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融学》课程试卷及答案(3)

来源:画鸵萌宠网
《金融学》课程试卷及答案(3)

____专业____班 姓名______学号_______ (集中考试)考试形式: 闭卷 考试用时:120分钟

试 题 纸

一、单项选择题

1、信用货币币值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 D )

A、是否有政府信用的支撑; B、是否有银行信用的支撑; C、是否广为人们所接受; D、是否有适当的货币供给量。 2、在信用关系的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C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3、货币借贷的规模最终取决于( C )。 A、银行信用规模 B、国家信用规模

C、可供借贷的资源 D、货币流通规模

4、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为( C )而相互融通的市场。 A、增加收益 B、减少风险

C、调剂短期资金余缺 D、减弱流动性

5、以下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C)。

A、结算业务 B、信托业务 C、承诺业务 D、代理业务 6、分散多元的货币发行( C)。

A、有利于货币供求适度 B、有利于值稳定 C、易使货币发行失控 D、易使货币汰劣存良

7、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B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8、决定货币供给量大小的是( D )。

A、中央银行 B、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C、中央银行和社会公众 D、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

9、在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很高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时,货币政策通常( A )。 A、很有效 B、较为有效 C、无效 D、可能有效

10、以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假设前提的通货膨胀理论是( B )型通货膨胀。

A、需求拉动 B、工资推动 C、利益推动 D、混合推动 二、多项选择题

1、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BCD )。

A、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减少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会增加 B、增加了商品流通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 D、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

2、国债的发行可能会( ABC)。

A、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 B、引起货币供给量等额增加 C、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D、货币供给总量减少

3、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其主要交易对象是( ABD ) A、商业票据 B、同业拆借 C、发行股票 D、银行承兑汇票 4、利率的风险结构受( ABC)影响。

A、违约风险 B、证券的流动性 C、税收因素 D、时间的长短 E、预期利率

5、《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规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有( BD )。 A、银行资本不得少于风险资产的4% B、银行资本不得少于风险资产的8% C、核心资本不得少于8% D、核心资本不得少于4% E、 补充资本不得超过4%

6、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责主要有( ABCD)。 A、充当最后贷款人 B、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C、主持全国银行清算业务 D、主持外汇营业银行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E、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7、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是因为从实证的研究中他得出( BC )。 A、利率的变动是稳定的

B、利率经常波动,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C、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但恒久收入本身稳定 D、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和收入的影响 8、基础货币包括( AC )。 A、通货 B、存款货币 C、存款准备金 D、派生存款

9、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因为( ACD )。 A、利率可反映货币与信用供给状况 B、可反映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 C、利率调整易为中央银行驾驭 D、利率资料易于获取 E、利率相对稳定

10、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的手段主要包括( ABCD )。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提高存贷款利率 C、提高再贴现率 D、出售政府债券 E、增加公开市场的货币投放

三、判断分析题

1、由于商业信用不便于管理,所以应当逐步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 错,社会化大生产中,商业信用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信用形式。 2、银行融资效率高于金融市场融资效率。 错,融资方式没有效率高低之分。

3、利率越低,则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越好。

错,利率过低,有限的资源可能被低效益项目占用,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4、货币需求的模糊性为货币控制带来了困难。

正确,货币需求具有模糊性,货币供给就存在天生的盲目性,货币控制存在困难。 5、派生存款是虚假存款。

错,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一样具有现实购买力,没有虚假存款之说。

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用总需求的效果相同。

错,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用总需求的效果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是制约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对有效性的两个指标。

四、简答题

1、为什么银行信用会成为主导信用形式? 答:银行信用的特点: (1)灵活性;(2)广泛地接受性;(3)创造信用的功能 使得银行信用成为主导信用形式。 2、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 答:(1)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界定;

(2)关系:①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

②流通市场时发行市场顺利发展的保证。 3、简述利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答:利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都有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适当的利率可以促进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增加建设资金的力量;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调节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有利于投资和经济的发展。 五、计算题

某银行某笔贷款,额度为1000元,在未来25年里的年偿付额为126元,问其到期收益率是多少?

六、论述题

如何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的“慎贷”现象? 答:

次贷危机下,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大批中小企业歇业甚至倒闭等迹象来看,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如不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将可能进一步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因此,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货币政策“宽松”,意味着要放宽对货币供应量的限制,充实市场的流动性;通过调低利率水平,降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十多年来首次提出“宽松”,是因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个人消费支出锐减,投资意愿冷清,出口活动低迷,我国经济增长形势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从目前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压力加大、大批中小企业歇业甚至倒闭等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如不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将会有大量企业陷入困境,银行贷款不良率随之大幅提高,而失业上升、居民收入下降、财富缩水可能进一步威胁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因此,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适度”的提出是基于:其一,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出现流动性枯竭状况,央行不必采取过激措施,而应审时度势,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其二,如果调整过度,就很可能会带来各种类型的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旦遇到适宜的外在环境就会马上显现出来,例如,信用的过度扩张会制造资产泡沫,从而为金融安全埋下巨大隐患,因而货币政策变化不宜过频、过大。其三,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于启动经济增长作用也不宜高估。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央行放宽银行贷款的硬性限制,是否能有效增加整个社会的信贷可得性还取决于银行的借贷意愿,特别是随着经济的深度调整,银行必然会对贷款更加审慎。因此,货币政策只有结合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未来央行会有幅度更大的降息和准备金率下调。以推动商业银行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虽然此前两个月中,央行已经连续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一年期央票改为隔周发行,并正式宣布取消对银行信贷管制,但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仍然存在。首先,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再次降息,美国联邦基金

利率降至1%,回到2004年6月30日前的水平,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点。由此中美两国之间的利差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给我国中央银行进一步降息创造了空间。目前来看,央行仍有0.54%的降息空间。其次,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明显减轻。再次,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粮食供应充足,CPI已持续几个月出现环比下降。通胀压力得到明显缓解,也给货币政策的放松创造了条件。

从未来的政策效果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打破目前信贷供需两弱的局面。前段时间,由于对经济下行担忧的增强,更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放贷能力受到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更为审慎,准入条件更为严格,扎堆大客户、大项目、中长期贷款趋势重新出现,甚至出现了慎贷、惜贷、拒贷现象。从企业方面来看,受外需减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投资意愿下降、企业盈利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有所减弱,使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有钱难贷”的局面。货币政策放松后通过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释放更多的流动性。通过进一步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刺激贷款需求的增长,进而拉动投资的增加。当然,经过一系列商业化改革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风险意识大大加强,而目前经济的下行趋势使得如房地产、钢铁、电力、焦化、水泥、化纤纺织、造船等行业信贷风险开始积聚,所以即使货币政策放松之后,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也将会非常审慎。从未来贷款的投放方向来看,银行可能会更热衷于那些有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参与的项目,以确保风险的最小化。 货币政策的“适度”,就是要步步为营,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总体走向仍是稳健的,是稳健目标下发出的“宽松”信号,也表明中央调控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日渐明朗,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日渐科学,今后将会更多地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尽管前一阶段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为货币政策的总量性调控预留了相当大的空间,但我们仍要坚持与财政政策协同,审慎微调,通过对流动性和投资需求实施调控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和市场的自我调整能力。 在当前经济景气下行的大背景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表明了决策层对经济下滑的担忧,体现了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紧迫性以及保增长的决心。可以相信,在一系列宽松政策的拉动下,短期内应当能够确保经济增长目标,但从长期来看,还应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如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换代、产能优胜劣汰、新经济增长点的发现和培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