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人生》路遥读后感

来源:画鸵萌宠网


路遥《人生》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读到《人生》一书,这是继《平凡的世界》后我读的第二本路遥先生的书,马云曾说过:“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读完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下面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经历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从教书先生到农民,才能农民到城镇通讯员,又从端笔杆的小干部变回扛锄头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已经经历了所谓较大的人生变化。在读这本书时,我也似乎陪同主人公共同经历着那段青春随着主人公与美丽贤惠的巧珍的恋爱,而感到心安与鼓舞,随着其抓住机会,成为城镇风云人物,为其感到激动,但是在其选择抛弃巧珍,选择与黄亚萍厮守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对于巧珍的背叛,为其不齿。当其被举报,重新被迫回到农村后,为其惋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与其能力相互匹配的工作与否,选择适合他的伴侣与否,都是其人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

作为一名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中学生,我有时候也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我一直在想自己会做怎样的选择,是甘于平庸,还是勇敢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对于高加林来说,土地终究不是他的归属,因此,他会走出那片区域,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因为他具有去往更高的地方的能力,写作就是他的武器,就是他创造新生活的本领。因此我觉得,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迷茫,我们都需要磨练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机会出现之际,才能把握住扭转自己生活的机遇,一飞冲天。

从另一个角度看,读者对于高加林这一形象褒贬不一,也是情有可原。高加林对于巧

珍及黄亚萍的态度,表现了他对于自己的定位。当其对自我认识较为低的时候,他将巧珍当做心头安慰,当情形有所改变时,却将其无情地抛下。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对于自己的需求和位置把握不准的结果。人生处在浮浮沉沉中,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在高处不能虚浮,飘荡,牢记自己的现实,因为预想的未来,很可能一瞬间成为泡影。关于抉择方面,通过基于物质条件的评判标准,本来就不稳固,因为当条件消失时,所谓适合的关系自然断绝,高加林和亚萍之间,只在条件适合的时存在,条件差时却从未现身,断绝联系,就是这样。在我们今后工作中,也会有很多时候,面临选择,无论外在条件看似多么诱人,也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以内在条件为标准,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想路遥取《人生》为题,意指主人公的人生起伏,也意在启示一代代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从这本书中,每个人收获必定不同。于我而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将更多地关注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更加清晰地认定自我位置。人生在眼前,生活等待我们执笔书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