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使戏仿文学经典蔚然成风,亚瑟·阿萨·伯格的小说《哈姆雷特谋杀案》就戏仿了莎剧《丹麦王子哈姆雷,在主人公格利奥马的塑造和复仇主题的设置上均实现了特的悲剧》对该剧的“翻新”。本文通过比较格利奥马与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考察二者的复仇在对象、目的、意识、结果上的差异,指出小说中的戏仿表达了伯格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西方文学批评和传统道德观蜕变的焦虑,并阐明了这种戏仿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格利奥马哈姆雷特戏仿引言“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为典型风格,[1]P1常使文学经典成为戏仿的对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象,对莎士比亚名剧《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TragedieofHamlet,PrinceofDenmarke,以下简称《哈姆雷特》)的“再创作”自20世纪以来层出不穷便是最佳例证①。后现代主义催生的戏仿一方面使经典呈现出传统解读无法发现的意义,一方面也具有难以避免的消极影响,因为戏仿者如若纯粹出于叛逆或怀疑精神对文学经典“为所欲为”,便“可能由于没有必要的价值底线而成为无原则的、唯现实利益是从的投机主义者”。[2]P53因而在享受戏仿的自由时,每个负责的戏仿者都应总第334期)戏剧艺术类月刊●戏剧文学2011年第3期(086xijuyishuleiyuekanxijuwenxue努力以“自身的方式对他们继承的独特世界做出反应,吸收许多可追溯的连续性,再生产可被单“复仇”的“鬼魂”,只不辙。3.二者都遇到了促其过困扰格利奥马的“鬼魂”是“多疑”:他怀疑自独描述的组织的许多内容”。[3]P293从这个角度看,己的主编之位遭人觊觎,怀疑编委们串通一气·阿萨·伯格(ArthurAsaBerger,反对他,还怀疑自己“会不会冤枉了……这些美国作家亚瑟②③1933-)的小说《哈姆雷特谋杀案》堪称一部成人”(56),不敢匆促行动。4.二者都曾设法探察复“捕鼠夹”试探克劳仇对象的底细。哈姆雷特用狄斯,格利奥马为编委提供的丰盛晚餐也是一只“捕鼠夹”,使编委们互相诋毁丑态毕出。正如哈姆雷特见克劳狄斯观剧时失态便相信鬼魂所言非虚,格利奥马也因编委们在餐桌边的丑恶《哈姆雷特谋杀案》在主人公塑造上建立的异上:后者是“时流的鉴诸……万众瞩目的人物”,前者却是不受女性欣赏的普通人。小说除了交代他的教授职称及主编职务外,并未细致刻画其样貌,这使他的个体身份模糊不清。“格利奥马”(Glioma)之名意为神经胶质瘤,即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可导致昏迷、死亡的肿瘤。伯格用一种肌体病变来命名小说主人公,使他更像一种独特心灵感受的化身,“既重要又不重要,他是一切,但又什么也不是。”[5]P82此外,格利奥马与哈姆雷特复仇后的心境也不一致,后者临功的戏仿之作。一、《哈姆雷特谋杀案》在主人公塑造上的戏仿《哈姆雷特谋杀案》主要讲述了加州大学文的“复仇”故事。格利奥马教授是《莎士比亚研事的编委却利欲熏心,为垄断学术界的话语权不择手段,使《莎士比亚研究》几乎沦为“时髦渣滓④。他为了维护学术研究和道德传统的的容器”学教授阿戈斯蒂诺·格利奥马(AgostinoGlioma)嘴脸决定让其“付出代价”(20)。究》的主编,热爱文学经典,治学严谨,可与他共“参考体系”还体现在格利奥马与哈姆雷特的差严肃性,仿效哈姆雷特实施“复仇”,铲除了这些学术败类。小说在对主人公格利奥马的塑造上借鉴了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既“承认他为人所熟知的表征,同时又建立一个独立的参考体系”。[4]P130-131这一“参考体系”首先表现在格利奥马与哈姆雷特的相似点上:1.二者都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哈姆雷特把世界视为“杂草未除的花园”,在宫中愁容满面;格利奥马在学校同样郁郁寡欢,终时表现出对身后之名的极大顾虑,前者却漫因为“自鸣得意……的布尔乔亚实在太多”不经心地总结:“生活的确充满了美妙的反讽与(15),文学研究者又对文学经典态度冷漠。2.二者都曾对女性表示强烈的厌恶。当一名女编委用亲吻向格利奥马表达谢意时,他却认定此举是在炫耀“乳沟”(57),因此感到“恶心”(57)。在他眼里女编委们不是“婊子”(47)就是“白痴变淫声浪气”(3.1.1800-1802)的偏激态度如出一。此类细节虽意外……归根到底还是值得过的”然消融了“现代哈姆雷特”格利奥马的英雄色彩,当然,格利奥马与却增强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感。哈姆雷特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受制于多种因素迟迟不杀奸王,前者却无比利落地复了仇,在的暴力复仇,是他“忠实于他的热情和自己的意态者”(7),这与哈姆雷特斥骂女性“忸怩作态,复仇时表现出后者无法匹敌的魄力。格利奥马087愿的真凭实据”。[6]P381戏剧理论纵横/《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xijulilunzongheng/danmaiwangzihamuleitedebeijuyuhouxiandaidexiangyu了清算私怨的意味。两场“复仇”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哈姆雷特中毒后奋力刺死奸王,推荐挪威王子福廷布拉斯继承王位,使姑息奸王的丹麦朝臣无法染指最高权力,不但替先父讨回了公道,也为国家廓清了政治局面,从行伦尽孝、重振纲纪的角度看算是“成功地”复了仇。《哈姆雷特谋杀案》在铺陈复仇主题时戏仿了《哈姆雷中的“成功”模式,将叙述重心由复仇者与仇特》家的冲突对抗转移到用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叙事策略重组复仇题材之上,并未明确交代格利奥马最终是被空虚压垮自行了断,还是因触犯刑法锒铛入狱,这种开放性的结尾表明了小说作者对其道德评判的“悬置”。后现代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不单是为了领略未知的文字世界之美,也是为了在这虚拟世界中挣脱既定道德规范,重新审视现实问题,因而作者总要在作品中为他们留有余地,伯格安排的“悬置”就可视为激励读者独立思考的“留白”。三、《哈姆雷特谋杀案》中戏仿包含的问题意识《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为戏仿的重伯格以力行为“合理化”埋下了两处伏笔,其一是让他的复仇对象在相互攻讦时暴露出惟利是图、粗制滥造的“研究风格”和学术圈内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阴暗面;其二是让他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批评了将文学用作推销社会理论、政治思“工具”的文学(经典)研究现状,这种安排想的首先,伯格试图用戏仿来概括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困境:1.文学批评忽视传统,生搬硬套批评理论,致使“以深厚的历史感和扎实的研究屡遭排挤,而将个人想法改为基础的学术努力”头换面后强加给作品的“伪批评”却能让人名利双收;2.文学批评脱离文学,盲目向文化批评转向,导致以文化研究为卖点的著述泛滥成灾,文学经典却被琐碎话题所淹没;3.文学批评中道德大饱私囊。《哈姆雷特谋杀案》对西方文学批评”评之困境的描述既反映了伯格作为学术界中人二、《哈姆雷特谋杀案》在复仇主题上的戏仿《哈姆雷特》,大多是在精神以往作家戏仿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或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下重塑剧中人物及其命运轨迹,但伯格的戏仿却紧扣其“复仇”主题。“复仇就是报复,……从内容上说它是正义的,义,但是从形式上说……是主观意志的行为,……它是否合乎正……事属偶然”。[7]P107-108在缺少有效法律体系的社会,受害者或其亲友“自力救济”尚属情有可原,伯格将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司法体系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又让主人公无视法律独力“复仇”,这种情节安排使《哈姆雷特谋杀在众多戏仿作品中别具一格。鉴于“一部小案》说的内容就是它的主题加上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态度”,[8]P70细察伯格选择的戏仿重心,是理解小说的关键。比较哈姆雷特与格利奥马的复仇,不难发现它们在对象、目的、意识和结果上均差异显著。前者的复仇对象受伦理取向的制约,带有明后者的复仇与整个颠覆性的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虽然他杀的是一帮道德败坏的编委,但他针对的已不再是个别恶人,而是后现代主义对学术研究及传统道德的消极影响。从复仇目的来看,前者的复仇受血缘纽带与社会伦理规范支配,对被谋害的父亲而言,是补偿泄愤、克尽孝尽管王子在行动中无法避免非理性与情绪化,他的复仇仍具有鲜明的道德意趣,说明剧作家有意使他成为传统道德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后净化学术氛围、复者的复仇目的则由个人忧愤、兴传统道德等意图共同构成,这使他的复仇以崇高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动力。就复仇意识而论,前者背负着伦理义务与道德责任的双重“十字架”,“从记忆的心板上擦去青年时代留下后者虽具维护学术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进步要求,却不免受狭隘的报复需求蛊惑,使复仇沾染显的个别性,局限为特定目标(奸王克劳狄斯)。心,又在小说的复仇叙事中为将格利奥马的暴道,对遇刺的先王来说,是张扬公理、重振纲纪。的意图一目了然。的所有琐细见闻”不少文学批评者漠视文学,只忙于借,具有相当明确的复仇意识;缺位,“批总第334期)戏剧艺术类月刊●戏剧文学2011年第3期(088xijuyishuleiyuekanxijuwenxue对失控现状的焦虑,也为格利奥马的复仇奠定了道德基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他杀人后为何感到如释重负,在餐馆“吃得格外尽兴”。其次,伯格还试图对照《哈姆雷特》来描述、考察格利奥马与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复仇上的亲缘关系,借此反思后现代语境中传统道德的危机。他在刻画格利奥马的复仇时多次引入《哈姆雷特》的原文,让格利奥马表示要“飞去报仇”(52),让复仇对象“在狂喜中灰飞烟灭”(156),且在复仇后评论说“剩下的,……只有沉默”(158)等等,这种“移植”使小说与剧本产生了互文关系,突显了传统与现实间的纽带,也把经典文本反映的社会复杂性与当代戏仿的现实紧迫感紧密编织起来,为读者发见格利奥马的暴力复仇的缺陷提供了线索。正如哈姆雷特为代表“已逝”“稳定价值观”的父王复仇,[9]P486解救“过时”道德观也是格利奥马的复仇动机之一。[9]P488格利奥马像哈姆雷特一样体会到了重建道德秩序的艰巨性无异于“重整乾坤”,但他生活在后现代社会却未意识到是后现代社会“反对世界具有同一性、一致性、整体性和中心性的话语”推“传统”的权威,[10]P45导致旧有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的分化裂变,才致使翻了“在宗教、伦理、审美和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的文学经典饱受忽视,[11]P49也不曾意识到编委们的腐败学术作风与退化的道德观不过是对社会现实的“应激反应”,他与他们的矛盾只是“传统”与后现代文化冲突的缩影,因而他“重整乾坤”的效果确实令人担忧。即使撇开杀人行为的伦理缺陷与法律后果不谈,他将无良编委———后现代社会孳生的“怪胎”———视为造成文学批评蜕变、传统道德泯灭的“孽因”,确实找错了“仇家”。正如哈姆雷特除奸能否令“慷慨支持”王室乱伦婚姻的丹麦宫廷彻底改观尚难定论,他杀死几个学术败类对净化学术界和复兴传统道德的意义同样不可高估。鉴此,深谙现实复杂性的伯格让他在“复仇”结束后便感到茫然,独自“……坐在那儿发呆”(143)。为了引导读者注意格利奥马与无良编委间矛盾的实质,伯格有意让他在感叹文学成了被嘲笑的“怪物”后讥诮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没正经、爱吹牛”(108)。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先驱鲍德里亚曾断1929-2007言“世界是一个根本性的幻觉”,[12]P19“理性的人类……无法用真实和表面之间,[13]P271观念和指涉物之间以及善恶之间稳定的区分”来填补世界的意义真空,必然导致“普遍性的东西……逐渐出局”。[12]P11按照这种逻辑,格利奥马坚守的传统(学术)道德让位给“摔跤比赛”(107)和“洗衣粉广告”(107)、他本人作为恒定“标准”的化身遭到冷遇,奉行道德虚无主义的编委飞黄腾达,均属顺理成章。伯格让格利奥马质疑以鲍德里亚思想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促使读者关注鲍德里亚们的危险性,既发掘了格利奥马意识不到的问题根源,也表达了自己对后现代文化给传统道德造成的破坏性冲击的焦虑。四、结语《哈姆雷特谋杀案》蕴涵着伯格借戏仿审视经典文本、反思现实问题的执着,将对《哈姆雷特》的戏仿与社会关怀熔为一炉,摆脱了平庸的戏仿作品———“自恋式的作业”[14]P82———将宏大叙事琐碎化的窠臼。在戏仿莎剧的过程中,它089戏剧理论纵横/《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xijulilunzongheng/danmaiwangzihamuleitedebeijuyuhouxiandaidexiangyu虽大刀阔斧地挪用原作,却未像多数戏仿之作那样以动摇经典的“可信度”为旨归,[15]P208片面宣泄后现代人拷问传统的焦灼与自我迷失的痛苦,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为支撑,通过戏仿肯定了理性维护、继承传统(包括学术研究传统与道德传统)的意义,实现了小说与《哈姆雷特》的和谐“互文”,在作品的伦理价“使传统获得了新生”。[16]P50值与艺术技巧上都伯格的尝试充分证明了后现代小说实现建设性戏仿的可能性,也表达了一位后现代小说家对传统的积极态度,反证了后现代小说只是“游戏和自省”、[17]P23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Q版语文》与大话文化现象的讨论[2]陶东风等.关于[J].当代文坛,2005(03).[3]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A].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4]宋涛等.重塑经典———评后现代小说《时时刻刻》的互文性[J].电影文学,2008(01).[5]Е.М.叶甫尼娜.评法国现代派小说[M].白嗣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德·波伏瓦.第二性(第2册)[M].陶铁柱译,[6]西蒙娜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L.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宋协立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9]Garber,MarjorieB.ShakespeareafterAllYork:AnchorBooks,2004.[10]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D.佛克马等.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M].New后现代小说家已经“抛弃对终极意义的追求”等观点。[18]P76他的《哈姆雷特谋杀案》在富有理性批判精神的戏仿中寄寓了强烈的现实关怀,为莎剧解读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也为后现代小说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注释:①美国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漂浮的歌剧》(1956)、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葛特露的反驳》(1997)等作品均可为例。②亚瑟·阿萨·伯格生于波士顿,1965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65~2003年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现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他的研究范围包括传媒批评、文化研究、交际理论等,迄今已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还有60多本书行世,其中包括《文化批评》、《传媒分析技巧》等学术著作和《涂尔干死了》、《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等文学作品。笔者在修改本文的过程中曾得到他的耐心指点,在此特表感谢。③书名原为TheHamletCase:TheMurdersattheMLA(Philadelphia,PA:XlibrisPress,2000),直译是《哈姆雷特案:现代语言学会年会上的几起谋杀》。④文中摘引的小说字句均出自李永毅译的《哈姆雷特谋杀案》(2006),引文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其所在页码;TheTragedieofHamlet,PrinceofDenmarke的相关幕次、场次、行数均参照TheNortonFacsimile:TheFirstFolioofShakespeare(1968),引文为笔者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Baudrillard,Jean.Paroxym:InterviewswithPhi-lippePetit[M].Trans.ChrisTurner.LondonandNewYork:Verso,1998.[13]詹姆斯·戴德里安.仿真: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A].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陈维振等译.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自恋式的作业?———关于弗[14]林元富.后现代戏仿:雷德里克·詹姆逊理论的一些争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6(06).[15]Lodge,David.TheArtofFictionSecker&Warburg,1992.[16]Hutcheon,Linda.NarcissisticNarrative:TheMeta-fictionalParadox[M].Waterloo: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1980.[17]王钦峰.论博尔赫斯对互文手法的创造性使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18]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思想背景及其超越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M].London:参考文献:(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责任编辑:陶沙[1]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