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扩大的主要原因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锯所研宪每考2007.g- ̄g 54期(总第2110期) 金 融 剧,供给量大于需求量,造成了产品产能过剩,导 致了2004年初我国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现象。 为了调控经济的局部过热,国家对房地产、钢铁、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扩大的主要原因 枢 甄 水泥等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进行压制,要求各商 业银行对过热行业采取信贷紧缩的政策,而银行 又没能积极扩展其他方面的贷款渠道,加之中央 1.“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商 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主要是公众企业的中央银行 的基础货币投放。随着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商 直接投资的增加,我国近年来的高“双顺差”使 得中央银行被迫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商业银行 的存款额度也随之增加。 2.商业银行贷款能力不足。近两年来由于 我国加入WTO后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各商业 银行的改制上市,根据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 足率、不良贷款率的约束,各家银行都剥离了大 量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使商业银 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调整,贷款余额下降,但并 不影响负债方存款余额,因此存贷差额会相应扩 大。另外,多年来的经济体制制约了银行抗风险 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 行的贷款大多由国家政策控制,银行自身鉴别风 险和主动营销的能力长期受制约。在经济转型 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出现了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 的累积,贷款质量下降。为了提高资产质量和竞 争能力,国内各商业银行提高了贷款门槛,对各 项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且紧缩了信贷市场, 出现了“惜贷”现象,贷款增长率下降,流动性逐 步过剩。 3.产能过剩的持续效应。2003年我国开始 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的上升期。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2002—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率分别为16.1%、26.2%、27.6%和258.7%,在 这些投资中,银行贷款占90%左右。由于这些生 产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产品供给量的增加,而消 费的相对落后使得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问题加 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进 一步减少,贷款增速开始下降。 4.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从2001年开始我国 的股票市场进入长达四年半的熊市,严重打击了 投资者的信心,在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和公众 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从资本市场 撤出变成了银行存款。另外,资本的不可自由流 动也阻碍了一些资金追逐更高利益的流动,大部 分只能自银行体系内沉淀下来。目前,随着股权 分置改革的完成,期货、外汇市场的逐步成熟,将 会吸收大量的资金入市。但只有在持续向好的 宏观经济和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下,才能让投资 者重拾信心,也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配置从而减 缓银行体系中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5.储蓄率持续偏高。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长 期高居不下,达到40%以上,比一些工业化国家 如美国(约4%)、日本(约1 1.5%)高出不少,这 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现象,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 境、体制结构以及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我国六 七十年代的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到现在都已进入 中年,人们为了购房、养老、医疗以及后代的支出 等各种预防性支出,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在社 会主要人群都处于这一时期时,储蓄的额度必然 要大于消费额度,而这部分储蓄的增加又和我国 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系不完善直接相关。过 高的风险和过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公众更乐于储 蓄。虽然金融机构贷款额一直在增加,但存款额 却增加得更快,其中有大部分属于居民储蓄存 款,如2006年储蓄存款(161 587.30亿元)就占 到存款总额的48.2%。 (田风摘自《财经科学》200r7年第7期《基于不同 视角对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