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中美博弈中的文化冲突

来源:画鸵萌宠网
48I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中美博弈中的“文化冲突”宋念申摘要中美“文化冲突”有四个表达层面。国际关系学者多从权力角度审视“文化冲突”,但这只强调了文化的权力功能,没有涵盖文化的其他特质。文化是社会历史现状的内在表达,没有清晰的疆界,文化之间并不必然对立。文化是一种主观的、灵活的、解释性的力量,既可以恶化冲突,也可以强化合作。文化可转化为权力,权力也改造着“文化”。“文化冲突”本质是权力冲突,因此不能指望以文化交流来消除冲突,更不能简单认为文化的外在传播体现了本国的软权力。但文化又是一种实在的力量,文化资源是公共性的,要让它成为实力,必须加强文化研究和建设,并与开拓性的政治实践相辅相成。关键词软权力中美关系文化“文化冲突”现代化民族一国家体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美外交格局中,“文化”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一方面,很少会有人把“文化”视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在中美曾经或正在产生摩擦的诸多领域——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等政治理念以及社会间的相互认知——“文化”的因素又十分明显。“文化差异”不但被用来解释摩擦的根源,甚至被用来预言未来的冲突。①可以说,中美关系中的“文化冲突”虽然从未构成外交焦点,却又无处不在。文化作为单独的话题逐渐趋热,是经由“北京共识”的提出,围绕中国“软权力”的讨论开始的。这主要反映了学界、思想晃希望对中国崛起的深层含义给予解答与宋念申,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十牛。Offensive;HowChina's①近几年来围绕“北京共识”的诸多讨论,就常常转化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威胁论”。典型的如JoshuaKuriantzick.Charm2008。s斫PowerIsTransformingthe‰蒯,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万方数据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I回应。①49本文试图从文化入手,先简略地探讨国家间文化冲突的几个表达层面,进而尝试从文化(而非权力)的角度探讨“文化冲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指出我们看待中美“文化冲。突”可能存在的误区,并简述对“软权力”及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文化冲突”的表达:四个层面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有机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文化冲突”无处不在,为了论述起见,笔者把冲突的表达层面简略分成四种。第一是文化产品/商品的层面。这是比较物化的一面,矛盾的成因主要在于交流的不对等。美国的文化产品或符号(电影、电视、电脑软件、游戏、印刷品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激发中国人对本土产业的焦虑感。美国方面则要求中国市场更为开放,管理上更符合欧美规范,担心文化市场的保护主义和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这个层面的问题当然不仅存在于中美之间,而且和贸易全球化息息相关,可能放到双边经贸的框架下来认识会更有帮助。第二是意识形态层面。中国官方坚持对意识形态问题“不争论”已经近20年。但在美国,不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事务,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极为流行的认识框架。部分原因在于,长期的冷战宣传使得这套框架下的基本概念(如共产党、社会主义、国营等等),成为不需要讨论的“常识”、不容置疑的“是非观”。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在美国特色的民主体制内十分容易操作。②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大众媒体中表达得尤其充分。第三是价值观层面。这是在目前中美关系格局中,双方在思想意识上碰撞最为激烈的层面。任何政府的施政都需要获得道德合法性。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在台湾、西藏、人权、互联网甚至人民币等问题上对中国发难,本质上是出于权力政治、国家利益的考量;但在表达方式上,为了争取道义立场,这些问题全部覆盖了浓厚的价值色彩。近来中美之间许多争论转变成对“普世价值”的争论,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①比如J.Eisenman,E.HeginbothamandD.Mitchell,eds.,Ch轨口andtheDevelopingWorld:Beijing'sStrat-Twenty-FirstCentury,NewYork:M.E.Sharpe,2007;C.F.Bergsten,eta1.。China"sRiJe:Challengesegyforthe声rtheandOpportunities,Washington:PetersonInstitute,2008;C.McGiffert,ed.,ChineseUnitedStates:CompetitionS咖PowerandItsImplicationsandCooperationintheDeveloping%删,CSIS.2009;LiMingjiang,ed.,SoftPow·er:China'sEmergingStrategyinInternationalPolit/cs。Lanham:LexirIgtonBooks,2009。②需要指flj的足,尽管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表现为对抗共产主义,但它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而淡化。相反,奥巴马参选及执政以来,意识形态争论在美国空前高涨。因此,冷战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万方数据50J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一点。这并不是说价值观斗争仅仅是利益的附属。当前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价值威胁、而非现实利益威胁出发的。他们担心的与其说是中国崛起本身,不如说是中国崛起的方式,害怕这种方式打破自己对道德权威和历史论述的垄断。①与此密切联系的是“文化冲突”的第四个表达层面,笔者称之为文明论或者帝国论层面。文明论发源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阶段,它以文明来划分人类世界,把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和种族视为不同的文化单位,按照“落后一先进”的次序排列在单线性历史叙述中,②并把殖民的扩张与反抗视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这套逻辑并非为西方世界独享,非西方世界也在现代化过程中或多或少接受了文明论的影响。帝国主义是以西方文明的名义扩张的,因此在争取独立和反抗的过程中,非西方社会的精英会极力发掘“传统文化”的意义,以抵御“帝国文明”的侵略。@这种表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假定了文明/文化的对立性:或者是“中/西”、“亚/欧”的二元对立,或者是亨廷顿“文明冲突”式的多元对立。在文化多元主义的政治影响下,文明论在美国逐渐转入较为隐蔽的状态,但文明论的阴影始终存在。而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文明的二元对立观念就不曾减弱。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四个层面的分类只是概念上的。现实中,四种表达往往混杂在一起、不易分割。历史上商业帝国的拓展、资本的输出就紧密伴随着价值观的介入和对“文明模式”的定性。最近的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在中美政府间和社会各方激起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更生动体现了各个表达层面的交互影响。其中既有对“商业模式”的关注,也有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强调;而在对此事件的“道义性”的论争中,更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文明论心态的傲慢与偏见。从文化看“文化冲突”:转换视角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善于从权力的角度看待文化命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冲突”更多与国际政治博弈中的“议题设置”、“议程设置”、“舆论争夺”、“话语权”等问题相关。在现实主义者眼中,文化的功能要在权力政治中方能体现,甚至文化不过是另一种国际政治权力。比如E·H·卡尔把经济、军事和控制意见视为国际政治权力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并认为后者只有在和经济及军事实力结合时才有效;①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者StefanHa|per2010年4月出版的新书TheBe彬ngritarianModelWillDominatetheTwenty.FirstConsensus:HowChina'sAutho—Century便直指中国崛起对西方价值观和历史叙述的挑战。Narratives②这点极为明显地体现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对于黑格尔及线性史观之批判,参见PrasenjitDuara.Se."ulngPress,1995。HistoryfromtheNation:QuestioningofModernChina,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③ParthaChatterjee.‰NationanditsU-Fragments:ColonialandPostcolonialHiswries,Princeton:PrincetonniversityPress,1993.万方数据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I51汉斯·摩根索则强调意识形态实际是权力斗争的隐藏形式;即便是明确提出“软权力”概念的约瑟夫·奈,也反复强调,这一有强烈文化内容的术语,指的是一种与强制性权力相辅相成的“权力”。①对权力的关注是现代政治科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从解释力、影响力、吸引力等角度阐述文化的权力功能,的确让我们对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层次有了清晰的了解。但是,文化毕竟不等同于权力对文化的运用。文化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对其处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的反应过程。而且文化需要不断根据社会历史状况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是动态的。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也总是相对的。从权力角度认识的文化,最多只能说是文化在某种静态条件下的局部表现,远不是文化的全部内涵。比如,“儒家价值观”既曾被用来解释亚洲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抗拒,也曾被用来解释亚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这一矛盾说明,价值观论据只是解释者对文化资源的主观运用,无法真正构建起这种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鉴于文化在国家间“文化冲突”的讨论中居于重要位置,笔者建议,不仅要从国际权力的角度认识“文化冲突”,也应该转换一下角度,从文化的立场上看“文化冲突”。这样,我们不但能更清楚地认识权力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要让文化跳出权力政治的逻辑,防止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自我实现。首先,在文化转化为意见控制力时,权力也反过来塑造、改造、否定、甚至发明着“文化”。近现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兴起而产生,又借由殖民与反殖民的权力对抗而扩展至全球的。霍布斯鲍姆和兰格的“传统的发明”概念,生动地揭示出某些文化符号只是近代政治的创造。②而一个多世纪以来,最高明也最强势的文化发明,就是“现代化”理念和意识形态。尽管不少学者批判“现代化宗教”逻辑脱离、否认了具体社会历史情况,歪曲了社会本来的发展脉络,③但由于这套逻辑背后是资本主义帝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霸权,“现代化”逻辑能不断更新、变换其话语(discourse),至今占据舆论和学术思维的主流,并反过来强化政治、经济、军事霸权的影响力。权力不仅塑造着文化符号,而且塑造着国际社会的“常态”,④这也是在中美观念碰撞中,美国的话语资源往往强于中国的深层原因。①参见EdwardHallettCarr,TheTwentyYears’Cr/s/s,,9,9一J姐9,NewYork:HarperTouchbooks,PP.103—Struggleforto139:HansMorgenthauandKennethThompson,Po//ticsAmongNations:ThePowerandPeace,NewYork:Alfred.A.Knopf,1978,P.101;关于奈的“软权力”,除厂被引述较多的BoundmericanLead:TheChangingNatureofA-Power(1990)以及s够Power(2004)两书外,还可参见Nye,舭ParadoxPress,2002,PP.8—9;Nye,PowerE.J.HobsbawmandintheGlobalofAmericanPower,Oxford:OxfordtoUniversityInformationofAge:FromRealismGlobalization,London:Roufledge,2004,P.5。②2004.Ranger,eds.,TheInventionTradi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③JamesScott,SeeingLikeState:HowCertainSchemesImprovetheHumanConditionHaveFailed,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99.④达巍:《从权力的“三张面孔”看美国的地位走势>,《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2期,第1—7页。万方数据52J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其次,权力和文化都是一种社会和历史建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强化。但就像文化不能覆盖权力的所有领域一样,权力也并不能覆盖文化的所有方面。不能因为权力“发明”了话语,就认定所有文化现象都是权力政治的产物,从而故意强化某种文化、文化中某种特性而排斥其他。权力创造的话语,是把文化的丰富内涵简单化、符号化,把不断变动的文化看做是静止的,夸大文化的差异而忽视文化间的相互吸纳和影响,从而把文化绝对化、本质化。近代以来,西方世界逐渐塑造出一个所谓“儒教文明”,用以解释中国的独特性,锁定“中国”和“西方”之间的相对性。但这个概念既没有真实反映儒家,更没有真实反映中国。而我们如果仅为了解决“文化身份”的危机感,也人云亦云地一味强调回归“儒家传统”,其结果很可能是恰恰偏离了多元、包容、灵活的真正的传统文化发展轨迹,其实质是对强势话语的承认和依附。第三,文化之间并不冲突,冲突的是权力和利益。中华文化中,儒、道、释、伊斯兰、基督教等等可以和谐共存;无论南亚次大陆或是中东,多种宗教也有长期相处的历史。一些今天被视为是欧洲人独创的“价值”,其实在别的社会中也能够找到对应。文化和权力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文化并不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和竞争性。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预言中的“文明冲突”,都只是打着宗教旗号的权力和利益争夺而已。①同样的文化在双方是盟友时可以增进好感,在双方是对手时则变成攻伐利器。20世纪美国和日本之间起起伏伏的恩怨就是生动例证:世纪初盎格鲁一日本联盟构成,双方相互欣赏;珍珠港事件之后,则恶化到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战后恶感马上消失,双方又因冷战结盟而相互赞美;80年代后期感受到日本经济威胁的美国则再度“敲打”日本。②在民族一国家体系中,是国家间的战略关系、国际社会中的权力格局,决定是否出现“文化冲突”。近代以来,民族一国家体系的建立使国家间冲突的频率、规模和领域大大增加,“文化”反而被解释成国家间冲突的一个来源。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第四,既然国家间的“文化偏见和误解”,体现的是权力的意愿而不是文化的意愿,那么文化互通解决不了“文化偏见”。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交流增加了解,沟通消弭隔阂。这只是理想环境下的理想表述。在权力关系的作用下,不同社会之间很可能交流越多,偏见越深;了解越多,差异感就越容易被操控。中美交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密切,如今从政府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都很频繁。正因如此,上世纪80年代那种建立在神秘感和自我投射心理上的好感很难再现,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纠结的相互认知。这与文化交往无关,而是中美权力关系由相对简单到态势微妙的体现。再比如,2008年中西社会在西藏问题上的大碰撞,更不能简单归结为“西①李慎之在评论<文明的冲突》时就明确指出,亨廷顿实际是在担忧白人种族在美国国内优势地位的丧失,并把这种忧虑投射到世界。李慎之:《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载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附录”,第421—430页。②WalterLaFeber,TheClash:U.S.-JapaneseRelationsThroughoutHistory,NewYork:W.W.Norton&Co.,1998.关于美只间的“文化战争”,特别是二战中的文化弓种族仇视,参见JohnandPowerinDower,WarffithoutMercy:Racethe盹c缸War,NewYork:PantheonBooks,1986万方数据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I53方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恰恰相反,至少就欧美社会的精英阶层而言,他们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信息积累”可能并不比一般中国人少(甚至更多),海外藏学也有着相当多的学术成果和积淀。关键在于西方精英是在固有的认识论框架下,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排列、归类、选择、消化和使用的。①框架不变,视角不会变。所以增进交流固然重要,但指望信息茸的增加来化解偏见是一厢情愿。第五,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文化建设。相反,文化建设是国家权力的重要保障。但文化是社会性、历史性、内在的,文化建设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植根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否能适应历史环境的变化。凭空而造的“话语”,如果对社会现状缺乏说服力,那么也并不具备主导意见、建立信任、增进共识的魅力。且文化的有效性,首先应该表现在凝聚本社会内部的信心和认同,其次才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自然吸引。文化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文化建设不可能都是国家行为,它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正是政治权力与文化魅力能够结合、主导话语的最重要条件。同样,一个国家的道德魅力丧失,也体现为社会内部的分裂。近来一些欧美学者惊呼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失去吸引力,②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的兴起,而是这些价值和理念并不适用于第三世界的状况,甚至有时输出这套价值理念的政府都在违反这套价值。过分强调文化的国家权力属性而无视其社会基础,把国家的文化吸引力仅当作形象包装,或者把话语的制造及传播等同于话语的接受,都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中美“文化冲突”:走出思维误区上文其实已经指出看待文化/权力关系的四个误区:一是依附强势话语,将文化本质化;二是本末倒置,颠倒“文化冲突”的因果;三是一厢情愿,以文化传播来消解“文化冲突”;四是片面理解文化的权力性,过分强调国家的外在塑造而忽视社会的内在建设。如果我们同意说,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内在表达,而“文化冲突”则是权力的话语塑造,那么对中国崛起/复兴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冲击”,则会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许多西方学者的担忧以及某些中国学者的愿景不同,它根本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类文明的文化挑战,甚至连应战都不是。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下,需要不断解决自身问题、调整自我认识、寻找自我定位,因而中国崛起/复兴的文①关于欧美社会的两藏想象,汪晖在《东方丰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天涯》,2008年第4期)一文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这攀所说的“认识论框架”,不但有汪晖提到的“东方主义”视角,也有当代语境下欧美社会对自身政治危机、身份认同的投射。本文所指的西方精英足指主流知识界、媒体界,不能否认有·些欧美学者,如MelvynGoldstein等,能够深入当地历史社会环境中理解西藏.只不过他们的声音在西方社会相对较小。②比如ImrryMarch/April2008。Diamond。“TheDemocraticRollback:TheResurgenceofthePredatoryState”,ForeignAffairs,万方数据54I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化效应,首先体现的是一种内在努力,而不是外在对抗。如果在客观上,中国的内向型努力对霸权构成潜在的冲击,那并不是因为中国挑战了谁,而是因为霸权自身存在适应性问题。今天我们看待中美显在或潜在的“文化冲突”,就应当防止这些思维误区。近来一些欧美学者谈论中国的“文化挑战”,其实不过延续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对象化的习惯而已。美国对中国成体系的认知最早脱胎于英国,费正清用帕森斯改造过的韦伯“现代化”理论,为美国较早的一批中国研究定下基调。“文化”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①冷战时期,由国家推动的跨学科“区域研究”,更是把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命题与传统东方学的文化视角结合在一起,这种认知方式长期主导着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国报道。②不仅如此,这套话语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为中国思想舆论界所接受:对中国文化的自我对象化,从发展主义角度重新打量民族文化,填补了意识形态退场后的真空。西方舆论总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官方操控思想意识的结果。但他们没有看到,这种思潮的兴起,恰恰体现了对民族一国家体系的全盘接受,对“现代化”逻辑的深度认同。而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前中国最激进的民族主义表达,以及对它最激进的批判,实际都在以现代化为标尺衡量中国文化,只不过一个采取了肯定的态度,另一个采取了否定的态度。④正因为民族一国家叙述几乎垄断了我们看待国际关系的方式,文化才被强加上民族的和国家的疆界,才会出现前述的“文化冲突”的四种表达方式(产品/商品、意识形态、价值观、文明论)。具体来看,前三种表达方式,其根源大都在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历史状况、政治情况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构成本质差异,并且会随着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中国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建立,美国社会对“资本主义”的重新思考,④“民主”作为价值观得到普遍接受等等。⑤因此,通过理智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冲突”并非矛盾的原因,而是其结果。然而第四种冲突,文明论的冲突,则是最有害的一种思路,因为它根本拒绝文化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把“文明”说成是矛盾的根源,很容易就转变为民族/种族的本质化,最后以自我寓言的方式走向民族和种族冲突。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国家,文明论的危害性,首先不是制造外在冲突,而是撕裂内部社会。尤其对于中国来说,“民族一国家主权”在逐渐取代过去的政治合法性来源,此时使用文化、①JudithFarquharandJamesHevia,“CultureandPostwarAmericanHistoriographyofChina”,Position,Vol·l,No.2,1993,PP.486--525.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费正清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已逐渐成为美国的中国史学界主流,但这种反思尚未在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达成共识.对大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更为有限。③这两种意见,可参见王小东:《天命所归是大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丛日云:<我们如何面对西方政治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2l一31页。④这种再思考很人程度上源于2007--2008年的次贷一金融危机,并受奥巴马医疗改革等议题的影响,许多反思性作品在大众文化中得到体现。代表性作品如MichaelMoore导演的纪录片“Capitalism:A⑤表现在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强调健全民主制度,强调民主并非西方所独有的价值观。LoveStory”o万方数据冲突的足权力,建设的是文化l55文明概念宣示政治权力的时候,一定要敏感地意识到,中国不但是一个国际体系内的“民族一国家”,更是一个继承历史而来的“超民族”的“国家”。“文化冲突”是政治矛盾的文化折射。因此,从文化着手解释、解决“文化矛盾”,恐怕不会有人们期待的作用。具体到中美之间,只要两国存在对抗和竞争,“文化”上的冲撞就避免不了。即使那些正面意义的文化符号(比如姚明、熊猫),在发生冲突时也会隐而不现。近年来,中国大力开展外向的文化建设工程,比如成立孔子学院、扩大外宣渠道等,大概既有增进了解的意图,也有强化舆论手段的目的。但手段的强化不等于话语权的强化。美国媒体无需使用汉语,便能够在舆论上主导议程,依靠的不单单是硬件,而是一整套“软件”话语系统。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关于“软权力”的一点思考这就涉及近来极热的“软权力”概念。由于文化是“软权力”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实力也被看做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尤其成为测算国家外在力量的一项标准。但正如阎学通所指出的,文化实力≠软权力,软权力核心是政治权力,是政治实力对文化实力——一种资源性实力——的运用。①沿着这个思路,笔者想进一步指出,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同军事资源、经济资源等不同,文化因为本质上不受国家疆界限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性资源,任何国家都可以使用。不用说科学技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产品、甚至语言,都不是这个国家独占的文化资源。美国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多,对中国的研究兴趣更在高涨,这并不必然体现中国软权力的提高。冷战时美国学习俄语、研究苏联的人很多;“9·11”事件以来学习阿拉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当然不是苏联、阿拉伯国家、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的软权力的表现,而恰恰是美国权力的扩展。因此,文化资源还不等于文化实力。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果自己不认真研究,不能回答当前的关键性问题,则会被更有研究能力的国家用来为本国政策服务。“XX在中国,XX研究不在中国”的现象,是有文化资源、无文化实力,自身资源为他人增加实力的标志。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一般不能算在政治实力的范畴内,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政治实力的表达。我们当然不希求像殖民帝国那样,为殖民利益去曲解被殖民者的历史文化,但我们至少要能够有效地解释自己以不被思想殖民。“现代化”论述的强大之处,就是它可以用你自己的历史资源“证明”你的“愚昧”和“落后”,用你的文化遗产消解掉你的“合法性”。因此,要让文化资源成为“软权力”,不但需要政治实力,而且需要对文化资源有强大的研究和解释能力,政治①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环球时报>,2007年5月23日。万方数据56I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实践与文化建设必须相辅相成。做到这一点,仅靠国家努力是不够的,更要靠社会的支持和学术共同体的成熟。总结成一句话,仅有海外的孔子学院,国内却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即使花再多的资源推广本国语言文化,恐怕也只是增加别人的“软权力”。结语中美“文化冲突”似乎还算新问题。它的“新”,在于中国国际地位最近的提升,而不在于美国的“衰落”。中国的崛起并不是按照美国塑造的“常态”路径发生的,因此有人认为它动摇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唯一合法地位。但是,正如约瑟夫·奈和王缉思在分析中美软权力的互动关系时说的,两国的软权力不是零和,甚至可以互有助益。①两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关系,也决定了中美“文化冲突”不必是零和的,甚至可以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益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认识到政治权力是文化权力的根本保障外,更要认识到超越疆界的文化建设、文化创新对自身政治建设的必要。文化建设需要开放、包容,需要用肯定的眼光看待传统和外来文化。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竞争是包容性的竞争,是在对自己和对方深入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让不同的文化资源融人自身。文化最终不能与政治脱离。文化的包容,必然有助于、也有赖于开拓性的政治实践。这种文化一政治实践,首先应表现为对中国自身历史现实的清晰论述,然后是对世界的清晰论述。这才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有价值的贡献。(责任编辑:李丹)①约瑟夫·奈、王缉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第6—12页。万方数据冲突的是权力,建设的是文化——中美博弈中的\"文化冲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宋念申, Song Nianshen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外交评论

FOREIGN AFFAIRS REVIEW2010,27(2)0次

1.Joshua Kurlantzick 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20082.J.Eisenman.E.Heginbotham.D.Mitchell 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Beijing's Strat-egy for theTwenty-First Century 2007

3.C.F.Bergsten China's Rise: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2008

4.C.McGiffert 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2009

5.Li Mingjiang Soft Pow-er: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09

6.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表现为对抗共产主义,但它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而淡化.相反,奥巴马参选及执政以来,意识形态争论在美国空前高涨.因此,冷战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

7.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者Stefan Halper2010年4月出版的新书The Beijing Consensus: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便直指中国崛起对西方价值观和历史叙述的挑战8.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19959.Partha Chatterjec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199310.Edward Hallett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

11.Hans Morgenthau.Kenneth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197812.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1990) 以及 Soft Power(2004)13.Nye,The Paradnx of American Power 2002

14.Nye,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 200415.E.J.Hobsbawm.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2004

16.James Scott Seeing Like a State: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1999

17.达巍 从权力的\"三张面孔\"看美国的地位走势 2010(2)18.李慎之.周琪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1998

19.Walter LaFeber The Clash:U.S.-Japanese Relations Throughout History 199820.John Dower War Without Mercy: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 198621.汪晖 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 2008(4)

22.Larry Diamond The Democratic Rollback:The Resurgence of the Predatory State 2008(3/4)23.Judith Farquhar.James Hevia Culture and Postwar American Historiography of China 1993(2)

24.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费正清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已逐渐成为美国的中国史学界主流,但这种反思尚未在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达成共识,对大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更为有限

25.王小东 天命所归是大国 2008

26.丛日云 我们如何面对西方政治文明 2008(6)

27.这种再思考很大程度上源于2007-2008年的次贷一金融危机,并受奥巴马医疗改革等议题的影响,许多反思性作品在大众文化中得到体现.代表性作品如Michael Moore导演的纪录片\"Capitalism:A Love Story\"28.表现在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强调健全民主制度,强调民主并非西方所独有的价值观29.阎学通 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2007

30.约瑟夫·奈.王缉思 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2009(6)

1.期刊论文 何英.HE Ying 试论中美关系是洛克文化的建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从1979年中美建交开始,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起起落落,特别是从冷战后至今,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看法以负面为主,其根源之一是基于垄断性意识形态诉求的美国话语霸权,实质则是中美之间诸多因素的建构.中美关系应被视为洛克文化的建构,目前所呈现出的某些霍布斯文化的特征并不占主导地位.中美应在尊重主权的前提下开展竞争,以竞争对手而不是敌手的身份看待对方,来构建具有明显洛克文化特征的中美间安全文化.中美关系主要不是零和博弈和囚徒困境,而是共存共生共荣的洛克文化体系的建构.

2.学位论文 张瑜 文化差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0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强。中美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两国本身,而且关系到整个世界局势的安全与稳定。然而,事实并不总象人们希望的那样。自从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起几落,甚至曾经遭受过可以称得上是危机的重大挫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已成为中美关系的“硬伤”许多知名学者,专家和职业外交官已写过大量文章和专著,从政治、经济、战略等不同角度探讨中美关系,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回顾过去,综述现在,展望未来。然而,作为方向是美国研究的硕士生,随着在学习过程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本文作者对文化因素在中美两国关系中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本文尝试着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关系。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指称,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却是可见的。近年来,它在政治科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因此,本文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述了文化在政治科学中的重要性。本文第一章简要回顾了相关文献中文化的不同定义,以及各国文化对其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3.期刊论文 邱美荣.倪世雄 文化与政治--浅析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国际观察2002,\"\"(1)

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但仅仅指出人权问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借口和幌子是不够的,还应从文化和政治层面探讨中美人权分歧的政治现象及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本文指出有着不同权利文化渊源的中美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分歧,是中美两国人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人权问题走上中美关系前台,更多地是缘于在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对其外交的影响所致.

4.学位论文 薛磊 论政治文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07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中美两国政治文化有各自独特的特点。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外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美两国都是文化大国,两国政治文化既有很大的差异,也有很多共性。中美政治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宗教价值观、民族心态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上。而两国政治文化的共性则突出表现在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务实性和基本理念的一致性。这些差异和共性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影响着中美关系,而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差异和共性的消长趋势。这两种政治文化可以求同存异,在交流中沟通,在对话中扩大共识、增进互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中美关系,对于两国尽可能避免因文化的不同与差异带来的误解、冲突,进而加强沟通、对话与理解,正确、恰当处理两国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而为我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大环境,最终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5.期刊论文 钱皓 龙文化、大国心态、中美关系--对中国\"受害者心理\"的历史与理论考释 -国际观察2004,\"\"(2)

本文从历史与理论层面探讨了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中方决策人的心理因素,指出中国人的\"受害者心理\"与传统\"龙文化\"下的\"大国心态\"的相互交织是构建中美外交\"脱序\"态势的众多基本因素之一,同时提出\"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是中国完成国家实现所需要的一种健康的国家心态.

6.学位论文 胡腾蛟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70—1979年) 2005

美国文化外交对中美建交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学术研究动态来看,这一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文化外交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对传统外交概念的理解,对我国加速建构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文化外交展开论述:

  第一章阐明了文化外交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指出文化作为文化外交的逻辑分析起点和载体,在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规范着文化外交,从而为下文展开论述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文化外交出笼的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美国实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文化外交与其他传统外交方式相比,具有一种充当中美关系“解冻”的突破口的独特作用。

  第三章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和表现。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即文化方式引导下的战略对话;美国公众与政治精英阶层之间的政治文化互动;美国运用文化外交对中国展开了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输出。

  第四章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段美国文化外交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即有力地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实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扩大了双边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双方共同理解。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引发了中国的思想震动,极力诱使中国实现和平演变。

7.期刊论文 庞大鹏.Pang DaPeng 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 -俄罗斯研究2005,\"\"(4)

中美关系不仅受到各自国内因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包括受到俄罗斯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中美关系中俄罗斯因素的现实,并从文化的视角阐述了俄罗斯因素的长远影响,最后得出四点结论.

8.学位论文 郝薇 三个联合公报与中美关系 2007

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其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两国本身,而且关系到世界战略格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美国“一超”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和复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中美关系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和职业外交官的注意力。他们已写过大量文章和专著,从政治、经济、战略等不同角度探讨中美关系,回顾过去,综述现在,展望未来。

本篇论文意图通过分析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研究中美关系。由中美双方签订的三个联合公报为两国关系确定了共同指导原则,是中美关系的基础。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起几落,甚至曾经遭受过可以称得上是危机的重大挫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并阻碍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要想正常顺利发展下去,双方必须按照三个联合公报去做。但是,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双方对三个联合公报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该论文引用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旨在说明西方和非西方在信仰、价值观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文明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文明冲突才导致了两国之间关于是否遵守了三个公报的争议,以及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本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文本的一些特征。三个联合公报既是一种文本,又是外交文献。他们有特殊的措辞。外交语言的力量在于它有目的的不确定性。

本文第三章介绍了亨廷顿、陶文钊和王晓德的相关研究理论,特别是中美关系的研究结果。本文第四章选取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作了个案分析,这是联合公报中提到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并且进一步解释了由于文化的不同,中美双方的不同理解。同时,作者还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由于美国文化霸权,中美文化冲突将继续,中国文化处于劣势。正如亨廷顿说的,文明的冲突并不是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敌对,我们希望不同文化信仰能够共存。中美应该通过对话和文化交流来加强彼此的了解,解决棘手的问题。这样三个联合公报才能真正成为中美关系的共同指导原则。

9.期刊论文 史先涛.张彤.SHI Xian-tao.ZHANG Tong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当代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重视物质力量的理论,而是注重观念层面,它强调:文化建构了国家的身份,而由身份界定的国家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交往行为.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由于两国在互动中形成了竞争对手的角色关系,两国由这种角色定位出发而采取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使两国难免出现摩擦,甚至产生冲突.因此,两国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10.学位论文 王彦文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 2009

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以文化外交为手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冷战的胜利则更加坚定了美国的这种信念。在美国人看来,冷战的胜利“事实上是西方民主制度和其实践的说服力及软实力赢得了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1因此,冷战结束以后,在对华政策方面,美国不仅没有放弃文化外交的使用,反而更加重视文化外交的运用,试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标。但是,鉴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新时期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

与冷战结束前相比,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手段更加多样,手法更为隐蔽,更具有迷惑性和渗透性,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和国人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巨大冲击,值得让人关注。为此,本文在理清文化外交相关概念及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1989年至今美国历届政府对华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的考察,分析其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特征及影响,以期从新的研究视角为理解美国对华外交的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jxyxb201002007.aspx

授权使用:西南交通大学(wfxnjtdx),授权号:212b4f9d-b81b-4017-a0bf-9ddb00ecf52a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