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163.com/hoho667@126/blog/static/34701163200962342214456/
张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氏,人数众多,分布极广。按照姓氏排列,我国张姓人口排在李、王之后居第三位。人口已超过一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张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海外亦为数甚众。张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姓源郡望 张姓大致有四个来源。 一、黄帝赐姓。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直接赐姓。东汉《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张姓的由来,《广韵》上说:“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元和姓纂》上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可见,张姓的得姓始祖是张挥。但张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张挥是黄帝的儿子,另一说则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即为黄帝的孙子。 令张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们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张挥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对于靠手持木棒、石块去猎取飞禽走兽的远古先民来说,弓箭和网罗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张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张姓人在介绍自己姓氏时常说:“我姓张,弓长张。”一句话就将张姓的特点概括得简洁、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张姓是由姬姓而来亦以黄帝为始祖。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士,其后裔以字为氏即为张氏。三家分晋以后,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渐成望族。
三、改姓。历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张,后裔繁衍成为张姓的一部分。如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如三国时诸葛亮赐南方人酋长龙那为张氏。 四、与道教有关。汉代以后,张姓发展很快,这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传有关。道教自称源于黄帝,又盛行“黄帝赐姓张氏”之说,因此,道教领袖常用张姓。如张角、张鲁等。 历史上,张姓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根据《中国姓氏辞典》,张姓的郡望大致有:清河郡、南阳郡、吴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阳郡、牛建为郡、沛国郡、梁国郡、中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平原郡、河间郡、魏郡、蜀郡共23个郡望。 清河郡是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张姓始祖挥的居住地。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
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瑯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彭城世泽;铁汉家声。彭城世德;禄阁家声。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
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有关古籍及姓氏丛书记载,廖氏的产生“当在夏王朝时期或者更早一些。”廖氏的起源和发展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国二千五百多个姓氏中,廖姓排在第六十六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廖氏渊源 关于廖氏的起源,得姓何时,始祖是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归纳各地的廖氏宗族谱,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为姓,这就是廖姓。 二、颛顼的后裔叫叔安的人受封在国,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并将“”字去“风”加“广”而成为廖姓。 三、商朝末年的缪、颜二姓人因为商纣无道,便到黄河以北去隐居起来,并将缪、颜同时改为廖姓。 四、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国,其子孙以国为姓,并将“蓼”改为“廖”姓. 五、廖氏的始祖太公是召伯廖。他是召国的国君,也是周王朝的卿士,属宰相级的重臣。召是国名,伯是伯爵,廖是名。其后裔为纪念始祖太公而取他的名为姓,这就是廖姓。 关于得姓始祖,有如下几种考证: 《客家姓氏渊源》(广西教育出版社)云:“廖氏之先,原出五帝颛顼后裔,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骆明……传十七世至商代,商
王封叔安于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是为国,以国为姓,传至春秋时伯爵高,易为廖。国为廖氏发源地,叔安乃廖氏从出之源为鼻祖。”《姓氏追根寻祖》(中国文学出版社)云:“廖氏的来源有两支:传说上古颛顼帝有个后裔叫叔安的,夏时被封在廖国为侯,人称廖叔安,他的后裔即为封国为姓,即为廖氏。另外,周初,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他的儿子以他的名为姓,是另一支廖氏。” 《风俗通·姓氏篇》(商务印书馆)云:“廖氏,古有廖叔安,左传作,盖其后也。汉有廖觊为钜鹿太守。今南剑衡山,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汉书方求传,有廖扶;蜀志有廖化;后汉有廖湛。” 台湾高雄、云林等地还有“张廖”复姓的,俗称“双廖”(注:正统的廖氏,称单廖)。据台湾张廖宗亲会编《张廖元子公族讯》载:“……这一独特的姓氏并非音译,而是两姓的结合,一嗣双祧的一族,在血缘上是张父廖母,二姓合一家。”乾隆皇帝时,“清政府为了便于与台湾汉人交往,加速进化过程,便给高山族人赐姓。公元1758年,清政府一次赐台湾高山族同胞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中华民族有几千姓,唯独赐廖等七姓,这说明当时廖氏人在台湾已有相当数量和地位了。” 入杭播迁唐贞观年间,廖崇德官江西虔州(即今赣州)令,有贤声,子孙留居于宁都。传至廖四十一郎(名腾骧,琼瑄之子),宋时避乱入闽,定居于汀州宁化石壁,其后屡遭兵祸,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据闽、粤、赣各地族谱记载:廖氏近祖一世为闽、粤、赣开基始祖花,字实蕃,号循政,崇德九世孙,文兴之子,世居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后迁上杭蓝溪觉坊村,是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妣冯
一娘诰封夫人,生一子:昌,字燕及,燕及夫人杨氏、周氏。燕及有子三:彻、政、敏。彻,字甫田,太学生,妣张孺人,生二子:百三郎、百一郎。政,字拱辰,宁陵(河南省)县丞,妣梁安人,生五子:太一郎(懋诚)、太二郎(懋实)、太三郎(懋孙)、太四郎(懋纲)、太五郎(懋宗)。敏,字纳斋,湖广德安府通判,妣赵安人,生五子:念六郎、三十郎、三十一郎、三十二郎、三十三郎。从此,彻、政、敏三大房族运昌隆。 廖花裔孙从杭川觉坊逐步向赣江、韩江、珠江流域以至海外迁播。据杭、永有关资料统计:上杭廖姓,主要分布在蓝溪、稔田、古田、步云、白砂、临江、临城、湖洋、旧县、通贤、南阳、太拔、溪口、茶地、中都、泮境、庐丰等17个乡(镇)的40多个村落。由上杭迁入永定的廖姓分居在凤城、城郊、仙师、西溪、金砂、峰市、洪山、湖雷、堂堡、抚市、坎市、高陂、岐岭、下洋等14个乡(镇)的40多个自然村。迁播外地的廖花裔孙人数达近千万,遍及五洲四海,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长汀、武平、龙岩、永安、清流、宁化,广东的蕉岭、梅县、兴宁、龙门、龙川、连平、紫金,江西的会昌、寻乌、龙南、瑞金、于都、兴国、宁都,还有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以及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各国,并远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等国。 据《台湾廖氏源流》及有关资料记载:台湾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彰化县、屏东县、桃园县及南投、云林等地廖姓人数已有35万之众。香港新界上水乡、九龙蓝田等地廖姓也有几十万人。新加坡有“南洋廖氏公会”、马来西亚有“槟城廖氏宗祠”、泰国有“廖氏宗亲总会”、印尼有“廖氏宗祠”等组织,并经常组团回祖居地寻根谒祖,瞻仰祭奠、探亲访友、联络宗
族,抒发爱国爱乡之情。 祖祠之光 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泰国时,曾接见泰国廖氏宗亲总会全体理事成员,并合影留念。1979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泰国时,特安排接见泰国廖氏宗亲总会全体理事并合影留念。1996年泰国廖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廖治平组团20余人专程前来上杭蓝溪觉坊花公宗祠寻根谒祖。同年,香港廖万石堂理事廖汉强组团30余人前来杭、永宗祠祭奠始祖花公、二世祖昌公。 坐落在上杭蓝溪镇觉坊村的廖氏大宗祠为花公始祖祠。该祠堂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内有木柱,外有围墙,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称“蟹型”二宝地,寓意为“家庭旺,子孙昌”。此正如祠堂楹联所书:“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 始祖花公与冯夫人仙逝后合葬于上杭庐丰公路旁,形曰“田鸡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来进香拜祖裔孙,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据廖氏族谱载:“花公官汀居杭,卒于官地汀州,运回觉坊安葬,路经杭之庐丰绿荫水口时,突然风雨大作,扛夫们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块高地上,急于避雨休憩,待雨后回到停棺场,棺柩却没于地下,故而草草筑坟,放上一块小墓碑以作纪念。……此坟筑起后,附近人家每晚都能听到处处蛙鸣。而逢暴雨,四周田园被淹,唯此坟始终浮于水面不没,故而传之为„田鸡浮圹‟。” 二世祖廖昌葬永定仙师乡恩全茶树下,曰“架上金盆”。妣杨、周氏原葬上杭觉坊大埔坪,曰“棋盘形花心穴”,1981年迁与昌墓合葬。1995年香港上水乡裔孙献资重修一新。 三世祖廖彻住上杭觉坊,后来他的后裔迁入永定,公妣合葬永定峰市河头城对岸,形曰“黄龙过江”;廖政迁永定城郊古镇黄竹甲,公妣合葬永定仙师乡葛布段,1996年众
裔孙集资重修;廖敏先迁永定黄沙,再迁永定县城,公妣原合葬永定古镇坪“金盘形珠宝穴”,1990年香港上水乡裔孙捐资迁葬永定罗滩公路旁,“眠牛形肚旁穴”。 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1848)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前堂为议事厅,厅前正中上悬“廖氏宗祠”匾额,后堂为祭祀厅,配祀一脉宗支神位。左右横舍二落四间,还有天井、门坪等。祠宇建筑精巧,典雅堂皇,周边古木参天,壮观秀丽,龙脉腾起,堪称风水宝地。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对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此联实为办学宗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人才辈出 据廖氏族谱记载:花公裔孙人才辈出。宋代迁往顺昌的廖衡和廖执象,被称为“廖氏二神童”,“衡六岁写诗作文,十三岁中举”,“执象七岁能诗,十六岁入京都,献所为诗文,太宗皇帝看了赞好”。明成化进士廖中,初授刑部主事,后转员外郎,处事秉公,执法如山。迁江西龙南的清乾隆进士廖运芳,居官廉政。清乾隆进士廖鸿章,文思敏捷,“智作咏梅百首诗”,被乾隆皇帝赞叹为“真是翰林之材”,是廖花的二十世孙。其侄廖瑛亦为乾隆时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政清廉,卓有政声。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
在廖花裔孙中,有进士20多人、举人60多人,官任知县以上达百人之多。 据《上杭县志》载:杭籍在外任职较知名的有廖立峰,闽侯县知事;廖江南安徽省法院院长;廖海涛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委;廖良章,温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廖安,红四军司令部副官等。近年评上高级职称的有上百人,评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有十余人。 堂号堂联 廖氏堂号主要有汝南堂、武威堂和世綵堂。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今河南省唐河县)取得的最古老的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世綵堂也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而耀。 此外,廖氏的堂号,还有“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等,都是由“汝南堂”、“武威堂”、“世綵堂”这些堂号分支而来。 在廖氏的堂联中,流传最广的是:三州世泽,万石家声。 “三州世泽”即泛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万石家声”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一说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綵堂”。 清朝时有翰林院学士廖甡返乡拜祖,嘉庆皇帝封送一副饯别送行对联作廖氏堂联: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
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綵振千秋。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上联点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后”的悠长历史;下联通过嘉庆皇帝赞誉廖刚德行,激励廖氏子孙弘扬“世綵家声”。各地廖氏堂联之多之美,在此仅择斐然成章、文以载道者为例: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世綵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