试卷第13页,总15页

人墨客对待“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和“小河”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必先读懂、读透文意,且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是对上文的总结归纳。从第④段“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可对归纳出“河流流经村庄,滋养村庄”;从第⑥段“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可对归纳出“河流是村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的见证者和密码库”;从“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和“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可归纳出“河流潜藏着生命之道,是观摩世界的集大成者”。 答案:(1)很小;没有方向;没有名号;位置偏但威望十足。(2)小河分支多,打水的人多,小河对村里人生活的重大作用。(3)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衬托河水不息、平缓有力,生命循环不止。(4)将文人墨客对待“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和“小河”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表现小河没有任何怨言、甘于安静的品格。(5)河流流经村庄,滋养村庄;河流是村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的见证者和密码库;河流潜藏着生命之道,是观摩世界的集大成者。 八、写作(50分)

【答案】 【范文】

答案,我来书写

窗外,阳光普照着大地。我坐在考场上,手中拿着一张试卷。离考试还有几分钟,我已经填好了各种信息,眼睛里流露出几丝忧郁,默默地看着那张答卷。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心中始终被一块东西堵着,我不知道该怎样考好这一次考试。 虽然我的眼睛移开了答卷。但我的眼前依然浮现出那用加粗的宋体写的“答卷”两字。想着这两个字,我的思绪穿过了墙,穿过了门,穿过了校门口那粗粗的铁栅栏。我仿佛看到了操场后那条奔流不息的小河。水底色彩斑斓的石头清晰可见。顺着河水流去的方向,是两排整齐的松树。我不知道这河水从哪里来,将要流到哪里去,不过它一定会有个归宿,那个地方,可能是湖,可能是江,也可能是海。 我佩服它,因为它是一条有目标的河。

来到海边,我看到一群回游的徊鱼。他们正乘风破浪,向一条大江流去。它们要回到淡水里。我知道,这是一条惊险的道路,一路上有激流,有鳄鱼,也有变幻无常的气候。但是它们不害怕,它们勇往直前。

我佩服它们,因为它们是一群百折不挠的鱼。

我来到街上,看到一个环卫工人正在认真地扫地。他应该曾经受到无数人的轻视了吧。但我尊敬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如此干净的城市。他们应该得到尊重,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

我佩服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勤劳的人。

我的思绪又收了回来。我已经知道了这张答卷代表了什么。它并不只是学习中的答卷,它更是我人生路上的答卷。

小河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徊鱼上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环卫工人上交了一份有意义的答卷。

我的这一次考试只是人生这张大试卷上的一小题。但我明白,答案,必须由我来书写。 叮铃铃,考试开始了。我埋下头奋笔疾书。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试卷第14页,总15页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本篇作文的题目是“答案,我来书写”,其中的“答案”,可以指试题的答案,也可以指引申的“人生的答案”。如果这个“答案”是具体的答案,可以写一个解决难题时,最后答案由我来得出或是经过努力后取得好结果的故事。如是引申义的“人生的答案”,这个“人生的答案”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有什么样的答案,就要看自己怎样把握。写作时可以选取自己经过不懈地努力,最后书写了自己成功的答案的事例,如期终考试的好坏,全在于自己这学期的努力程度;参加全校演讲比赛的结果,全在于自己平时的付出和努力等。这些答案全都是由自己来书写的。这篇记叙文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强调“答案由自己把握”这一主题。 【解答】 【范文】

答案,我来书写

窗外,阳光普照着大地。我坐在考场上,手中拿着一张试卷。离考试还有几分钟,我已经填好了各种信息,眼睛里流露出几丝忧郁,默默地看着那张答卷。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心中始终被一块东西堵着,我不知道该怎样考好这一次考试。 虽然我的眼睛移开了答卷。但我的眼前依然浮现出那用加粗的宋体写的“答卷”两字。想着这两个字,我的思绪穿过了墙,穿过了门,穿过了校门口那粗粗的铁栅栏。我仿佛看到了操场后那条奔流不息的小河。水底色彩斑斓的石头清晰可见。顺着河水流去的方向,是两排整齐的松树。我不知道这河水从哪里来,将要流到哪里去,不过它一定会有个归宿,那个地方,可能是湖,可能是江,也可能是海。 我佩服它,因为它是一条有目标的河。

来到海边,我看到一群回游的徊鱼。他们正乘风破浪,向一条大江流去。它们要回到淡水里。我知道,这是一条惊险的道路,一路上有激流,有鳄鱼,也有变幻无常的气候。但是它们不害怕,它们勇往直前。

我佩服它们,因为它们是一群百折不挠的鱼。

我来到街上,看到一个环卫工人正在认真地扫地。他应该曾经受到无数人的轻视了吧。但我尊敬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如此干净的城市。他们应该得到尊重,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

我佩服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勤劳的人。

我的思绪又收了回来。我已经知道了这张答卷代表了什么。它并不只是学习中的答卷,它更是我人生路上的答卷。

小河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徊鱼上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环卫工人上交了一份有意义的答卷。

我的这一次考试只是人生这张大试卷上的一小题。但我明白,答案,必须由我来书写。 叮铃铃,考试开始了。我埋下头奋笔疾书。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