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的有效策略
摘要: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能够令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由对古诗文的热爱延伸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还能提升学生古文涵养与拓宽阅读眼界,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因受教师教育理念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方面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古诗文教学所呈现的效果不如人意,如此教师不仅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还会限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激发学生;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引言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它不仅紧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也是对《课程标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这一国家意志的贯彻和落实。古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有效手段。
一、围绕古诗文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并进一步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求知欲望强烈和想象力丰富的中小学阶段,有针对性地
设计语文古诗文校本课程,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表达能力,熟悉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小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
(一)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着力点不同。
古诗文只是课本教材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课文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古诗文也是与其他课文一起搭配,才能紧扣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文及其课堂教学能够完成各项基本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传承文化传统等发面发挥主导作用。但是还无法完全契合校情、学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古诗文为主线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是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两者互相依托、相互发展,突出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其独到作用。
(二)课件制作的质量有待于提升
一些学校由于没有由于缺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规范与标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例如,课件内容过多、画面不清晰、音质较差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课件质量较低,在播放时可能会出现闪退、卡顿、无法播放等问题,教师需要投入过多精力在课件播放上,忽视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导致教学进度控制效果不佳。
三、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想象
古诗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历经岁月沉淀流传至今,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文采。古诗文通过简短精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为阅读者呈现一幅幅具有古韵的画卷。而后人也能够通过对古诗文中字词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发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
《渔歌子》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与颜色有关的字词,引导学生想象由“白”“青”“绿”“粉”四种色彩组成的画面,体会江南风景的优美、独特之处,感知渔人雨中垂钓的乐趣,真正走进古诗《渔歌子》所描绘的情境当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走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创设生动趣味的古诗文教学课堂
首先,教师要灵活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增强古诗文的画面感。例如,在讲解《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查询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影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中的声音、画面、色彩与动静之美。《山居秋暝》描绘了雨后的山村景象,渔船、浣女、清泉、明月等意象需要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立体化呈现。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要考虑视频的大小、规格和画面清晰度,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诗词之美。同时,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为了增强学生诗词朗诵的情感投入,教师要合理选择背景音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夕阳箫鼓》《汉宫秋月》《平沙落雁》等古典乐曲,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典雅的音乐环境下进行充满感情的诗词朗读与背诵,从而沉浸在诗词的优美意境中。
(三)创设多元情境,叩问古诗文的哲思美
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了解诗意,感受诗境,体会诗情,品味诗韵,鉴赏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提高审美和文化品位,通过朗诵和积累,积淀经典的诗句华章,学以致用,让古诗文学习服务于考试,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心灵成长。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开放、多元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古诗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实际连接起来,充分地与古诗文中的景物对话,与诗人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共振,并在这种不断的叩问中,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哲思美。例如,在教学《小池》时,笔者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描绘和渲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涵泳诗句的状态中,静静思考,叩问、追问,与诗中的“泉眼、细流、小荷、蜻蜓”等景物对话,与诗人杨万里对话,揣摩景物和诗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入物我合一、万物和谐的境界。万物皆有灵性,一“惜”、一“爱”,道出多少
柔情;“尖尖角”“立上头”,又引发多少思考和遐想……再如,在教学《滁州西涧》时,笔者结合古诗文的意象创设多元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幽草”“黄鹂”“春潮”“雨”“舟”等物象,让学生在情境中品悟、体会“独
怜”“带”“野渡”“自横”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从野草、野渡、野趣中透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境,进而感叹他“舟不渡人人自渡”的觉悟和释怀。
结束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古诗文教学可为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古诗文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古诗文教学策略,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糜晓东.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1(05):190-191.
[2]陈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思考[J].学苑教育,2021(01):59-60.
[3]陈福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C]//.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2020:458-461.
[4]林海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4):24-25.
[5]谭甲文,娄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3):125-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