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上 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目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背诵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 回顾导入: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再来背诵一遍。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讲授新课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学生回顾学过 的相关“词” 的知识。 解读课题 有利于整体感 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了解词 的有关知识。 划分词的节奏 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师: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
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弄懂词
意。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重点。
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
课堂小结 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 4.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学生想象画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面,并且给画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面取名,能够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用文字描述。 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全班充满感情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的齐读全词。 境。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写作及表达能力。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够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说明学生学懂了。 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