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劳动节有关名人劳动的小故事

来源:画鸵萌宠网
【 导语】劳动不仅仅是⼀项锻炼⾝体的运动,更是⼀份收获成果的⼯作。劳动节的⼩故事,你⼜听过⼏则呢?

  

关于爱劳动的⼩故事1:彭德怀开⽥的故事

  1961年11⽉,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寨。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分熟悉的家乡的⼭⽔草⽊,看着阔别多年的⽗⽼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共产党闹⾰命,抛头颅,洒热⾎,承受了极⼤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命的胜利。想到这⾥,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公社的陈蒲⼤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堂”去吃⼤锅饭,⽽是撇开随同⼈员,独⾃⼀⼈来到离⾷堂不远的贺⽼伯家⾥。刚跨进屋,迎⾯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伯正蹲在灶下烧⽕做饭。

  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伯,为什么不到⾷堂去吃饭?”⽼伯没好⽓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队才开⾷堂饭的,还要⼯分⾼的⼈才有得吃。  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

  彭德怀⼀听,话出有因,顺⼿将锅盖揭开,只见锅⾥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痛了,眼窝⾥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

  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产⾃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饿肚⽪了。  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砍柴去。”说⼲就⼲,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在⼯余时间还动员侄⼉⼀道去开⽥。

  侄⼉望着两鬓斑⽩的伯伯劝道:“你⽼⼈家年纪⼀⼤把了,还开什么⽥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青年⽐⼀⽐呢!”说完就捋起⾐袖,⽤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挥锄猛⼲起来,像个标准的⽼农。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块块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道收棉花,种麦⼦,撒下了⽆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个⽉,别的重活⼲不了,帮⽣产队看⽜,看湖鸭。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百元交队上。”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关于爱劳动的⼩故事2:五⼀劳动节的由来

  五⼀国际劳动节简称五⼀节,在每年的5⽉1⽇。它是全世界劳动⼈民的共同节⽇。关于“五⼀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罢⼯。1886年5⽉1⽇,芝加哥的20多万⼯⼈为争取实⾏⼋⼩时⼯作制⽽举⾏⼤罢⼯,经过艰苦的流⾎⽃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运动,1889年7⽉14⽇,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会上,与会代表⼀致同意:把5⽉1⽇定为国际⽆产阶级的共同节⽇。

  这⼀决议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1890年5⽉1⽇,欧美各国的⼯⼈阶级率先⾛上街头,举⾏盛⼤的**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天世界各国的劳动⼈民都要集会、*,以⽰庆祝。

  中国⼈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1918年。是年,⼀些⾰命的知识分⼦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的传单。1920年5⽉1⽇,北京、上海、⼴州等城市的⼯⼈群众⾛上街头举⾏了声势浩⼤的*、集会。新中国成⽴后,我国于1949年12⽉将“五⼀”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前⼣,在北京的共产主义⼩组成员邓中夏等⼈创办的长⾟店劳动补习学校⾥,⼯⼈们学唱《五⼀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由,世界明星,拼吾热⾎,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切扫除净,记取五⽉⼀⽇之良⾠。红旗飞舞,*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家努⼒齐进取。”

  这⾸雄壮有⼒的歌,是由长⾟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学的进步学⽣共同创编⽽成的。

  

关于爱劳动的⼩故事3:⽑泽东的“责任⽥”

  抗⽇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顽固派在陕⽢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了很⼤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政府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更⽣”的号召,于是⼀场轰轰烈烈的⼤⽣产运动在陕⽢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们正在杨家岭⽑泽东住的窑洞附近召开⽣产动员会。会上,战⼠们个个摩拳擦掌,表⽰要⼤⼲⼀场,争当⽣产模范。这热烈的⽓氛惊动了⽑泽东,只见他快步从窑洞⾥⾛了出来。

  “你们在开⽣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泽东来到了战⼠中间,满⾯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泽东双⼿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坡,充满信⼼地说:“杨家岭上的⼟地⾜够我们种植⽠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的吃⾁问题。假如再能搞⼀个合作社,那我们⼤家的⽇常⽣活⽤品也不⽤发愁了。”说到这⼉,⽑泽东爽朗地笑了。  战⼠们被⽑泽东这么⼀说,仿佛看到了满⼭满坡菜绿⽠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家围在⼀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浇⽥,并决定⼏天以后正式开⼯。

  到了开⼯那天,天刚蒙蒙亮,战⼠们就扛着钁头下地了。战⼠们经过⽑泽东住的窑洞门⼝,看到⾥⾯灯光仍然亮着,⼤家都知道主席⼜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去叫他。⼤家蹑⼿蹑脚地从门⼝⾛过,⽣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泽东听到了。没⼀会⼉⼯夫,只见⽑泽东扛着钁头找来了,他边⾛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块地吗?我的⼀份在哪⼉呢?”

  “主席,您考虑⾰命⼤事,⾮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事就不⽤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们异⼝同声地说。

  “不⾏!不⾏!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泽东的⼀再坚持下,⼤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亩来地。

  ⽑泽东分到责任⽥后,对这⼀“争”来的⼟地⼗分珍惜,只要⼀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们发现后,⼀齐赶来帮忙,⽑泽东总是坚持⾃⼰完成。他说:“你们有你们的⽣产计划,我有我的⽣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你们⼤,我还敢与你们⽐⼀⽐,看谁的⽥种得好!”

  此后,⽑泽东硬是忙⾥偷闲,⼀钁头⼀钁头地把地挖好,⼜垒了⼀个⼩⽔坝,将河⽔引到地⾥。不久,地⾥便栽上了黄⽠、辣椒和西红柿。⽑泽东⼜经常利⽤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份汗⽔,⼀份收获。夏天到了,⽑泽东⽥⾥的西红柿结得⼜红⼜⼤,辣椒⼜尖⼜长,黄⽠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极了。⼈们每⾛过这⾥,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番。  ⽑泽东亲⼿开荒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产的劲头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