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2009年10月21日四川践行创新理念科技促经济

来源:画鸵萌宠网


86(总2861)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9年10月21日

四川:践行创新理念 科技促经济发展

——各地科技60年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

早在“大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中央部属科研机构和国防科技机构内迁或在川兴建科研机构,使四川省科研力量和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改革开放后,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吹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先后实施了搞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技术市场商品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四川省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构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近年来,坚持把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科技服务民生专项行动等“三大行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机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四项体制”,努力建设创

1

新型四川。

1. 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1517个,全省科技人员22.5万人,其中,企业科技队伍占66%。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41倍和67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1962年,全省科技三项费不足4000万元,1978年仅为4700万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补充”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到2008年底,四川全社会科技投入367.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196.9亿元,各级政府投入138.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5.0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0.91%上升到2008年的1.30%。成立了两家科技专营支行,设立了四川省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风险补助资金,带动了近27亿元的投资资金,“投、贷、保、证、补”等多渠道金融科技支持体系正逐步形成。

2. 科技创新成果由少到多。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4395项,全省专利申请数达到10.94万件,授权6.08万件;全省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累计超过300亿元。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天航空、核技术、新材料、动植物育种、生物医学、生态保护、地质矿产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研究实力和比较优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全部重大专项。2008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第10位,居西部之首。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四川省积极实施“火炬计划”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核技术和新能源六大重点领域形成了产业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开发出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和高科

2

技产品,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体系。核电重大装备,大型水力、风力、火电发电机组,钒钛制品,多晶硅,超级稻,地奥心血康等高新技术产品正逐步拓市场、创品牌、上规模、成气候。截至2008年,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6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25家,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40家,创新型企业51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的19.9%。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聚集功能明显提升,并呈现出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8个园区(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688.8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50.8亿元,实现利税245.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4.6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显。逐步建立起科技研发、投入、政策、服务等体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8年企业创新投入196.9亿元,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53.5%;建立了覆盖高新技术产业6大领域的产学研创新联盟5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省)工程技术中心、各类专业服务平台300多个。

4. 科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川农业科技始终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先后组织实施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行动”、“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等农业科技行动,在省一级整体推进良种产业化。一是育种攻关能力居全国先进水平。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078个,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了“D优63”杂交稻、“繁6”、“繁7” 小麦良种、 “成单4号”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川油9号”杂交油菜良种等优良作物品种,实现了农业品种五年一换代,自育品种覆盖率

3

达90%以上。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494.5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350.02亿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国省一级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形成并推广了“专家大院+企业(协会)+基地+农民”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汶川地震后,启动实施了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工作。三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及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粮果蔬综合配套及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全省农产品加工技术能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5.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和科技服务民生专项等行动,坚持民生科技与产业科技并重,突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等重大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建成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建成一批药物工程研发中心,研制出一批新药,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生物医学重点产品和战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硅凝胶软性人工晶体的研制发明及其在人眼中的成功植入开创了世界软性人工晶体的历史,成为我国人工晶体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钙—磷生物材料骨诱导及机理性研究”成功研制开发了“颗粒型、块状型系列化骨诱导人工骨”,被国际上公认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一项标志性先进成果。病毒性肝炎、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活体肝移植、肺癌的外科治疗、白血病干细胞移植等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4

开展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科技攻关,成绩显著;一批先进的技术成果在汶川地震后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康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省人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73岁以上。

在生态环保领域,若尔盖湿地保护、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等脆弱生态治理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及设备开发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针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体系,初步构建了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在提升全民科技素质方面,共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基地53个,建成科普场馆180余个、社区科普活动室4000余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16000个,每年科普教育3000万人次。在支撑灾后重建和富民安康方面,彭州市新黄村等4个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科技示范点、牧区新帐篷研制等取得阶段性成效。

6. 科技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先后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科技合作范围由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逐步拓展到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合作方式由以前的短期访问考察为主转变为长期合作为主。

编辑部:(010)58881861 责任编辑:曹 军 邮 箱:info@mail.most.gov.cn

网 址:http://www.most.gov.cn/cbw/zl/index.htm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