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模拟卷(三)
(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洪波涌起。(《观沧海》)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5)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 (7)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 (8)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雁门太守行》) (10)杜甫《春望》中的语句“ , ”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在科举考试中,这几个词的含义都相同。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论语》以语录体为主,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D.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小石潭记》中的“记”兼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yùn( )深厚,但若只(甲)(A.夸大其词 B. 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一代人又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乙)(A.涵养 B.修养),而不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A.xiè B.xuè).恶搞。未成年人语言鉴赏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语的群体。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意yùn( ) 戏谑( )(A.xiè B.xuè) .
(2)结合语境,将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母)(2分) 甲处:____ 乙处: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到下列横线上。(2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5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用白描手法,塑造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壮士”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对仗工整,写出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戎马一生,建了功、立了业,却没时间享受的悲伤。
5.联系全诗,作者在词中的两个愿望分别是 与 。(不能用原文回答)(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
【注释】①浚:jùn,疏通。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思国之安者( ) (4)人君当神器之重(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①
B.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分)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分)
9. 甲、乙两文有一个观点相同,这个观点是什么?乙文作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君主应当怎么做?(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
故乡的路 方欣来
①老家门前那座山,始终在时间里沉默着。那山叫红阳山,很好的名字,可以想象成一幅画,太阳把它照得亮堂堂的,到处散发着红色的光辉。山上长满了红杉树,密密匝匝的,黄色的松针落下来,铺了一地,阳光一照,如金丝线一样闪着光。在这金黄的气氛里,偶有几处光滑的石壁裸露着,呈现出岁月的沧桑。空闲时节,乡亲们便见缝插针,晒一晒红薯丝和一些切开了的萝卜片。
②羊肠般的土路,成了山、稻田与村庄之间的纽带。这条路坑坑洼洼,高低起伏,雨一下,滑溜溜的,走在路上像在荡船。那个雨夜,时年三十二岁的奶奶突然得了急病,爷爷急得汗水直冒,与人绑了担架,把奶奶抬着,风一般往杨林镇上的医院赶。可是,路还没走上一半,奶奶眼一闭便去了,任凭爷爷怎么呼天抢地也无济于事,只有风掀着红杉树,发出一阵阵呜咽。
③山,沉默着。路,也沉默着。它们用巨大的沉默,把一个个日子填满。
④在巨大的沉默里,我两岁没了娘的父亲,也学会了沉默。在那些南瓜红薯当饭的日子里,父亲一边放牛,一边偷着去学校听课,几年时间竟断断续续上完了几年课程,并练出一手好字。1966年的冬天,父亲穿上军装,沿着土路走向山外的世界,成为一名铁道兵。或许,这次外出对父亲来说,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以至于他后来常常对我说,他这辈子都与交通事业有缘。
⑤人一生都在路上走,不管走了多远,都无法走出故乡的版图。父亲在外忙活了几年,见了很多风雨。1971年退伍后,又成为村里的民兵营长。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带领民兵们修一条宽阔的通向山外的路,然而这个愿望迟迟没能实现。1972年那个下雪的冬天,父
亲通过考试得以招工进城,成了一名普通的公路人。那个冬天,雪下得很大,把门前的山、山上的树,还有田野和那条曲曲折折的土路全覆盖了。洁白的雪,照亮人的目光,也照亮了父亲的行程。
⑥爷爷和村民们仍在那个闭塞的山里,固守着一份贫瘠和辛苦,一任山风吹老容颜。走起来一片山,望起来一片山,蹲下来依旧一片山。在贫瘠的山里,他们只能种点茴香、花生、油菜来填补一个个日子。爷爷,这个我一直没有读懂的勤勤恳恳的老农人,直到他1983年离世也没走出山村一步,一条土路丈量了他的一生。
⑦我到城里上班后,回乡的次数逐渐减少,后来听说村子里的几个娃儿每天很早起床,赶往十余里开外的杨林镇上学。有了匆忙的脚步,便有了希望。偶尔回乡,在村子里转悠,山还是那座山,月亮还是那行走了千年的月亮。月光,洒在山边那些新砌起的一栋栋楼房上,成了一抹极美的景致。
⑧2013年适逢国家大兴乡村公路建设,良好的政策犹如送暖的春风,让已近暮年的父亲终于坐不住了,他几乎一天到晚在路上跑。忙啥呢?一句话:四处帮着筹集资金,必须修通家乡的那条土路。他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我不清楚。我只晓得2014年的那个早春,雪花未停,他便带着施工队进了场。纷纷扬扬的雪花,在装点他的行色。
⑨翌年四月,路终于竣工,红阳村也迎来了它自己的节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汽车的喇叭声在堆砌的绿色中悠长地划过,打破了大山的沉默。那一天,从不喝酒的父亲破例喝了不少酒,走在路上,晃晃荡荡。醉与醒之间,那玉带似的路,忽然宽大起来,仿佛融入了....他的心里。我看到了他的眼角有湿润的痕迹,这么大岁数的人,竟像个孩子。
(《人民日报》2018年4月28日第12版)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路为线索展开叙事,围绕路表达感慨、抒发情感。 B.文章叙事条理清楚,以时间为轴写出了古老山村的巨大变化。 C.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画面亮丽,烘托了作者对家乡的美好感情。 D.文章说“我”一直没有读懂,说明“我”与爷爷接触不多,了解不深。
11.文章中“沉默”一词反复出现,沉默的内容有哪些?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4分)
12.结合文章具体语境,按要求品析文中划线句子。(5分)
(1)“这条路坑坑洼洼,高低起伏,雨一下,滑溜溜的,走在路上像在荡船。”(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2)“那一天,从不喝酒的父亲破例喝了不少酒,走在路上,晃晃荡荡。”请说说加点词“晃晃荡荡”的表达效果。(从加点词语角度分析)(2分) ....
1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怎样一个人。(4分)
14.请说说“路”在文中的含义。(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
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①段的第一句话,表明这则例子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 16.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17.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5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 从《中国诗词大会2》《见字如面》领跑当年春节档,到之后《朗读者》迅速升温、抢占话题,文化综艺进入1.0时代;随后经过大量的“复制粘贴”,诸如《阅读·阅美》《诗书中华》《汉字风云会》等文化综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阶段的诗词、汉字与成语依旧是绝对主角,节目的表现形式无外乎就是竞技与朗诵。历经2017年的火爆,文化节目在2018年初就进入3.0时代,表现依旧抢眼。从《国家宝藏》成为又一爆款,到《经典咏流传》《一路书香》《信·中国》《小镇故事》等类型更丰富的文化节目陆续开播,文博、探寻、非遗等成为文化综艺3.0时代的关键词。
(摘自《长江日报》)
材料二 文化类节目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以往严肃的文化类节目,给人高冷的感觉,其语言表述较为晦涩高深,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在不断的探索中,电视工作者得到了一个成功的启示:可以借助娱乐元素来激活文化内涵。但在借助娱乐元素之前,首先得符合具体文化内容的传播规律。对于不同的文化类别,如历史、书信、文字、诗词、中华美食、中医、文物、传统技艺等,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文化类型特质,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进行呈现。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材料四 和同样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不一样,大部分文化人文综艺类节目,都是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原创节目,它们受众人群以青少年和老年为主,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中华好故事》导演陈学武告诉记者,人文综艺类节目和娱乐综艺的内涵和价值不一样,娱乐节目更多追求心情的愉悦和感官刺激,而人文综艺文化类节目,更希望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对社会风气起到引领作用。
(摘自《北京晚报》)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过去的一年,文化类节目异常火爆,诗词、汉字与成语成为绝对主角。 B.文化类节目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所以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C.因文化类别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文化类型特质,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进行呈现。 D.人文综艺文化类节目希望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是能对社会风气起到引领作用。 19.阅读材料三,写出你的探究结论。(3分)
20.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文化类节目能持续火爆的原因有哪些。(4分)
(六)名著阅读。(5分)
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李逵回家接母上山,在途中遇到李鬼用他的名号抢劫,李逵念他孝顺饶他,并给他十两银子。(《水浒传》)( )
(2)猪八戒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西游记》)( )
(3)《狐狸和山羊》告诫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伊索寓言》)( ) 2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情节,回答问题。(2分)
鲁滨逊将打死的野兽的皮毛都保存了下来,首先用这些皮毛做了 ,把毛翻在外面,用来挡雨,又用一些皮毛做了一套衣服(包括一条背心和短裤),还制作了 ,用来遮阳挡雨。
这段文字中的鲁滨逊用皮毛做了________,还制作了_______用来遮阳挡雨。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境遇,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梦想,不一样的人生旅途……
请以“不一样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个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若需要请用化名;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