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来源:画鸵萌宠网


关注民生,幸福中国

李火添

09土木工程4班 200930490812

关注民生,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2011年的全国两会会内会外最响亮的声音、最重大的主题。

无论任何人,奋斗一生,归根到底,所追求的就是内心里的幸福感。郎咸平教授说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勤劳的民族,在追求幸福的忙碌过程中,现代人越来越来越感觉压力的重大,感觉幸福越来越渺茫,可望而不可即。这就是现代化的一种困境: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成功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质量和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但几十年来,GDP年年增长,奇怪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指数越来越低,在大中城市进行的社会调查深刻的揭示来这个问题。身边不缺少这样的人,他们抱怨中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住房问题、就医问题、道路拥堵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高铁问题、物价问题,感觉现代人的生活尤其是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的确,这是无法避免的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物质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人却没有感到更加幸福。伴随高增长而来的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犯罪增多,失业威胁,社会冲突,人际疏离等。就算是在像美国的那样发达的国家,也曾经出现过经济富裕、时间贫困、GNP增加、幸福减少的现象。因此我们国人都有这个意识,建设一个幸福中国,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这个历史的必经的转型阶段。

幸福感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当人想到自己找不到幸福感的时候,要先问问自己,找找自身的原因。在生活的观察中发现,有以下的一些主要原因“偷走”了我们的幸福感。一、攀比。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把主要精力投进了各种各样的比较中去,越是比较,人的欲望愈膨胀的厉害,迷失了追求幸福本质的方向。二、缺乏信念。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缺乏高尚的信念,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三、过于焦虑。现代生活压力和成本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大城市中还是乡村的人,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四、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多数人的真实写照。糟糕的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五、不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心里的欲壑填不了,何谈幸福?

在对待幸福与不幸福的问题上面,每一个人都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没幸福感的得先在自身找找原因,不能老是怨天尤人,要克服上面说到的各方面的因素。只有先完善自身,才能通往幸福大道,正如一句话:心正了,这个世界也就正了。

2011年的两会把民生放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处处体现着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新的十二五,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代表委员们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着格外清醒的共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为了什么?人们在思考,也更加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如果只有GDP的快速增长,而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不快、幸福感得不到提高,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那么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提出,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真正让改善民生成为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不能等、不能慢。走过“十一五”,中国综合国力空前跃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明显增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坦陈,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等,基本上集中在民生领域。可以说,中国所处的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正视问题方能找到应对之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必须直面矛盾和问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下大力气弥补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人民生计本身,同样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十二五”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保、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的扎实推进,为进一步

改善民生创造了有利的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民生追求更加深刻地融入发展进程,一个个民生“路线图”、“时间表”昭示人们,改善民生成为更加自觉主动的国家行为。这让代表委员们感到鼓舞,也给亿万百姓带来希望。

“十二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怎么把它落实却是最重要的。那就要求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职能,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一路走来,从“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四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到把最广大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终“让人民满意”,表现出我们的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的骨肉深情。实践中的伟大成就证明了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正确的。更多的民生热点,都给我们党和政府下达了更加艰巨的的任务。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要促民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要超过7%。这不能仅仅是草案上的文字,是要落实到实处的。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不能让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贫富差距拉大。其次,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避免国进民退。广大的中小企业吸收了最多的就业人口,也是最具市场活力的因素。再有,要为更多的人圆“安居梦”。安居才能乐业,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5年将总共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的议案要要求各级政府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还有重要的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未来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面临城镇化加速、老龄化加剧等冲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成为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总之,关系到民生的热点话题,除了上面说到的方面,还有医疗改革、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车改革、个税改革、平稳物价等等方面,都紧密的联系到国民的幸福感。中国要强大起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时期,又处在我过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每位大学生都有发挥光和热的机会,这是一种历史的眷顾。当代大学生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需认清时代的形势,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学习,日后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去,是每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我们当前就要努力学好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建设幸福中国做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