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桃花相映红

来源:画鸵萌宠网
人面桃花相印红

提要: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她的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赤霞宫神瑛侍者灌溉,后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以报他的甘露之惠。她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她就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

关键词:甘露之惠 木石前盟 咏絮才

林黛玉出生于中鼎世家,书香家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父亲林如海是殿试探花,后钦点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母亲去世后,贾母想着黛玉无人教育,便差人将黛玉接至贾府。由此,黛玉开始寄人篱下。同时,开始了她报“甘露之惠”的生涯。

黛玉之貌

宝黛第一次见面时,黛玉留心着宝玉脖子上那块玉,心想:“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对黛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黛玉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在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在宝玉之前,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由凤姐的嘴及

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绝美”。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颦”、①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黛玉还有着人面桃花的病态美。黛玉的咳血之病和她的相思之愁,呈现出的腮红让她的情态“压倒桃花”。黛玉葬花时落花成阵,映衬着她的惊世之才和倾城之貌,洋溢着“人面桃花相印红”的诗意。

黛玉之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②黛玉的“咏絮才”人尽皆知,贾府贾琏的小厮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黛玉有着伶牙俐齿、俏语雅谑的口才,也有着出类拔萃的诗才和文才。

在小说的第八回的回目“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和宝钗佩戴的金锁初次相逢。正当宝玉与宝钗就近时,黛玉来了。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呦,我来的不巧了!”后又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由此看出黛玉的“半寒酸”。对于黛玉的伶牙俐齿,多心又善辞令,正如薛宝钗所说:“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宝钗的评价也反映了作者的态度。也许正是由于黛玉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她的这种辞令也与之有关。

黛玉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香菱

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她让香菱预习,带着兴趣和疑问学习新知识;运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堪称“诲人不倦”。

她诗思敏捷,出口成章。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在大观园里是无人能出其右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因而不断夺魁。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葬花吟》是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黛玉之情

宝黛第一次见面时,二人都觉得彼此面熟。这缘于二人的木石前盟③。黛玉的情感世界,集中追求的是知己的爱情理想。她的情感是“情情”,即用情专一。而宝玉心底有妹妹,却又不乏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怜惜和倾慕,即“情不情”。在爱情萌生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

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真圣洁的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而在宝黛二人葬花时,宝玉送花如水,表现了“花落水流红”的意境。二人共读西厢记,反映了两人的共同志趣。当湘云让宝玉去走仕途的道路时,宝玉道:“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由此可见,宝玉和黛玉的互相认同。在爱情的成熟阶段,宝黛互相安慰。当宝玉挨打时,黛玉心疼地劝他改过,“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后宝玉因思念黛玉,便派晴雯去看黛玉,并且捎去两块旧手帕,黛玉随即写了三首诗来抒发相思情。而当黛玉生病时,宝玉冒雨前来探望。二人开始品味爱情的甜蜜。而贾府长辈认为,宝钗的金锁与宝玉的玉,构成金锁良缘之说。尤其是在宝玉迷失心智后,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此外,宝黛性格以及两人的身份等原因,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黛玉结局

黛玉原本先天虚弱,性格忧郁,“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她信守爱情,爱至深,伤也深。当她的爱情没有希望,而且听到了宝钗和宝玉成亲的消息,又急又绝望,气绝身亡,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她本是绛珠仙草,为了还泪来到人间,泪尽而亡。印证了《葬花吟》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凤姐等人说起,黛玉的直接死因归于“调包计”。正如判词《终

身误》中所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从宝玉的视角出发,感叹宝钗的终身大事之误,抒发对黛玉的哀悼与思念,足见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人生似是一场聊斋艳遇,走进去的时候看见周遭花开成海,灯下美人如玉,一觉醒来,发现所处的地方不过是山野孤坟,周围灵幡残旧冥纸惶惶,内心惊迥。红楼里那场爱这样,世间的爱,收稍都是这样。只是寻常人不被惊起,就习惯在坟墓里安然睡到命终。”

然而,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即黛玉的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 【注释】

① 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②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引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

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比喻更形象、贴切,谢安一听,大为赞赏。

③ 木石前盟:“木”与“石”前世有盟约。《红楼梦》第一回中说: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仙草化身,黛玉姓林即以“木”所指代;石,指代宝玉,他是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上的一块顽石化身,又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绛珠仙草对他生出不尽情意。故说他俩前世有盟誓。 【参考书目】

① 曹立波 《红楼十二金钗评传》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② 何士明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6月 ③ 潘知常 说《红楼》人物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年8月 ④ 杨大远 《金陵十二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