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学(古希腊、古罗马)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当代语言学 2.语言学概念
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3.为什么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4.语言的功能
社会功能、思维功能 5.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适应。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6.儿童语言习得的阶段 7.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任意性: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是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8.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1) 单位的明晰性;
2) 任意性; 3) 结构的二层性;
4) 开放性/创造性:即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5) 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6)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9。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自然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 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维持生存的劳动活动中锻炼了大脑,改造了发音器官,具备了说话的能力,而在共同劳动中又有了交流思想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语言.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最重要的标志. 某些动物能够复述人教的话,但不明白复述的意思,不能装卸话语中的单位,进行替换和组合的联系,不断造出新句子,根本原因是动物没有分析、抽象的能力,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 10.语音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物理属性 11.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
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12。语音学的三个分支
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13。语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14.语流音变的概念
音位在和其他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领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 15.语流音变的类型:同化、异化、脱落、弱化、增高
16.组合规则:就是把语法单位组成更大单位所遵循的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 17.怎样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
分析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分析词组,实际上是一个三步循环法:
第一步:通读整个词组,找出构成整个词组的两个直接成分,确定整个词组的结构关系。从总体看,这个词组是个主谓词组,两个直
接成分一个是主语“我们”,一个是谓语“必须学好英语”。
第二步:用筐式图把两个直接成分标志出来:
第三步:在筐式图下写出这个结构体的名称,一个成分下一个字,标明两个直接成分。 分析层次要注意: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单位。
切分不能跨段,即不能把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和另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切分在一起,这样切分出来虽然有意义,也不正确。
切分要符合愿意,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组合起来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 层次分析看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在每一层次确定词的基本的组合关系
18.语法具有哪些特点? 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
19.形态的概念: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成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 20.语法范畴的概念:
词性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类)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
22.变换:变换是意义上有联系的语法格式之间有规则的格式对应,
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23.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24。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25.语言能不能分优劣?
不能,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语法规则都满足语言的基本功能需要,
26.词义的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一般性、模糊性、民族性 27.多义词的概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各义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词称为多义词.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28。同音词:意义不同但语音形式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音词。同音词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它积极的作用,编民歌、说笑话、说相声和写文学作品的人往往利用同音词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29。言内意外
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意义;除了言内之义以外,有许多话语或语句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以外的
意义,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意都是建立在言内之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合称为“言内意外”。“言内意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30。文字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具有数量足够多的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照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2。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3.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排列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31.文字创造的两种方式:
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32.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3。文字发展从繁到简是否落后 34.语言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外因)
1.社会的发展带动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 3.社会的接触推进语言的发展;
4.社会的发展使语言日益完善、日趋精密。 (二)心理因素(外因)
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语言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内因)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的一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做出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打破→平衡过程的不断出现,就促使语言不断地发展。
语音演变引起词汇变化,词汇演变反过来引起语音、语法变化: 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声母多) ——声母合并 ——同音词增多 ——为区别词义
35。语言演变的特点 (一)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渐变性:
语言的发展非常缓慢,它的变化在当时是很难被感知的。 不平衡性:
1.语言的各个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词汇>语音〉语法) 2.语言的同一要素内部发展速度不平衡。(一般词汇〉基本词汇) 3.不同时期语言发展速度不平衡。(社会变动越大,语言变化越剧烈)
4.不同地域的语言(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中国北方>中国南方) 5.不同社会方言发展速度不平衡。(儿童方言〉青年方言〉老年方言)
语言发展的渐变规律和不平衡规律使语言既能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又能确保基础的稳固、使语言的发展和稳定始终维持着平衡的态势。 (二)(二)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
反映一种语言发展特点的规律叫做语言发展的个别规律。如汉语语音演变: 浊音清化规律、韵尾辅音消失规律、词的双音化规律、声调演化规律.
36。地域方言:指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37.社会方言: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成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族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就是所谓社会方言。
38。.亲属语言(概念):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叫做“亲属语言” 39.语言的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40.。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 41.语言接触的五种类型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洋泾浜和混合语
42.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
的词。
43。语言联盟: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构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44.系统感染:
45。洋泾浜(概念):在旧中国,人们往往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特有。 46.混合语(概念):“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使用。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
47。语法化(概念):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