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心编号: 学习中心名称: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
育对策
学生姓名 苏珊珊 学 号
类 型 网 络 教 育 专 业 层 次 指导教师 日 期
文档
目 录
摘 要………………………………………………………………………1 一、绪论……………………………………………………………………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 三、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 ………… ……………………………3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四、结论……………………………………………5 参考文献……………………………………………………6 附录……………………………………………………………6 致谢…………………………………………………………7
文档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摘 要
本研究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这个论题做了较有深度的探讨。通过对西部山区及内陆地区的农村人口情况调查后,发现年轻劳动力外出就业,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因为缺失照顾,导致孩子的心理及教育方面存在种种弊端。对此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概括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包括自卑、嫉妒、疑虑、逆反、早熟五个方面。
第二部分分析了这5个特点形成的原因,其中不乏父母照顾不周、监管人素质低下等等。
第三部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方案,希望能对这一情况起到帮助,并呼吁广大社会群体能够对这一情况引起重视,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文档
一、 绪 论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 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 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发展
近年来,许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使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关注的焦点,更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亲情的缺乏、家庭教育不当,生活环境的不良,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文档
三、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一)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1. 自卑
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 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他们缺乏自信,陷入深深自责中,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2. 嫉妒
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离, 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 疑虑
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 被父母遗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握紧拳头,用武力来讨回自己的尊严,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 常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4. 逆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 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总之,喜欢背道而弛。
5. 早熟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村留守 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
文档
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挣许多钱?” 在经历由生活的贫困到父母的离别到生活的改观的一系列过程后,孩子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到无助到向往的过程,正由于这种特殊的心理历程,他们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总之,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他们的心理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人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些孩子的心理特怔,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
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疏于照顾。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表现有二: (1)监管人监护不力 ①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在西部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就业,导致孩子缺少父爱。母亲因为不但要去田里劳作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自然能够留给孩子的时间就少了,对孩子的课业难免会有疏漏。
②祖辈监管力不从心。有部分家庭会出现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因为怕带着孩子不方便,就会把孩子留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本身年迈,再加上文化水平不高,根本不能对孩子学业进行监管,他们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吃饱穿暖,从不在乎孩子是否受到了好的教育,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③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在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孩子和亲戚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三五孩子成群结队地回家,如果同一年级还会出现作业互相抄袭等情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家长在身边。亲戚并不是父母,不会像父母一样照顾周全,难免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孩子的成长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2)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
很多父母认为工作是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要为孩子赚足足够的金钱,这样孩子才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需要物质,但是更需要关怀。钱能够买到书本,但是买不到知识。
2. 农村中小学片面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导致他们出现心灵“营养不良”。
文档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对策之一: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1、让电话传情。为“留守儿童”设立公共电话,开通“亲情热线”,让亲子间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 2、让鸿雁传情。。
对策之二: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 1、举办“祖辈家长学校”。 2、家校联系,进一步教育孩子
对策之三: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总之, 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层面都必须高度关注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需要多管齐下,把缓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的综合工程。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角度来讲,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同时,要创新多种平台,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改变他们“重养轻教”的现象。我们相信,办法一定会比问题多。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一定能够得到较大的改观。
五、结 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留守儿童从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演变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无论是对留守儿童群体,还是对农民工家庭,都造成直接的影响,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必须团结社会各界力量,改善城乡差异,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而绝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或学校的问题。由于客观上原因,本文只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个别村镇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访谈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也很有限,或多或少都存在偏差,还难以代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因此在科学性、准确性和广泛性方面难免会存在误差。加之自身学术水平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有限,本文所做的论述很可能存在缺陷,在这里真心希望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文档
附 录
参考文献
〔1〕 王淑芳等.浅析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 .新 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6):136-137.
〔2〕 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71-79.
〔3〕 徐为民,唐久来,吴 德.安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 〔J〕 .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2007,22(11):852-853.
〔4〕 胡 昆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8):994-996. 〔5〕 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6-12) 〔6〕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2007-11) 〔7〕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2007-17)
文档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