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期末复习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当代中国外交期末复习

1、 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被毛主席概括为“一边倒”“另起炉灶”“到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相当睿智的外交政策。首先,成立初期的新中国是国力衰微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敌视,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苏联的力量,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其次,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文件,这位我们进行公平外交创造了条件;最后,清楚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为国家安定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与民主和平平等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为我国进行国内建设和国际交往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极好的环境,促进了国力的增强。

2.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

它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3.中印边界冲突的起因,大致经过及中国政府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和努力?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但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线,而英国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侵略留下了的一些历史纠纷,使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两国间存在的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两国对边界的看法出入很大。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中、印边界争端需要通过谈判,互谅互让,取得公平合理的解决。但是印度拒绝谈判并不断用武力打破中印边界的现状,要把它单方面划定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总理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提出全面领土要求,接着印度边境哨所节节向北推移,企图在边界问题上造成既成事实,逼中国接受。

1959年8月25日,在东段马及墩南端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25日,在西段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国从1962年8月至10月曾多次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撤出。10月6日,印度拒绝和平谈判。10月12日,尼赫鲁总理宣布,他已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他所谓的入侵地区\"清除掉\".10月17日,印军在边界东西两段开始猛烈炮击。18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布:已经把中国人\"赶回两英里\".由此触发了1962年中印边境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中国方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已于10月20日开始进行自卫反击。中国边防部

2

队收复了印军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并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印度总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为了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并出于尽可能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发表停火后撤声明,声明指出:中国军队后撤以后的位置将会远离他们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位置,因而要求印度军队不要越过实际控制线,恢复他们在1962年9月8日以前曾经进占的位置。

为使边界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我国政府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提出并遵循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协商,通过互谅互让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不变;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照顾历史背景,又照顾已经形成的现实情况;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对待历史上的旧界约,遵循国际惯例划界和勘界 新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政策和立场是一贯的,即准确把握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稳定周边的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与有关国家解决边界问题。 边界工作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在边界谈判中,中国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与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的有机协调。

4、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历史背景、主要议程及意义。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生变化,“第三种势力”的国家的外交活动空前活跃。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中美两国为战争付出的实际代价以及因此而对对方实力、意志力的了解,使双方在战争结束以后都不愿意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中美之间还有许多争端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双方的政策冲突日益凸现。在经历了朝鲜战争的较量之后,既然中美两国不愿再战,就不得不用战争以外的方式处理争端。事实上,双方都选择了用非战非和的方式面对对方

3

的策略。

主要议程:签订的协议及两国立场:遣返双方侨民问题;双方有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

意义:在中美之间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中美大使级会谈使双方之间保持了一个接触和通气的渠道(被认为是“对抗中的方向盘、缓冲仪和测试仪”);导致美国对华封锁和禁运政策的最终瓦解;通过会谈,使一批科学家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其他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中日民间往来是怎样“以民促官,水到渠成”的?

(1)中国重视对日关系,区分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

(2)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形式恢复对日接触;

(3)中国以协助归侨等善意措施,扩大中日来往,谋求事务协议,促进邦交意识。

6、1974-1977年中美关系停滞的原因是什么?中美建交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1974-1977年中美关系停滞的原因:

(1)美国认为,美苏缓和后,目标已经实现,不再需要中国。美苏关系是大局, 中美关系从属于美苏关系,不能因密切了同中国关系而破坏美苏缓和的大局。

(2)中国认为,中美意识形态不相容,加上中国寻求独立自主及台湾问题,这些因素给中美战略关系设臵了种种界线。国内因“文革”动乱使政局不稳,四人帮发起“批林批

4

孔”运动,矛头指向周恩来,激进势力上升,这也影响着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

中美建交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的利益诉求。

(1)美国方面: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改善中美关系对美国有利;③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沼泽中无法自拔,国内矛盾尖锐,美国想通过拉拢中国来对付苏联,同时体面地退出越战。

(2)中国方面:①改善中美关系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②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中美建交的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2)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来讲,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中美建交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3)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7、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内容。

5

20世纪70年代,国际风云多变,美国为改变其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开始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中国利用这一有利国际环境,走出20世纪60年代外交思维定势,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新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从而使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8、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是什么?

背景:“一条线“战略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局势和中国的利益;新时期中国发展经济,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通过对外战略进行调整,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战略;进入80年代后,国际局势逐渐发生了变化。美苏对峙转入僵持、互有攻守的局面。中国作为世界战略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同哪一方建立战略关系都会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苏联对华立场转变对8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调整产生了影响。

内容:80年代初期,在苏联并未采取实际措施消除对中国战略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却开始与苏联改善关系,同时有意拉开与美国的军事战略关系,这种重大的对外政策调整,改变了过去“一条线”的战略,实行不结盟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中美共同利益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你如何评价中美关系?

共同利益:

1. 政治上互有所求。中美两国都是联合会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它们都对国际社会负有重要责任。在地区和国际上出现重大安全、经济问题时中美两国应当对问题的解决起到

6

重要作用。

2. 经济上互相需要。从经济上说,中国需要同美国合作。中国要吸收外资,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中国产品也需要国外的市场,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是进行合作的重要对象。

问题: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关系;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中美在知识产权上的纠纷等。

认识:中美关系在建交后的三十年里,得到的发展有目共睹。而在奥巴马继任后,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打背景下,双方关系被历史性、第一次推上历史的前台。可以说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国际政治这个诡计多变的环境中,这一问题更显的扑朔迷离。也正是如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谓人言言殊。

我认为中美关系在历经三十年的风雨后,在各方面关系发展日益成熟时,互相间的不信任也在增大。换句话说,中美两国在一系列广泛问题上变得不成熟时,双方对对方长期意图的更本性不信任却在增大。两国应当从全球和亚太地区的战略高度,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待中美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分歧,“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就会得到维护和发展,分歧通过平等的、富有诚意的对话和协商得到逐步解决,推动中美关系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10、“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内涵。试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背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

7

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邓小平就此提出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对策。

内涵:在国际格局突变时,中国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些事我们不去做,或不像过去那样去做,人们将之理解和表述为“韬光养晦”。但是中国决不是无所作为的。中国一是“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是事”,干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三是中国在国际上是有所追求的,“我们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认识: 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我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这些特征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有为、主动有为、争取更大作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的。

11、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过程、作用及意义。

2001年6月15日, 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成立。其宗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

8

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它是世界事务中的一个重大新事物,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和扩大六个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合作,而且“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战略平衡”。

12、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与新特点。

新理念:

1. 总体外交: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使“中国梦”具有世界意义;

2. 大国外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3. 周边外交:亲、诚、惠、容。

新特点:

1. 主动性:以我为主;

2. 全方位:公共外交;

9

3. 守底线:维护中国自身利益和明确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

4. 重平衡:西部战略和走出亚洲;

5. 向海洋:维护中国海上利益,推进国防现代化;

6. 展形象: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13、如何看待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这对中美关系造成了哪些影响?中国应如何应对?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美国维持其世界霸权整体战略有机的组成部分。在朝核问题逐渐升温情势下,美国要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遏制中国,是必要对亚太地区进行新一轮的控制。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继续实施,将有可能导致中美由“相互依存的竞争关系”走向对抗。具体来说,“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中美平衡关系主要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激化了“东海、南海问题”。

第二、美国欲构建排除中国的 TPP ,同时拉拢中国周边国家,使得东亚地区离心化明显。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激化了南海问题,造成了东亚的离心化,在更深的程度上是对维持中美平衡关系的两大底线形成挑战。 美国在南海周边的行动挑战着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而美国建立排除中国在外的 TPP ,则又在某种程度上对中美平衡

10

关系得以维持的经济合作基础进行破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有可能破坏中美平衡关系。

首先,在外交战略上,把搞好周边关系放在首要位置。美国是借力周边国家向中国施压,中国自古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周边关系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周边国家在对美关系上并非铁板一块,即使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也不是一个态度。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外交工作,一方面针对领土、岛屿、领海争端,坚决表明我们的立场,同时拿出具体解决办法,努力化解矛盾,尽量减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发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上的优势,扩大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争取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能够坦然面对中国的崛起。

其次,加强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增强两国间的战略互信。美国社会对中国崛起存在着不信任、焦虑、抵触情绪,而现实中两国的利益却是相互交织的,推进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经贸合作应当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对世界而言,中美关系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对大国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发展稳定和世界的和平繁荣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今年是尼克松访华40周年,对中美两国都是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这为双方加强对话增强互信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可借助自身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推动美国向有利于两国关系的方向发展。一般而言,随着今年美国大选的结束、其党派政治对垒的降温,白宫在对华政策方面的压力也会有所减弱。中美关系毕竟不同于当年的美苏关系,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不搞全球势力范围的划分,双方不是零和博弈,中国的外交理念是共赢共存,外交方针是和平共处。2012年2 月初春节刚过,王岐山副总理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就中美经济关系进行电话协商沟通,反映出双方期待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和努力。

最后,在外交实践中,加快我国国防现代化步伐,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需“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11

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我国的海岸线漫长,领土领海安全需要保障,对外贸易、海外作业、能源运输需要保障海上航线安全,加之中国企业资本纷纷进军海外市场,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也需要强大军力护航。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道路奉行防御性政策,是国家利益保障的需要,在超级大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下,我们不能被“中国威胁论”束缚住手脚。在我国领海岛屿问题上,不光有原则和态度,还要有紧急事态的应对措施,坚守中国保有的底线。与此同时,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坚持这一理念的传播,让更多的国家相信,中国的发展强大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