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1 春夜喜雨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说明

好雨:指春雨,实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静静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早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第 1 页 共 10 页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像选好时候,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静静来到,它悄悄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朗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赏析

此诗描写久旱后春夜喜降好雨滋润万物的美景。 全诗八句,四联。首联,“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统领全诗,赞美春雨懂得农家的需求,应农时而降,透出喜悦之情。

开头用一个“好”字来赞“雨”,并把好“雨”人格化,说它“知季节”,一个“知”字,点出了春天,写活了春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生长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应需而降,你看这雨该多么好!当春乃发生的“乃”字,是“即”的意思,“知”和“己”前后互为呼应,使人油然而生赞美之情,面对有灵性,善解人意的春雨,诗人不禁发自肺腑的高呼“好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颔联仍运用拟人的手法,

第 2 页 共 10 页

从正面细致的描绘了春夜喜雨随风而至此,润泽万物的情态,“潜入夜”和“细无声”相匹配,不仅说明雨是伴风静静而至,同时说明雨是有意润物,是无意讨好人们的欢欣。其中“潜入夜”的“潜”和“细无声”的“细”字,用词精当恰切。所谓“潜”是风轻而不狂;所谓“细”是指雨蒙而不骤,有了风轻雨蒙作铺垫,才能产生“润”。这一“潜”一“细”二字,是从听觉角度写出春雨绵绵,无声无息轻轻润物。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雨中夜色。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都是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喜的是雨意之浓。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江村夜雨图。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想象之笔,写春雨润物之功,描绘明晨雨后百花盛开的胜景。

“锦官城”指的成都城。在城中住过织锦官员而得名,诗人将“锦官城花重”刻意用倒装句式表现“花重锦官城”,变被动为主动,使诗句平见奇,奇中见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个“重”字境界全出,花受雨而潮湿,显得饱满凝重,生气盎然;雨袭花而不见零落,倒觉绮丽婉媚,楚楚动人。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春雨过后的特有景象。待到明早去看吧,整个锦官城会变成花的海洋。

诗人企盼这样的“好雨”,喜欢这样的“好雨”。虽然

第 3 页 共 10 页

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没有涌现,但笔笔却在写春夜喜雨。一喜春雨实时,如期而至;二喜雨润万物,悄然入夜;三喜雨景奇观,雨意甚浓;四喜雨霁花艳,花满锦官。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四周,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 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 成,并加以创新和进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着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 得杜诗的精髓。宋代闻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

第 4 页 共 10 页

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 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 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 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 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阔读者,直到今日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诗人在春夜发觉“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说明]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这两句说,春雨实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静静地。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爱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管织锦的官员所住的地方,因称锦官城。后通称成都为锦官城,简称锦城。它是唐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这两句想象明

第 5 页 共 10 页

天将见到满城带雨的花枝都显得沉重起来了。这关联到上文的“润物”,也表现着“喜雨”的心情。 [译诗]

好雨好像领悟人意知道季节改变,正值春天万物生长时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静静地在夜里来到,它悄悄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朗。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肯定更加迷人。 [赏析]

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漂亮景象,“黑”与“明”相互衬托,不仅点明白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剧烈的美感;最末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译文及赏析 篇3 原文: 春夜喜雨

第 6 页 共 10 页

朝代:唐代 :杜甫

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鉴赏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欢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季节”给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看来,春雨体谅人意,知晓季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气。然后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热切希望春雨降临的着急心绪。颔联显着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

第 7 页 共 10 页

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每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气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行。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经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季节”,懂得满意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季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旧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协作,不仅说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说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第 8 页 共 10 页

假如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然后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阻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静静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盼望它下多下够,然后下个通宵。如果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简单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简单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然后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然后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行,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希望这样的“好雨”,喜欢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

第 9 页 共 10 页

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希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高兴地叫“好”。

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然后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漂亮景象,“黑”与“明”相互衬托,不仅点明白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剧烈的美感;最末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实,然后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不由自主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悦的心情,表现得非常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